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阅读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就像有的人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常常读书,他的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个人的“阅读史”,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史。在这本《我的阅读史》里,作者洪子诚的“精神史”印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那些在他的成长岁月里,对他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的阅读,这里包括对契诃夫、加缪的《鼠疫》、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黑塞的《园圃之乐》等作家作品的阅读;一个是作者对他身边或前辈的其他学者的观察与评判,比如对巴金、郭小川、丸山升、乐黛云、黄子平、戴锦华等人的描述,其实作者描述的不仅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与写作、做学问的方式,也是在描述文学界、学术界的整体生态环境和不同精神面向;再一个是作者对他的生命历程中若干“大事”的回忆,这些“大事”并非私人私事,但却具有“触及灵魂”的力量,同时作者的回忆性叙述也是一份个人精神印迹的整理。

内容推荐

《我的阅读史》是作者洪子诚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与叙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作的作者,在这本《我的阅读史》里,他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展示了自身性格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个人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补充和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

目录

语文课外的书

我的“巴金阅读史”

 附记:巴金的《法斯特的悲剧》

巴金的精神遗产

历史承担的意义——“我的阅读史”之《郭小川全集》

“怀疑”的智慧和文体——“我的阅读史”之契诃夫

批评的尊严——“我的阅读史”之丸山升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

有生命热度的学术——“我的阅读史”之乐黛云

“边缘”阅读和写作——“我的阅读史”之黄子平

在不确定中寻找位置——“我的阅读史”之戴锦华

一部小说的延伸阅读——“我的阅读史”之《日瓦戈医生》

思想、语言的化约与清理——“我的阅读史”之《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

 附记:一封来信

“一体化”论述及其他——几份质疑、批评的材料

“限度”的意识

关于《切·格瓦拉》的通信

 附记一

 附记二

“组织部”里的当代文学问题——“我的阅读史”之一个当代短篇

90年代:在责任与焦虑之间——《90年代学者散文选‘导言》

文学的焦虑症

“树木的礼赞”——“我的阅读史”之《牛汉诗文集》

“为赞颂一切我所焚毁的…”——“我的阅读史”之结束语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先生访谈录

代后记:读书的心情

试读章节

有朋友要我为她编的“我与语文课”的书写点文字。在她看来,我们做与文学有关系的工作的人,上学的时候,应该对语文课很感兴趣,有许多的感触。其实不然。上初小的时候,我并不爱学习,经常逃学。虽然也翻了一点杂书,但语文课(那时应该叫国文)没有留给我什么印象。用的是什么教材,有哪些课文,是哪位老师讲课,现在一点都记不起来。只记得那时经常和同学到河里游泳,河很深,我游泳的本领很不行,却居然敢往远处去冒险。再就是偷烟摊上的香烟。我不敢去偷,但偷到了我会跟着抽。还有是跑到断垣残壁间找蜗牛壳,然后比赛谁的坚硬。这样,我上课常背不出书来,经常挨老师打掌心。期末考试,好几门不及格。家长对我这样胡作非为十分恼怒,终于把我转到另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基督教会办的,冠以“真理”的校名(49年后,这个校名被取消了,但在80年代后期却又恢复)。听说,我从此变了一个人,变得“老实”了,循规蹈矩了,一副“好学生”的模样,成绩也“突飞猛进”起来。对这些“改邪归正”的转变,我倒是没有一点记忆;这些,都是家里人后来告诉我的。他们讲起这件事,总说是神听了他们的祷告,才有这样的“神迹”发生。

不过,事情总是有利也有弊。从此,我好像换了一种性格,变得不怎么爱活动,不喜欢热闹。与人交往就心存害怕,开口说话总不怎么利索。特别是对于内心的东西,从本能上就不愿意、也畏惧讲出来。要不是有这样的改变,我现在肯定不会在学校教书,做什么“学问”。我会选择去当兵,去野外考察,去做生意什么的。总之,上初中以后,我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乱翻书成了我打发时间的最主要的事情。我觉得书本为我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比起我见到的,每天所过的日子来,要有趣得多。我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多少总能在书里得到弥补。

因为这样的缘故,在我开始认真学习时,我便很自然地喜欢语文课。不过,教材里的课文,老师对这些课文的讲解,依然没有留给我深刻的印象。选人的肯定有许多名篇佳作,但50年代的语文课已变得有些枯燥。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地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背诵一字都不让改动的“中心思想”,总结出几条“写作技巧”。久而久之,就很厌烦。但语文老师是好老师。除了这些例行的课程安排外,常常会向我们谈到一些作家、诗人的事迹,介绍我们不知道的书籍。高兴起来,便朗朗地读起课本之外的诗文。也举办文学讲座,组织“文学社”讨论作品。也要我们写诗和散文。有一次,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总有六七千字吧。里面用了许多抒情排比句,来歌颂北自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祖国新貌。我很得意,在“文学社”讨论时,紧张地等待赞赏;还提醒自己,不要太“喜形于色”。想不到的是老师言辞冷峻的批评:“空泛,夸张,还是写你有体会的东西吧。”我想我当时的表情一定凝固了。后来甚至心存怨恨。但从此,我对夸张、空泛,总是十分警惕。这个告诫,是我当时未能真正领会的财富。

