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绝代风华(言慧珠)/菊坛名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言慧珠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处境。惟如此,才有可能了解她的个性、作风、品格形成的原因和她今后的行为逻辑。传记文学原本就是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庞大支流,因为它比较地强调如实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虽然作者的主观作用不可避免地要在认识过程中被糅合进去,但“写真实”的创作要求必然制约着作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把目光投向被描写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作者在本书里不时穿插自己对言慧珠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评议,正是源于这一原则。

内容推荐

“台上古典,台下摩登;台上规范,台下张扬”,这就是言慧珠——一个梨园界绝无仅有的个体生命,一个留下了太多谜团的女人。本书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追述言慧珠多彩、曲折的人生轨迹,解开笼罩在言慧珠身上的一个个谜团,还原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言慧珠,并通过生花妙笔反映了她代表的一类人的命运以及她所处时代的景况,以极富使命感的深度思考使读者在对人物、时代的拷问中得到启迪,是一部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

目录

丛书总序一/刘厚生1

丛书总序二/王家熙5

引子/12

第一篇 言家有女初长成/13

 一、没落贵族的抉择/14

 二、天上掉下来的尤物/19

 三、欧风美雨的熏染/26

 四、全北平的名媛就数她“野”/32

 五、偷“梅”止渴/40

第二篇 出水风荷分外红/49

 一、披挂整齐凤翅飞/50

 二、“言家班”换了个老板/58

 三、两个美女对擂/65

 四、梅边嚼蕊/80

 五、北宗矩度南取灵动/96

 六、平剧皇后/105

第三篇 癫狂柳絮随风舞/113

 一、狼图腾/114

 二、和白云的“闪婚”、“闪离”/123

 三、迷上了徐讦/129

 四、银幕上的风情/139

第四篇 听唱新翻杨柳枝/147

 一、谁唤起窗外晓莺啼/148

 二、繁弦急管唱东风/155

 三、“我爱花木兰”/162

 四、红装素裹七十天/169

第五篇 东边日出西边雨/175

 一、共谁同唱送春词/176

 二、“我要演戏”/182

 三、笔者和薛浩伟的对话/193

第六篇 道是无晴却有晴/199

 一、把栏杆拍遍/200

 二、出访欧洲/206

 三、有心情那梦儿还不远/216

 四、墙头马上因缘好/226

 五、载誉香江/234

 六、百年“不”合/242

第七篇 山雨欲来风满楼/247

 一、梦断“言家班”/248

 二、越割越长的“资产阶级尾巴”/252

 三、山穷水尽/257

第八篇 哗啦啦似大厦倾/263

 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264

 二、俞振飞的叙述/268

 三、言清卿的叙述/271

 四、仅存的一封遗书/278

尾声/283

后记/285

试读章节

中国电影萌芽于北京。第一个尝试拍电影的是曾经留学日本学过照相技术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1905年,谭鑫培六十寿辰之际,他们合作拍摄了一部记录中国京剧舞台表演片断的《定军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据报章记载,影片“曾映于吉祥戏院等处,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但中国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却是在地处开埠前沿的大上海,几乎所有重要的电影制作机构都聚集在这里。因为上海汲纳百川得世界潮流之先,而当时流行的平民文化和海派文化,正好是中国早期电影取之不竭的艺术营养。

在中国电影草创阶段的电影制作公司中,明星公司是公认的佼佼者。1922年,“明星”三巨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和郑鹧鸪、任矜苹等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这家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捧出了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宣景琳“四大名旦”。1927年趁天一影片公司改组之际,明星公司又把天一公司的“台柱”胡蝶挖了过来。“明星”人才济济,星光灿烂,极一时之盛。高逸安离家出走来到上海后,即以高洁的名字加入该公司,当了一名专演中老年妇人的二三流影星。言慧珠则改名高慧珠,进了上海一所小学附读,过了两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言慧珠来到上海以后,除了上学之外,几乎整天在明星公司的摄影棚里转。她生性灵巧,嘴巴又甜,不用多少时日,便和一班明星混得火热,俨然成了一个时尚的小明星。明星公司附属有一个俱乐部性质的“明星歌咏社”,社里有京戏、唱歌、跳舞等多种娱乐活动,还特聘了京剧教师、琴师,把东西方时尚熔于一炉,许多明星以及与明星公司有关系的人都出入其间。言慧珠天性表现欲极强,何况父亲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在京时只敢低声哼哼的唱段,在这里终于有了一展歌喉的机会。高逸安则为言慧珠请了一位京剧教师,名叫穆植田,为她练功说戏。另有一说,言慧珠的蒙师为律佩芳的哥哥律喜云,曾给她说了一出《宇宙锋》。律先生教戏相当认真,连唱腔带身段,整整教了两个来月,以后又说了好几出。言慧珠在“自传”里没有提到这位律喜云,仅写到:

