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代人杰曾国藩,用他的机敏与智慧,写就了一个成功的传奇。抛开历史的视角与时代的因素,就其个人而言,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治兵之法,都是为后人所深感钦佩的。曾国藩在军事上与政治上的才能,以及他的头脑、眼光、才智、坚韧、决断,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内容推荐

《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通过曾国藩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人物进行研究,阐述了周文王、周公、孟子、庄子等著名人物的生平、典型事迹,以及关于人物的评述,全书分为儒学的历史时空——曾国藩点评儒学人物;无为而治,老庄之道——曾国藩点评老庄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儒学的历史时空——曾国藩点评儒学人物

 求仁得仁的孔子

 曾国藩点评原文:知道者,时时有忧危之意,其临文也亦然

 孔子小传:温文尔雅的儒家至圣先师

 分析:曾国藩与他所敬佩的儒学的开创者——孔子

 有光明俊伟之气的孟子

 曾国藩点评原文:细玩孟子光明俊伟之气,惟在子与韩退之得其仿佛

 孟子小传:孟子出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分析:曾国藩“光明俊伟之气',与“人性善”的孟子心灵哲学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董仲舒

 曾国藩点评原文:治乱兴废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

 董仲舒小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分析:曾国藩“默会”的“圣贤之言微旨”

 一代儒学宗师朱熹

 曾国藩点评原文:大圣因由生知,而其平生,造次克念精诚,亦通异于庸众

 朱熹小传:理学之集大成者

 分析:朱熹理学让曾国藩又喜又厌

第二章 无为而治,老庄之道——曾国藩点评老庄

 志气高远、有淡雅之气的老庄

 曾国藩点评原文: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老子小传:道家之鼻祖

 分析:“道不可言”——曾国藩对老子“道”的思想解读

 分析:曾国藩眼中的老庄之“朦胧美”

 庄子小传:尝为蒙漆园吏

 分析:庄子的“诙谐之趣”何以引起曾国藩如此兴趣

 分析:从曾国藩的点评看老子和庄子的不同

第三章 将相和天下兴——曾国藩点评将相

 汉初的耿臣樊哙

 曾国藩点评原文:乃不愧大人格君心者

 樊哙小传:少时以屠狗为业

 分析:曾国藩眼中的“知樊哙”

 笑傲千古的贤相能臣诸葛亮

 曾国藩点评原文:诸葛武侯治蜀,有言公惜赦者

 诸葛亮小传:南阳卧龙,隆中对策定天下

 分析:曾国藩心中的完人形象——诸葛亮

 悲壮的“白帝托孤”

 曾国藩点评原文: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敛退之象

 分析:曾国藩看到的刘禅与诸葛亮君臣关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管仲

 曾国藩点评原文:非以此为古来伟人计功簿也

 管仲小传:辅君治国的一代奇才

 分析:曾国藩视野中的管仲

 才华横溢的贾谊

 曾国藩点评原文:千古奏议,推《治安策》为绝唱

 贾谊小传:太过执著的才子

 分析:“汉朝公卿忌贾生”

 成功与失败谁人评说的韩信

 曾国藩点评原文:韩信乃高祖之臂膀

 韩信小传:受过胯下之辱的淮阴侯

 分析:韩信在曾国藩眼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谋士的典范张良

 曾国藩点评原文:张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小传:汉初名臣,一代谋士

 分析:曾国藩称赞的谋士典范——张良

第四章 文酒风流两千年——曾国藩点评文学家

 豁达光明的李白

 曾国藩点评原文: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李白小传:一代诗仙耀千古

 分析:曾国藩视野里的李白

 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杜甫

 曾国藩点评原文:而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

 杜甫小传:自称少陵野老

 分析:让曾国藩感念不已的“杜甫的襟怀”

 恬淡从容的自居易

 曾国藩点评原文:白香山则冲淡处多

 白居易小传: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分析:曾国藩因何喜欢白居易的美学主张

 文章 第一妙境韩愈

 曾国藩点评原文:温韩文《柳州罗池庙碑》,觉情韵不匮,声调铿铿,乃文章 中第一妙境

 韩愈小传:三岁而孤,有读书经世之志

 分析:曾国藩如何看待韩愈的文学主张与创作

 一生隐居的孟浩然

 曾国藩点评原文: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上,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孟浩然小传:一代田园诗人