虽然喜欢乱翻书,但我们那个地方,书并不好找。读高小是40年代后期,新中国还未成立。我住在南方的一个县城里,当时大概有几万人口。每天上下学,沿着两边有“骑楼”的街道,会走过饭铺、杂货铺、药店的门口,也常常在青果行、米行、竹器行外面停下来观望:对新上市的香蕉、洋桃垂涎欲滴,或者愣愣地看怎样用竹篾做斗笠、箩筐。但是,记忆里这个县城并无专门的书店,也没有公共图书馆,虽然韩愈当剌史的潮州离我们那里不远,而县城中心就有据说是建于宋代、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牌位的“学宫”。县里只有几家也兼售不多书籍的文具店。当然,也有藏书颇丰的人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情。我的家不是“书香门第”,父亲是个学徒出身的医生。家里有一些医书,一些基督教的书籍,上海广学会发行的刊物。那时,能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在生活里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50年代上中学以后,读书的条件有了改善。县里开办了文化馆,我就读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也慢慢多起来。我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不少三四十年代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公司、生活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书籍。能读到好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尽管如此,对于书籍仍产生近于“神圣”的感觉,这种感觉保留了很长的时间。当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借到几本20年代的《小说月报》时,当我终于有零花钱可以订阅《文艺报》、《文艺学习》杂志时,我清楚地记得那种不夸张的“幸福感”。这是现在得到书籍如此容易的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小时候,语文课外的书中,我读得最多的,其实不是最容易得到的武侠和言情小说。我的邻居就有许多这样的小说。但我并不喜欢。现在找起原因来,大概是我太缺乏想象力,对飞檐走壁、腾云驾雾总不能神会,使我现在对武侠这类小说,仍是不感兴趣。这好像是我的一大“损失”,不能有生活中我不熟悉的另一种乐趣。因为我的外祖母和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高小上的是教会学校,所以,读(和听别人读)得最多的,是《圣经》。星期日到教堂做礼拜,听牧师布道,参加学校、家庭里宗教性质的活动,都离不开《圣经》。小时候对教义什么的,并不能理解,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些故事。神创造世界的经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洪水和诺亚的方舟。罪恶的所多玛城的毁灭。罗得妻子变为盐柱。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西奈山上的十诫。——当然,《新约》福音书中有关耶稣言行的记载,就更熟悉。《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在我脑子里,比后来读的任何书留下的印象都要深。“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现在斧子己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P1-4

序言

“阅读史”这个夸张的题目,却是起于有点消极的念头。2002年从北大中文系退休之后,明显感到缺乏前些年教学、研究的情绪和精力,便常常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2001年,我给“曾经北大书系”写过一个书评,因为是面对年轻人(也可以说是我的学生辈)的作品,其中便有这样一段话:

像我们这些过了六十岁的人,见面会被人称为“先生”……参加什么研讨会、首发式,按照官职、知名度、年龄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会被安排在前排或靠近前排的地方就座。会让先发言。会让先举筷。会让先退席。然而,除了一些学养深厚、精力旺盛者(这样的人当然不少)外,我们己经在或明或暗地走向衰败。词就是那几个词,句子总是那些句子。内心的喜悦、怨恨、缠绵、悲伤都己十分淡薄。“回忆”也因为没有鲜活体验的激发而落满灰尘。许多书,己经没有精力去读。许多路,己经无法去走。也去旅游,却难有这样的期待:“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有我所不曾认识的人在等待着我,那才是岁月赐给我的圣餐。”那些说不出名字的事物己经不能让我们“疼痛”。面对壮丽的景色我们也会静默,但己分不清是内心的震撼,还是内心的毫无反应。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多少带有调侃的意味。但随着岁月不断流逝,这些感觉也变得更加真实起来。“阅读史”的写作念头,便是在这样的心情中浮现的:寻找一种不过分费心查找资料,不必为说出的话的“正确性”紧张思虑的写作。自然,从另外的方面想,这种选择也包含“积极”的成分。以前,不管是上课,还是确定研究课题,注重的是对象的性质、价值。这回,或许可以将重点略略转移到写作者自身的问题上来,更多地从自己的感受、经验上来选择题材和方法。

从目前已经完成的部分看,论题仍与当代史(当代文学史)紧密相关——这几乎是没有办法挣脱的老套子。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们以侧重个人的方式、角度来进入。因为设定是“个人”,就有可能给过去干涩的文字添加一点水分,一点情感,也有可能收缩评价的尺度,将它降低到个别的感受和认知的范围。个人的感受的价值当然不能和那种代言式的叙述,那些宏大叙事相提并论,但也可以为一些有差异的,有的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小碎片留出表达的空间。

