冷传莉的这本《论民法中的人格物》以司法实践中具有人格利益属性的特定物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该类物司法案例的特点以及所展现的特定价值,在综合分析现行立法、司法及理论研究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创建性地提出“人格物”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人格物在民法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探讨建立人格物法律制度的一般规则,以推动民法理论的创新性研究,科学回应司法实践对人格物规制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
图书 | 论民法中的人格物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冷传莉的这本《论民法中的人格物》以司法实践中具有人格利益属性的特定物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该类物司法案例的特点以及所展现的特定价值,在综合分析现行立法、司法及理论研究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创建性地提出“人格物”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人格物在民法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探讨建立人格物法律制度的一般规则,以推动民法理论的创新性研究,科学回应司法实践对人格物规制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 内容推荐 冷传莉的这本《论民法中的人格物》以司法实践中具有人格利益属性的特定物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该类物司法案例的特点以及所展现的特定价值,在综合分析现行立法、司法及理论研究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创建性地提出“人格物”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人格物在民法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探讨建立人格物法律制度的一般规则,以推动民法理论的创新性研究,科学回应司法实践对人格物规制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 《论民法中的人格物》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人格物提出的现实需要,并对确立这一学术概念的合理性和法理基础进行论证;第二章从民法的视野对人格物进行界定,通过比较分析展示人格物的特殊法律属性;第三章对常见的人格物典型形态及特殊的人格物予以分类探讨;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人格物的基本规则进行建构,探讨了人格物确权规则、一般规则及特殊规则;第五章为人格物司法救济的请求权基础和保护原则,力求为人格物的司法救济探索依据;第六章为人格物疑难问题研究,合理回应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人格物认定、价值确定及限制自由裁量权等疑难问题,以期强化对人格物的保护并提供裁判指导。 第一章关于人格物概念确立的法理基础。通过对人格与财产关系的互动分析,展示了人格与财产分离与融合的不同侧面,指出了“人格物”是沟通人格与财产的重要桥梁。通过对一些特定物为标的的案件之类型化梳理论述了具有人格利益的物客观而普遍地存在,并为司法实践所关注。结合我国《物权法》及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分析了物权法对具有人格利益的特定物规定的缺失,指出司法解释关于“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这一提法所存在的不足,继而创建性地提出了“人格物”这一学术概念并论证了其合理性,指出这一概念对民法理论发展和司法实践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人格物概念的提出绝非臆造,人格与财产的一般理论为人格物在法理上的确立提供了合理的诠释。人格物概念的确立实践了透过物对人格保护机制的形成,彰显了民法对人之精神维度的尊重,体现了现代民法之人格权优先于财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围绕人格物的内涵、法律属性及动态发展展开研究。首先对民法理论中关于人与物、人格权与财产权二元区分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背景下将人格物界定为与人格利益紧密相连,体现人的深厚情感与意志,其灭失造成的痛苦无法通过替代物补救的特定物。通过与相近法律概念的深入比较研究,侧重分析人格物所具有的有形性与无形性、所彰显的人格利益属性等特有法律属性,以为界分人格物提供依据。本书特别注意到,人格物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即对人格物的认识必须置于发展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否则就只能看到既已存在的物是否为人格物的问题,而无法判断过去的、将来的物是否为人格物,从而影响这一命题提出的一般理论意义。因而,人格物之生成及特定条件下人格物去人格化是对人格物研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须辩证地对待。 第三章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司法实践中呈现的人格物的案例、现象和事实进行归纳式的提炼,对人格物的典型形态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明确人格物的外延,使得对人格物的把握不仅仅限于理念的层面,更是深入其具体实践之中。循着以主体区分为原则且兼顾特殊的分类规则,人格物第一类是体现为与个人有关的特定物,如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照片、录音录像带、结婚戒指或类似定情物、某些奖章、证书等证明自己特定经历、荣誉的人格物;第二类则是与家庭有关的人格物,如祖传物品、族谱、家宅、祠堂、祖坟、宠物等;第三类是团体性人格物,包含了具有特定社会意义的民居、文物,以及一些企业、农庄、学校往往会有一些纪念意义的或标志性的,但显然不构成文物或正在申报核定过程中的物品、建筑等;第四类则是与人身有关的器官、基因以及与遗体有关的骨灰、遗骸等。对人格物典型形态的分析有助于科学地建构人格物法律制度及人格物的司法保护。人格物在类型上同样也是呈动态发展态势的,本书所做的人格物的典型形态分析并不能将其类型穷尽并绝对化,而且也并不意味所列类型中所有的物都是人格物,必须是符合人格物特征和准入条件的物方可纳入保护范围,而人格物的类型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生成或者演化之中。 