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文学随笔,也是一本思想杂记。集子中许多篇章,尤其是第一辑“讲述底层”中的文字,朴素如“实录”,质直、具体地讲述过去江西农村一些底层农民贫困、艰难和屈辱的生态,不用任何含混、虚浮的笔墨遮盖,直逼读者的眼目。同时,在那些质直到显得坚硬的文字里,常常冒出沉重的社会话题和作者摩罗独特的提问方式,迸射出作者的思想的尖利的芒刺。那些尖锐问题出现得十分自然,发人深思,或至少令人觉得难以回避,而心生波澜。

内容推荐

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摩罗的一些精选作品。

目录

序 王铁仙

第一辑◎讲述底层

家在江西

父亲

给贪污的人送钱

父亲的第一本藏书

晒旧衣

我是农民的儿子

城里的姨妈

爱婴之家

第二辑◎言说自我

中学时代的文学书

我的财富观

写作的限度

丢掉手中的鸭毛

谛听天国的神秘声音

悲六道之伤

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丽娃河的鲜花

第三辑◎记述师友

思念仁者

自由的歌谣

一个高贵的生命

上帝的竖琴

爱是如此艰难

西山西水

篾匠爷爷

第四辑◎笑看新生

宝宝日记引言

半岁的小笑笑

宝宝离别枣园小区的邻居

宝宝搬家来到望京花园

观赏法国印象派绘画展

小诗人

隐秘的感情

爹爹妈妈吃饱了吗

后记 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

试读章节

我知道父亲的动力在哪里,那就是让儿子摆脱当农民的命运,成为有体面的人。父亲吃苦一生,唯一的目的就在这里。为了让子女们有前途,他拼尽全力给子女送书(方言)。我初中毕业那年,我二哥已经高中毕业了。一位当干部的朋友对父亲说,就算能轮到你家人读大学,推荐了一个也就了不起,还要读那么多高中干吗?可父亲还是让我升了高中。父亲说,他在婺源山区做裁缝时,曾有军队拉他入伙,可他想自己只字不识,入伙只能当炮灰,终于没去。父亲还说,土改的时候,一位干部到村里来开会,很神气地呵斥这些农人。父亲在会上对一件事提出了一点看法,那位干部准备将这看法记下来,拿着笔问父亲的名字。父亲说自己的名字叫响亮,干部用笔试了几下,却不敢写下去,抬起头问哪个响字。一位农民没好气地说,还有哪个响,就是罄里眶啷响的响。干部愣了老半天,那笔尖就是没法往纸上落,此后他就瘪下去了,再也不敢大声训人。父亲还说,只有卖屋的,没有卖字的,只有掉钱的,没有掉字的。也就是说,把字认下肚子里,就是永远丢不掉的本钱,不怕派不上用场。所以他让每个子女都上学念书,每个人都要尽力往上念。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我帮他记工账。主户的名字不容易写,我写不来的问父亲,父亲写不来的问我。给谁做了一个工,就在谁的名字下写上几月初几,再画一个圆圈。如果是半个工,就画上一横把圆圈切成两半。

每到年关,要向公社的厂里报工账,交积累。要交的钱很多,常常是收入的30%多,也就是三分之一。那时候裁缝工是每天收费一块七毛五,其中二毛五是线钱,要用还到户主身上的,六毛五分是机修费,真正的工钱,每个工只值八毛五分钱。我是偶尔从父亲的抽屉里发现的一张纸上看来的,那张铅印的文件可能是县里某个管理机构印发的关于各种手工人的工价规定。我第一次知道父亲的劳动这么不值钱,感到十分吃惊。后来我多次攥着那张纸琢磨,为什么裁缝师傅(那个文件称缝纫工)就比木匠、石匠(那个文件称泥水工)不值钱?我当时很庆幸机修费收得不低,大概可以占点便宜。

父亲的收入必须上交三分之一,这么高的上交比例让我惊讶了大半辈子。而且上交的不是八毛五分钱的三分之一,而是一块七毛五分钱的三分之一。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线钱和机修费怎么也得交税?每到年底盘算这事时,父亲总是说这不公平,可又无可奈何。只能设法少报几个工日。可报得太少,上头又不放过你。黯淡的煤油灯下,父亲屈辱而又愁眉苦脸的样子,给我印象很深。我很理解父亲的屈辱,而且还多一些义愤感。那时我就知道,父亲给我们送书,是多么不容易。