 分析:无奈寄情于山水的孟浩然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曾国藩点评原文:雄奇者,瑰珠俊迈,以扬马为最

 欧阳修小传:道德楷模,文章 大家

 分析: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与曾国藩称赞的“惬适”文风

 多才多艺的苏轼

 曾国藩点评原文:因读东坡“但寻牛矢觅归路”诗

 苏轼小传:老夫聊发少年狂

 分析:曾国藩“醒而复醉”说东坡

 文章 大家柳宗元

 曾国藩点评原文:唯庄柳之文,苏黄之诗,韩公诗文,皆极诙诡,此外实不多见

 柳宗元小传:少年贫苦,大器晚成

 分析:曾国藩心目中的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豁达的“诗鬼”——杜牧

 曾国藩点评原文:如李白、韩退之、杜牧之则豁达

 杜牧小传:杜牧沽酒;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析:曾国藩说的“豁达的诗鬼”——杜牧

 爱国诗人陆游

 曾国藩点评原文: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襟怀

 陆游小传:陆唐悲歌,千古绝唱

 分析:爱国诗人陆游

第五章 读史使人明智——曾国藩点评史学家

 剑笔写春秋的史圣司马迁

 曾国藩点评原文:足下为古文,笔力稍患其弱

 司马迁小传:彪炳千古的史圣

 分析:使散文不朽的人

 千古不朽的班固

 曾国藩点评原文:班固人表,失其指矣

 班固小传:新创体例,断代成史

 分析:曾国藩读《汉书》

 锐意进取的司马光

 曾国藩点评原文: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

 司马光小传:世称涑水先生

 分析:司马光殚精竭虑写史书

第六章 书道纵横——曾国藩点评书法家

 曾国藩点评原文:偶思古之书家,字里行间别有一种意态

 分析: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分析: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分析:书学鼎盛的唐代

 分析: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分析: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第七章 忠肝义胆——曾国藩点评改革家

 曾国藩点评原文: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皆忠肝义胆之人

 势无不积、法无不改的商鞅

 商鞅小传:立木求信,以信革政

 分析:曾国藩看商鞅变法,南门立木

 诗政一家的王安石

 王安石小传:改革变法美名传

 分析:曾国藩眼中的王安石变法

 一代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小传:一条鞭法定乾坤

 分析:曾国藩说——荆楚名士张居正隐忍有余

第八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曾国藩点评书生从戎

 “西北大使”班超

 曾国藩点评原文:国难之时,志士当效投笔从戎,如班超、沈括、虞允文、辛弃疾也

 班超小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分析:投笔从军的班超

 一代儒将沈括

 沈括小传:文武兼务,口诛笔伐

 分析:沈括出使不辱使命

 两袖清风的虞允文

 虞允文小传:一代奇将

 分析:一介书生退万敌

 剑笔写柔情的辛弃疾

 辛弃疾小传:慷慨悲壮爱国词人

 分析:词人也爱国

第九章 舍生取义——曾国藩点评民族英雄

 曾国藩点评原文:于国家大义,吾尝思戚继光、岳飞、郑成功之情

 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小传:抗倭保国谱凯歌

 分析:曾国藩眼中的英雄戚继光

 直抗黄龙府的岳飞

 岳飞小传: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分析:曾国藩喜吟《满江红》,原因何在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郑成功小传:收复台湾的功臣