一九三一年,由母亲主张,拜穆植田学戏,学了几个月,因为母亲受不了穆植田流氓手段的迫害,我学戏也就中辍。

穆植田何许人也?他对谁耍了流氓?言慧珠三言两语,笔者难究其详。据坊间传言,高逸安在上海的生活作风也颇“浪漫”,不可能对童年的言慧珠乃至她今后的人生道路没有影响。

由于有母亲的助威,言慧珠还上台彩唱过一回。虽然稚嫩,倒也像模像样。明星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天使”,无不夸她聪明伶俐又活泼可爱。胡蝶的老搭档郑小秋还给她拉过胡琴,许多人鼓励高逸安让言慧珠从事电影,称其将来准是个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郑小秋是“明星”三巨头之一郑正秋的长子,广东潮阳人,1922年随父来上海投入中国早期电影拓荒者的行列。他一生拍摄和执导的影片不下数十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和胡蝶合作的电影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943年,二十四岁的言慧珠和硬派小生舒适联袂拍摄的电影故事片《逃婚》,就是郑小秋导演的。

笔者以为,少年言慧珠的这段经历,对于她今后数十年的艺术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包括他的审美取向,涉及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形式及其艺术上的综合素质,包括时代风气之熏染、社会习俗之影响、地理环境文化之教育、师友交游之感染,等等。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期。明星电影公司两年的耳濡目染,无疑对言慧珠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南边,小慧珠又唱又跳不亦乐乎;在北边,言菊朋长吁短叹日坐愁城。慧珠为言家最宠。失去女儿的日子令菊朋生趣索然。为了找回女儿,他决定再次来到上海。恰好这一年开春,上海荣记大舞台到北京约角,言菊朋不惜给苟慧生“挎刀”,第四次来到上海。这是1931年5月的事。  言菊朋一到上海,在忙于拜客酬酢之际,第一要紧的是打听女儿的消息。他听说女儿在上海拜师学戏,不正正经经念书,急得双脚直跺。对于妻子的绝情,他已然心灰意冷;对于女儿,他决不放弃,尤其不能让慧珠跟着母亲混迹于十里洋场。言菊朋在上海有各方面的朋友,其中不乏出名的律师。他决定和高逸安对簿公堂。P28-29

序言

这是一套为菊坛名家立传的丛书。第一辑六册,记述了六位京剧名家的艺术生平。

京剧,是我国近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戏曲剧种。其写意型、综合性等艺术特征构成的表演体系,在世界艺坛享有盛誉,成就之高举世公认。京剧表演艺术的建设,是全面的、体系化的,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行内称为“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形成了戏曲审美的有机统一体。在我国,京剧素有“国剧”之誉。之所以能成为国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全方位地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戏剧传统;第二,在20世纪20年代,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以四大名旦、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金少山等为中心的大师群体,使这种代表我国民族戏曲特征的表演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正是因为它所积累的艺术资源实在太丰富、太宝贵了,也才值得我们认真保护、全力弘扬。不过,与表演艺术的成熟很不相称的是,京剧的理论建设与文字总结始终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做好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长年以来的愿望与追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始终进行得不甚顺利、不甚迅速。那一直并未真正弄懂的“斯坦尼体系”,竞长期被作为指导一切戏曲工作的理论基础,甚至用以改造我们的舞台呈现方式。

十年动乱之后,欣逢盛世,治史修志工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京剧研究来说,不仅史材的发掘和积累更为广泛,而且观念的变化更具科学性了。特别是突破了数十年来干扰理论建设的左倾思潮,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菊坛名家丛书》的组编和出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很需要以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经验的总结来奠定基础。如“四大名旦”的艺术观,从总体而论,当均属写意范畴。但梅兰芳、苟慧生对写意戏剧观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梅、杨、余之后,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剧界继续着人才辈出的辉煌局面。本丛书第一辑的六位传主均属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名家。他们的成就和各自走出的路数,也有记录和研讨的必要,这对我们理论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初步做了为大师级表演艺术家立传的工作,出版了有关的系列专辑(虽然还很少、很不够),这当然都属于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本丛书开始为又一辈表演艺术家立传,迈出这一步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象征着理论建设基础工程向更广阔的外延发展了。