父亲也有高兴的时候,那就是看到我们在读书上有所长进的时候。平时聊天,我们说了几句有知识的话,父亲就会马上夸奖一声,说这书没白读。有一天晚上谈论肉生蛆的事,父亲说有人等肉生蛆以后再吃,因为那蛆比肉更养人。我说,蛆长成以后,总归要吃肉,把肉消化掉了,变成它的屎尿,肉的营养就肯定受了损失。父亲很赞成我的说法,连声说,有道理,还是要读书,读了书就能讲出道理来。那年我正念初一。父亲的那次夸奖,对我鼓励很大。大约就是从那一次起,我自觉地继承了父亲“还是要读书”的思想。

我在县城教书的那些年,做梦都想去外面开开眼界。可我因长期带着弟弟在身边念书,那么一点工资,总是入不敷出。我们在县城一直过着水平线以下的生活,勉强能吃上一口饱饭,但一直没法穿暖(我工作了六年之后,添置了一件外套,这才摆脱冬天的挨冻),更无法向外求发展。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学术界兴起文化讨论热那阵,武汉有个地方利用暑期办一个文化讲习班,那么多受我仰慕的著名学者参加讲学。办班者给我寄来一张通知,可我别说交学费,连旅费也拿不出来。在家陪父亲干农活时,我谈到这件事,父亲很认真地说,对学习有益的事,你还是想法去吧,哪怕是卖屋也值得。我当时感到十分震惊,没想到父亲对一个已经大专毕业捧上了铁饭碗的儿子,还有这样的栽培意识和付出心态。从此我对父亲分外尊敬,这种尊敬远远超过了伦理感情的范围,这是对一个有稳定的志向、有铁一般坚定的牺牲精神的穷人所能产生的最高敬意。我当然不会真的让他去卖房子,我只是更加卖力地给弟弟送书。做我父亲的儿子,没有不好好念书的道理。对于我弟弟的念书,父亲实际上已经无能为力,于是我想,做我父亲的儿子,没有不帮父亲给弟弟送书的道理。

由于我担负了给弟弟送书的担子,父亲总觉得对不起我似的。我每次回家,父亲母亲都流露出内疚感。我买点东西回家给父亲母亲,父亲总是跟母亲一样,再三再四地叫我下回别买。有一次,我带了一串香蕉回家,父亲一边吃,一边做出很不喜欢的样子。我临走时,父亲母亲一起对我说,那香蕉确实太难吃,以后千万别买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太不值了。我以为他们真的不喜欢,此后再也没买过香蕉回家。可是,十几年后,我们家的经济困境有所缓解,有一次父亲母亲吃弟弟买来的香蕉,吃得那么开心,我一直暗自看着他们吃,难过得快要流下泪来。去年夏天,我从上海给父亲带来一双皮凉鞋,父亲不屑地说,这东西有什么好,我不穿。此后果然不穿,还天天说那是白费钱。妹妹从旁说,人家买了你就穿吧,也是一份心意呢,干吗天天说不喜欢。父亲悄悄对妹妹说,要是说了这东西好,他以后老要买这些东西来,他哪有钱老买这些。

我虽然工作了这么多年,可先是尽力给弟弟送书,后是因为再度到外边求学,几乎没对父亲母亲尽过孝心。我这次毕业找工作时,就很希望找到一家报酬较好的高校,心里老想着要多给父母一点钱。我最后来到了一家待遇较差的高校,这时我又想,一定要多写点稿子,多挣点稿费。今年正赶上北京半个世纪以来最炎热的夏天,我虽然极想早一天逃离北京,回江西去看望父母,却还是赖在这酷暑中拼命写文章。这虽然一半是因了朋友们催稿太紧,另一半也因了我需要尽快挣点稿费,好尽点为子的责任。做我父亲的儿子,没有不好好报答父亲的道理。

所有的农民都以造房买地为荣。我的父亲却没有造过像样的房子。我们家的老屋一共四间房,其中一间是土改时分给父亲的,另三间都是后来陆续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六十年代,父亲在老屋后边做了一间厨房,二十年后,改行当农民的父亲又在厨房后边添置了一间柴房。村里人因此嘲笑父亲一辈子只会做鸡窝,不会造房子。母亲向我转告这些话时,我只是更加强烈地为父亲母亲骄傲,同时也为自己深感庆幸。我是在毛泽东时代上学的,这代人中,一个贫困地区的农民家庭有四个子女上过高中,这虽不一定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极为罕见的。