第四章在对人格物理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给司法实践中人格物救济提供实体法上的依据,并进一步促进人格物法律制度的深入发展,强化对人格物的认知与保护,本章力图全面构建人格物的基本规则。人格物作为物而言,其确权方面当然一般地适用物权法所确立的基本规则,但鉴于人格物承载了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双重属性,较一般物而言,具有了自己独特而显见的法律特征,故结合这类物的特点,其确权规则中应当兼及传统风俗习惯、人格利益联系和人格利益顺位差别等特殊规则。就人格物一般性规则而育,必须解决好人格物权利主体的确定、人格物的管理与处分、共有人格物、人格物的继承、离婚纠纷中人格物的分割、人格物的征收征用以及人格物的无权处分是否构成善意取得等重要问题。鉴于人体器官、基因以及遗体等人格物的特殊性,在遵循人格物.一般性规则的同时,对该类特殊人格物的特殊规则也予以了充分关注。 第五章对人格物司法救济的请求权基础与保护原则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为人格物司法救济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原则。当人格物遭受侵权寻求救济时,现行立法未能提供全面的法律依据,有关民法理论研究对人格物侵权时的请求权基础研究尚付阙如。本书依据侵权法、人格权法及物权法的一般原理,提出人格物遭受侵权时,其请求权基础应为物权请求权与人格权请求权的聚合,当事人可以同时主张。基于人格物的特殊法律属性,在人格物保护实践中不仅应遵循人格物作为物的一般性保护规则,而且还应顾及人格物的特有法律属性并对其加以特殊保护。故而,在人格物概念确立并且人格权应优先保护的背景下,人格物保护应当遵循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适度保护原则,以强化对人格物周延而适当的保护。 第六章结合实践中存在的人格物认定标准不清、人格物价值难以确定以及人格物司法过程中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现实疑难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人格物认定标准系人格物司法救济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司法意义,应当参照人格物生成因素加以考察,合理地确定人格物的司法识别标准,同时亦有权利主体、行为能力、个人偏好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实践中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人格物的价值难以确定,本书从人格物的经济价值与人格利益价值区分考察的角度对其加以判定,确立了相应的评价规则。为防止法官在人格物司法中滥用自由裁量权而随意认定人格物或者不予认定,或者随意确定人格物侵权时的赔偿额度,提出应当确立尊重既有规则(强调一般社会人的识别标准及社会共识)、增强判决的说理性及建立此类案件的判例指导制度等规则对此予以适当控制。本章还就人格物侵权的构成要件及责任、人格物司法中的举证责任和人格物执行豁免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人格物的确立 第一节 人格与财产的关联与互动 一、从“自然人”到“人格人”的演进 二、人格与财产的互动 第二节 人格物概念的提出 一、一个打破常规的司法解释及立法缺失 二、人格物概念提出的合理性分析 第三节 人格物确立的价值取向 一、人格物的确立实践了透过物对人格的保护机制 二、人格物确立的具体价值取向与展开 第二章 人格物的界定与发展 第一节 人格物的内涵与属性 一、人格物的法律界定 二、人格物的法律属性分析 三、人格物与相近术语的关系 第二节 人格物的分类及价值 一、人格物的基本分类 二、人格物分类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人格物的生成与变动 一、人格物的生成:物之人格化 二、人格物的转化:人格物去人格化 第三章 人格物之典型形态 第一节 与个人有关的人格物 一、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照片 二、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录音、录像带 三、婚戒或类似定情信物 四、证明特定荣誉、经历的奖章或证书 第二节 与家庭有关的人格物 一、祖传物品 二、祖先画像 三、祖坟 四、族谱 五、家宅 六、祠堂 第三节 具有特定社会意义的民居、文物 一、具有特定社会意义的民居——以安徽省皖南古村落民居遭“蚕食”案为例 二、附着民族特定情感的文物 第四节 人体器官、基因和遗体 一、人体器官 二、人体基因 三、遗体(尸体)、遗骨、骨灰 第五节 宠物可以成为人格物 一、动物法律地位之评析 二、宠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人格物 第四章 人格物的基本规则 第一节 人格物的确权规则 一、人格物确权的一般规则 二、人格物确权的特殊规则 第二节 人格物之一般性规则 一、人格物权利主体的确定 二、人格物的管理与处分 三、人格物的无权处分 四、人格物的征收 五、特别法上的人格物规则 第三节 特殊人格物的规则 一、人体器官作为人格物的规则 二、基因作为人格物保护的规则 三、遗体、遗骨、骨灰管理的规则 第五章 人格物司法救济的请求权基础及原则 第一节 人格物司法救济的请求权基础 一、人格物之物权请求权基础 二、人格物之人格权请求权基础 三、人格物请求权基础是物权请求权与人格权请求权的聚合 第二节 人格物司法救济的指导原则 一、公序良俗原则 二、诚实信用原则 三、适度保护原则 第六章 人格物疑难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 人格物的识别与限制 一、确定人格物识别标准的意义与理由 二、人格物一般识别标准的确定与限制 第二节 人格物侵权的构成要件及责任 一、人格物侵权的构成要件 二、人格物侵权的责任范围及责任形式 第三节 人格物的价值确定 一、人格物之经济价值与人格利益价值区分的司法意义 二、人格物之经济价值与人格利益价值的确定 第四节 人格物案件审理中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 一、人格物案件中法官自由裁量权之基础 二、人格物司法中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第五节 人格物司法中举证责任与执行豁免 一、人格物司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二、执行豁免制度于人格物之适用 余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民法中的人格物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冷传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81942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3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13.04 |
丛书名 | |
印张 | 9.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8 |
宽 | 14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