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图说的形式,将中国戏剧艺术之种种“一网打尽”,书中选取最典型的图片,以中国戏剧发展史为贯穿,杂以艺术维度之具体探讨;时间从古代延伸到现代,地域覆盖南北东西,使错综复杂的中国戏剧艺术,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呈现。
图书 | 图说中国戏剧艺术/图说中国传统艺术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用图说的形式,将中国戏剧艺术之种种“一网打尽”,书中选取最典型的图片,以中国戏剧发展史为贯穿,杂以艺术维度之具体探讨;时间从古代延伸到现代,地域覆盖南北东西,使错综复杂的中国戏剧艺术,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呈现。 内容推荐 本书以构成中国戏剧传统的戏曲艺术为主体,涉及古老的巫术仪式贵州古傩、极具宗教色彩的藏戏,典雅的昆曲、豪放的秦腔,以表演变脸闻名的川剧、以女子演剧著称的越剧,代表戏曲艺术成熟的京剧等十几个戏曲剧种。 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的话剧,本书视之为传统艺术的重要成分,首次将现代话剧艺术融入中国传统戏剧范畴。本书尚列有专章,介绍承载地方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傀儡戏,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木偶戏、不同派别的布袋戏与精妙绝伦的皮影戏。 从古代经典《西厢记》、《牡丹亭》到现代名剧《雷雨》,从元曲四大家、明清传奇剧作家到话剧大师曹禺,从戏曲名角魏长生、程长庚、梅兰芳到话剧演员赵丹、张瑞芳,从神庙剧场、民问戏台到宫廷戏楼,以及戏曲的行当、行头、脸谱,本书囊括剧本与演出、剧作家与演员、舞台与表演等中国戏剧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别述及性别于中国戏剧之影响。 全书选取最典型的图片,以中国戏剧发展史为贯穿,杂以艺术维度之具体探讨;时间从古代延伸到现代,地域覆盖南北东西,使错综复杂的中国戏剧艺术,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呈现。用图说的形式,将中国戏剧艺术之种种“一网打尽”,这还是首次。 可以说,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角度全面、信息量巨大的解说中国戏剧艺术之“图”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歌舞演故事 第一节 优戏与百戏 第二节 歌舞小戏 第三节 “梨园”问世 第二章 一代之绝作 第一节 一粒铜豌豆 第二节 崔莺莺待月 第三节 亦南戏亦传奇 第三章 锦心绣口道传奇 第一节 玉茗堂四梦 第二节 霓裳羽衣曲 第三节 桃花扇底风 第四章 剧坛逐鹿 第一节 “雅”不敌“花” 第二节 徽班进京 第三节 宫廷演剧 第五章 舞台小天地 第一节 神庙剧场 第二节 民间舞台 第三节 宫廷戏楼 第六章 程式化的写意 第一节 行当与角儿 第二节 符号化的脸谱 第三节 斑斓的行头 第七章 性别也在说话 第一节 反串与男旦 第二节 “头牌”梅兰芳 第三节 海外吹来新剧潮 第八章 话剧艺术走向成熟 第一节 “爱美的”职业的演剧 第二节 说不尽的曹禺 第三节 星光闪烁多幕剧 第九章 生动活泼傀儡戏 第一节 可爱的木偶 第二节 指掌乾坤布袋戏 第三节 灯影里的精灵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图说中国戏剧艺术/图说中国传统艺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576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09.2-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86 |
宽 | 21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