父亲当农民以后,由于不堪劳累,那条受伤的腿经常发疼,有时候一发疼就长时间寸步难移。可是稍有好转,他又要一拐一拐地去干那些半生不熟的农活。父亲一辈子没能像别的农民那样造出一幢值得炫耀的漂亮房子,甚至也从来没有像别的农民那样豪赌过一回,豪饮过一回,或潇潇洒洒地花一回钱。父亲的那些血汗钱都是由他的子女一分一分地花出去的,父亲自己则是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苦行僧式的生活。父亲是一个既有稳定的志向、又有坚强的毅力、还有出色的献身精神的人。父亲常常说,培养人要好几代的努力,你们赶上爹妈不识字,多受许多闭,等到你们培养自己的子女,就方便了。

P9-11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颙、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在这套丛书里增加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增加了也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增加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一起编为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精选版,亦称第一辑,于2001年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让人万分痛惜的是戴厚英数年前不幸被暴徒杀害,而唯一的亲人女儿远在国外,当时找不到版权代理人,仍无法加入她的作品。

现在,我们又编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去掉了“校友”两字,而算作第二辑。入选者不再限于校友,作品也不再限于散文。其中,戴厚英的一本,是通过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联系上了她女儿作为版权代理人,并请吴教授编选和作序。六二级的王晓玉是本校教授,八一级的格非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1年,后赴清华大学任教授。前两次编选时因我们拘泥于校友范围,没有请他们参加,现在弥补了这个缺憾。先后毕业离校工作的戴舫、李洱、摩罗、殷健灵,是这次才请他们加入的;朱晓琳虽不是本校毕业,然1997年就到本校任教了。我们觉得这第二辑里的作品,由于不拘体裁,不问作者是否成了校友,更显得多姿多彩,可能更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按照规范的培养目标,是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人才,而非作家。但我心里总是稍有疑问,觉得不能说得过死。现代社会的知识者分工很细,文学理论和批评,与文学创作,确有相对独立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可以各司其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也确实主要适合于作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学术训练,而作家却要得力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浸润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天赋,非课堂和书本可以造就。但是,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人,与从事其他专业如历史、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有所不同。他既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如理论思辨能力等,又不应只有那种素养;因为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饱含人的情感的、好多地方难以仅仅用逻辑思维和冷静的理性来解释的文学作品,所以他要同作家一样懂得人的心灵,一样善于感悟人的情感,一样敏于体验现实的人生,并且要略有一点情感抒发、形象描绘等文学表达能力和习性。如果一个文学理论人才,一生只知孜孜君乞石乞,皓首穷“经”,在理论概念和推理中打转,于实际人生、人情、人性,漠然无所感受,难有会心,甚至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缺乏阅读的渴望和鉴赏的兴味,那是有点可悲的,他实际上还徘徊在文学的堂奥之外。朱光潜曾说:“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自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美的本质’。”他不客气地嘲笑一位美学理论文章的作者,竟然会“丝毫不用一点具体形象,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研究美学不应如此,研究与美学关系极为密切的文学理论当然也不应如此。五四初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文学批评文章和文学理论书籍的沈雁冰,到1927年下半年,同时进行小说和散文创作了,并逐渐成为小说巨匠。他后来之所以同时从事创作,其中一个原因,就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评论别人,自己不创作,难免要遭人议论。我们今天或者会认为他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但我感到这无意中反映出真正的文学家的心态和对于文学的真知。文学创作毕竟是文学的根本。鲁迅也是先写文学论文,尔后主要从事创作的。有些以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闻名的学者,则在搞理论和研究之前,曾写过很出色的小说和诗,如我校已故的施蛰存老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我们过去听他的谈吐,现在看他留存的文字,都会深深感到理论和创作,在他那里几乎是分不开的。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理论家,也相类似,只不过其中有的人过去的创作,现已不大为人知道罢了。高校的学生中能够出现作家,不必说是学校里教学的成功,却是很值得庆幸的好事。他们的存在,会给周围众多的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批评的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启示他们不忘文学的根本,懂得文学的真谛,从而使他们写出来的理论文章,不至于与文学相隔离,真正能给读者和作家以启发。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以我的浅见,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从特殊性上说,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当时,赵丽宏、孙颞、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又如周佩红,是在这期间打下根基,而于毕业后起步,写出了许多相当优秀的散文。还有这次加入的戴舫,也是七七级学生,他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比较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本,至今乐此不疲,作品斐然可观。

现在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除戴舫外,都不是七七级的,比较分散。他们毕业有先后,成名有迟早,名声也有大小,但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我们把他们另行集中在一起,是想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并觉得现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我们期望也许有一天,在华东师大或其他高校的中文系,会形成一个新的作家群。

写于2008年4月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付梓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摩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74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7: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