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全球变化研究评论”的第一辑。论文的收集以编委自撰、编委约稿推荐、或编委推荐已发表英文稿件为主。英文稿由推荐编委组织翻译审校。每个专辑由一名或多名编委编辑完成。该专辑旨在传播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介绍相关的科学前沿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树立大学生、研究生的全球变化研究精神,推动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社会行动服务。
| 图书 | 全球变化研究评论(第1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全球变化研究评论”的第一辑。论文的收集以编委自撰、编委约稿推荐、或编委推荐已发表英文稿件为主。英文稿由推荐编委组织翻译审校。每个专辑由一名或多名编委编辑完成。该专辑旨在传播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介绍相关的科学前沿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树立大学生、研究生的全球变化研究精神,推动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社会行动服务。 内容推荐 本专辑通过一篇综述性文章介绍了过去30年来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的相关辩论和最终得以被科学界接受这一事实。另一篇论文通过多种模型模拟预言21世纪人类活动有可能对未来千年气候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两文充分展示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快速变化,以及其对国际社会寻求减缓全球变化进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的严峻挑战。针对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我国开展全球变化研究需要加强的四个方面,以及实施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专辑还介绍了我国深入开展气候变化研究需要建设观测平台,改进模式性能,提高对相关过程机理的认识等详细的科学计划;介绍近年来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新的概念思路和先进的理论方法;强调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城市化、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政策等的交互作用。专辑最后介绍在实现清洁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本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方法。 目录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急需加强的几个问题 气候系统观测与模拟研究综述 全球变暖:对这个几乎肯定的事实的总结 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 陆地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反馈作用 气候一生物圈系统内正在变化的反馈 全球变化对植物物种分布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挑战 CO2浓度升高、氮沉降、温度上升及管理对温带和寒带森林碳吸收的可能影响:文献综述 基于日尺度的树木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的调节 全球变化与城市生态学 气候变化影响模型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和火灾等干扰事件 加拿大森林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制定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的意义 把可持续发展融入清洁发展机制的分类抽租法 从人类全球性驯化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全球变化研究评论(第1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宫鹏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4018291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9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10 |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2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X21-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68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