 分析:曾国藩叹服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十章 天下一家——曾国藩点评帝王

 始皇帝秦始皇

 曾国藩点评原文:国统自始皇迄今千余年矣

 天下分合,秦宋有天壤之别,盖始皇与宋帝殊也

 秦始皇小传:千古一帝

 分析:曾国藩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

 谦逊平和的汉文帝

 曾国藩点评原文:天下唯诚不可掩

 汉文帝小传:执政于乱政之后的帝王

 分析:“至诚至让”的西汉文帝刘恒

 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

 曾国藩点评原文:宋不师古,国亡矣

 宋太祖小传:极权皇帝

 分析: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

 喜欢儒家的朱元璋

 曾国藩点评明太祖:好儒,疑臣,一和尚

 明太祖小传:贫苦出身,开国皇帝

 分析:曾国藩此说从何而来 

 分析:朱元璋与峨眉山僧

 分析:明太祖醉计试大将

第十一章 同一屋檐下——曾国藩点评同代人

 卖国有理的李鸿章 

 曾国藩点评原文: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李鸿章 小传:清朝一代重臣

 分析:李鸿章 的军事思想与军事业绩

 分析:曾国藩训诫李鸿章 的一字诀

 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曾国藩点评原文:我于同侪最服左季高也

 左宗棠小传:功罪多有评说

 分析:曾国藩眼中的晚清怪杰左宗棠

 分析:令曾国藩称道的左宗棠一生关注台湾

试读章节

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忧,福至不喜”,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像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孔子之哭: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日:“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后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也许这些故事是这句话的很好的注脚。起码,我们在这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圣人面对普通人所经常面临的情感波动时是怎样一种态度,圣人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时是怎样一种想法。

孔子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之为鼻祖。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正当的“人”,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武的,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上述情况,也许多少能为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另外,《史记》中有《孔子世家》,可供参考。

 分析:曾国藩与他所敬佩的儒学的开创者——孔子

 康德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震撼曾国藩的心灵的话,那么就是“儒学”。  用孔子的话来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生活在春秋中晚期,当时,在夏、商、周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制已经丧失了。先朝礼制的衰落可以归结为其价值基石的毁灭,这个价值基石就是以“天”为核心的宗教信仰的动摇。殷周时代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源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天”或者“帝”是一全能的人格神,天子则是受天之“大令”而实行其统治的,“礼”可以说就是源于宗教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而西周末年的混乱局面也同时使人们对于宗教观念中的理想社会的价值系统产生怀疑。这样,礼制所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初步毁灭,故而人们对礼制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态度,这就形成了所谓“礼坏乐崩”的局面。举一个例子,孔子的学生宰我就曾向孔子质问“三年之丧”的必要性,他是从社会的、功利的层面来怀疑此礼的必要性的。如果要对类似问题作出解答,要么对此作全面的否定,如老子;要么须对礼所本的宗教的价值基础作一个新的阐述,如墨子对宗教所作的新的解说。而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礼的价值基础进行重建。

关于“儒”“儒者”“儒家”发生学意义上的根源,学者们作过许多有意义、也很有趣的猜测。始作俑者为刘歆,“儒家者流,盖出于可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按这种说法,儒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商的祖先契,他被尧任命为司徒,掌管人伦。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有类似猜测,以儒出于诸侯“保氏”之官,保氏之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地官·保氏》)。这样一些推测都把学派的发生与王官联系起来,有其道理。文化的发生,总是首先掌握在当时社会中少数特权阶层的手里,以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并逐渐有意无意地积累、遗留下一些典籍、制度。还有一种推测,认为儒者出于从事这样的职业的一个阶层的人,就是为别人进行丧、祭礼时掌管仪式的人,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举办婚礼或丧礼时主管仪式的人,这种人在当时的地位是很卑微的。持这种观点中的有些人认为,随着西周末年的混乱,在贵族阶层中的礼仪制度已经失传,而这一部分人则因世代相传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尚懂得这套礼仪的人,这就构成了后来的“儒者”“儒士”。这个看法也有它的道理,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的确有一儒者群体,而孔子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不过,对于由孔子开始的“儒家”,孔子有他自己的界定,我们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就是“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话来给他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有担荷人文精神的使命感的高尚人格的人。这种“人文精神”就是孔子所谓“道”。当然,其中有孔子所规定的特定内涵,对这一点曾国藩深以为是。

前面提到过殷周时代以“天”为核心的宗教信仰的一个内容,就是天子受天之“大令”(即大命)而统治天下,这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观的—个重要含义。可是在孔子这里,已经剥夺了天子受命的特权。我们读《论语》时,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于匡这个地方,生命受到威胁,当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就是说孔子我死了,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自承受天命而担荷“斯文”。这里,天命的内容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天命的内容不再是有天下,而是行“斯文”之道,孔子有时又用“道之将行……”来表述它;天命的意义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发布命令,而是儒者的神圣的使命感。所谓“斯文”之道,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礼”,包括先朝遗留下来的礼乐、典籍、制度等。孔子一生都在为行此道而努力奔忙,推行此道的手段不外乎做官、从事教育、整理古籍等,这也是孔子终其一生所忙碌的事情。P2-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点评历史人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900837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