恰好北大出版社的编辑张雅秋正在策划一套个人阅读史的丛书,我的想法便与她的计划不谋而合。据我所知,当初她同时向几位学者、诗人组稿,他们也都慨然允诺。几年过去,好像只有我当成一件事去做,其他的都没有动笔。这也是很自然的:他们正值盛年,前景广阔,迫切的事情应接不暇,犯不着回过头去搜寻这些陈谷子烂芝麻。

说是“阅读史”,谈及的应该是这几十年中感触最深,最影响人生道路的那些书籍。其实不全是。可以看到,这里写到的,是与这些年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书,还有就是多少能说出一些话来的那部分。我也读过不少不大能清楚说出许多道理的书,它们有的我可能更加喜欢,感触也更多。

集子里的文章,不少已在报刊上刊登过。感谢《中华读书报》、《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上海文学》、《天涯》、《海南师大学报》、《鲁迅研究月刊》、《文景》等为它们提供了宝贵的篇幅。贺桂梅2009年对我做的访谈,也说到一些读书的事情。因此,这篇访谈作为附录也收进这个集子中。

洪子诚 2011年3月

后记

2010年4月,应《人民日报》副刊刘琼女士之约,为“读书日”写了一篇千字文,题目是《读书的心情》,全文如下:

虽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图象化的时代,广告、影视让人眼花缭乱,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但是,我却是更钟情于阅读,也更多从阅读中得到乐趣。就像有的人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常常读书,他的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个人的“阅读史”,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史。

不管是不是意识到,读书的时候,我们就和书本建立起一种独特、奇妙的关系。决定这种关系性质的,部分来源于阅读对象——书本。读一本理论书和读一本诗集,一本小说,相信心情、态度都会不同。新书和旧书,选本和全集,自己的书和借来的书,已经被公认为经典的和尚未进入经典系列的,精装本和平装本,横排和竖排……这种种都会影响阅读者的心情和态度。前些日子,为了写“阅读史”,我托学生从北大中文系资料室借来1 986年漓江版的《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力冈、冀刚译),竟是我二十多年前初读时的同一本书。书页已经有点残破,书裂成两半,封面褪色,“医生”两字几乎不可辨认。我拿在手中,有一种时间被压缩的感觉:不仅重现当年初读的情境,而且想象着众多不知名姓的读者在读同一本书时的反应。

当然,阅读的心情、态度,更重要来自读者。我们都读《红楼梦》,读《杜甫诗选》,会以为在读同一本书。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读的是不同的《红楼梦》,不同的《杜甫诗选》。所以,就会发生“一个熟读《论语》的人把另一个熟读《论语》的人驳得体无完肤”,“杜甫得到太多的赞誉,所以另一个杜甫肯定一无所获”(诗人西川语)的现象。影响我们的书籍选择和阅读感受的,有很多复杂、甚至琐碎的原因。年龄,出身经历,所属阶层、文化素养、趣味、阅读动机,以及时代风尚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方面。心情和态度的不同,其实也和读书的具体情境有关。在地铁里,在安静的书桌前,在阅览室,在假日的湖边,在清晨或在傍晚,读书时的心情,从书中读出来的东西,常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相信这是很多人都经验过的。

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准备考试,进行学术研究,获得实用知识,等等。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平和的,放松的,不预设过多功利目标的阅读。我将它称为“邀请”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候会带来你意料不到的发现和心境,犹如华兹华斯在《丁登寺》诗中描述的:

……我感到

有物令我惊起,它带来了

崇高思想的欢乐,一种超脱之感,

像是由高度融合的东西,

来自落日的余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年,出版了“学科邀请丛书”:《政治学的邀请》、《经济学的邀请》、《伦理学的邀请》等等。这是书籍对读者的邀请。我这里说的却是读者对书的“邀请”。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他山的石头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的自序里,说学术论文也可以采取一种快乐的、散文式的写作。他说,英文有一个词组“entertain an idea”,可以直译为“娱思”。我理解他说的“娱思”,在书籍,论著与读者的关系上,也就是一种快乐的、邀请的态度。宇文所安说的是论文以邀请的态度接待读者,我说的是读者以热情款待访客般的态度对待所读的书本。同情地倾听其中的高谈阔论,将它看做是一种可能性,而后决定是否接受、呼应,抑或拒绝、辩驳或修正。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面对书本,只是面对“一种令人感到好奇与着迷的可能”。

我想,具有这种心情的读者,他就是一个欢迎书本来访的“接待站”;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情,读书对他来说将是快乐的,由是他也将是幸福的。

在结束名为“我的阅读史”的这组文章的编排之后,我将《阅读的心情》这篇短文作为后记,是想说,回顾这几十年的读书,感到我是过早进入具有更多“实用”目标的那种阅读。因此,我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那种放松的心情,失去面对书本只是面对“一种令人感到好奇与着迷的可能”的境界。这样,也便失去另一种意义的快乐与幸福。李零先生说的可能是对的:“学者的命就是替人读书,因而常常无法享受阅读的愉快。如果他受毕生之苦,甘之如饴,非要别人和他一起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不是替人分劳省力,那是不仁之至也。”(《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前言》)。

2010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阅读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子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87531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