这六位传主都是深受各界观众欢迎、能经受住演出市场长期考验的。他们都经过艰苦奋斗,闯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并为行内外所认可和推重。在六位名家中,除孟小冬外,我都很熟识,与他们都有较多的过往。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连续举办童芷苓、言慧珠等艺术家的纪念活动,研讨他们的舞台艺术,从中引出了许多对于表演和教学很有价值的话题。记得1963年,我随童芷苓领衔的上海京剧院二团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巡回演出,一路上协助她整理各种文稿,对于那期间演出剧目过少的问题,她就发表过很多有益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又在各种场合听她说过“让台不是个办法”的问题。从今天的现状来看,她当时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仍然很有启示作用。她一直认为,她与言慧珠、李玉茹、赵燕侠不是四大名旦让台让出来的,她们那时都尽量争取多向四大名旦学习,在前辈的传、帮、带之下,通过艺术竞赛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套丛书中,就详细记载了童芷苓、言慧珠40年代初在上海打对台那种激烈竞争的盛况。她们的多才多艺、剧目的丰富多彩,如今青年演员可能已无法想象了吧!看了这几本书,回顾那些场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当年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和今天还健在的赵燕侠、小王桂卿这些艺术家,能够在那样剧烈的舞台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威信,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值得指出的是,他们成名成家所经历的时代,与他们的9币辈相比,“西学东渐”的势头似乎更为强劲,这对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会有所影响。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背离民族化和“京剧姓京”的大格局。

丛书的作者们都尽心尽意,力图用精准的表达方式,展现这六位京剧名家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理念。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相信,面对当今京剧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几位传主的成功经验是会给予我们不少启迪的。

2009年11月

后记

在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刻,我的心不仅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被一种茫然和沉重挤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八个月来,我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解读言慧珠不易,走进言慧珠的心里更不易,企图在纸面上写出一个立体的言慧珠尤其不易。

在京剧界,言慧珠是个有争议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将要跨入上海戏校大门的时候,就听说戏校有个漂亮的女校长,与此同时,有关她的微词却也时有所闻。进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她的种种非议更是不绝于耳。这是个艺术和人格极不统一的女人。正如她自己所说:“那时我的生活方面、思想方面是极其紊乱,可谓集矛盾之大成于一身。”

治史要严,立传要实;说说容易,做做繁难。面对这样一个有艺术成就和人格缺陷的女人,我该如何勾勒她的一生呢?

当人类认识世界的要求,被凝固到创作方法上时,这就产生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教会我,人是环境的产物。要解读言慧珠,不可忽视三个要素,即:言慧珠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处境。惟如此,才有可能了解她的个性、作风、品格形成的原因和她今后的行为逻辑。传记文学原本就是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庞大支流,因为它比较地强调如实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虽然作者的主观作用不可避免地要在认识过程中被糅合进去,但“写真实”的创作要求必然制约着作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把目光投向被描写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我在本书里不时穿插自己对言慧珠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评议,正是源于这一一原则。

写一个真实的言慧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素材必须真实。言慧珠撒手人寰已四十三年,带走了她一生中的许多隐秘。她的直系亲属,如哥哥言少朋、弟弟言小朋、妹妹言慧兰等都已相继去世。嫂嫂张少楼在美国治病。她唯一的儿子言清卿,对母亲的往事只有儿时的记忆。言慧珠生前的闺中知己,如“春明女中”的学友李惠荣等,也都相继离世。目前健在的施丹萍、傅玉英等,对往事已然模糊不清。唯思路清晰的许美玲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至今仍使我感怀不已。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查外调,虽然掌握了一些素材,依然难以明珠成(王非)。感谢校友王诗昌,把他多年前为写言慧珠电视剧的素材奉献出来,其中尤为可贵的是言慧珠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档案“自传”。它促使我下决心寻找言慧珠的死亡档案。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人事处的倾力协助,我终于翻阅了言慧珠的卷宗,看到了“自传”原本。但可惜的是,言慧珠的日记和五封遗书,已经下落不明。一场“文革”,天下大乱。大量资料的遗失,为后人的修史立传,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莫说是现存的有关言慧珠的各种文章,即使是言慧珠亲手书写的“自传”,也难免记忆失误。比如,她在“自传”里提到:“四三年春季,东北约了我去演戏……”明显与事实有误。言菊朋卒于1942年,《辞海》有关言菊朋条目记载也是1890—1942。言菊朋魂归道山,言氏兄妹从东北回北平奔丧,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自传”又说:“四二年冬和李宗义到过青岛”;“四三年岁末,应上海黄金大戏院之约,随李盛藻来沪”;“四四年春节,到南京去演唱……由南京回沪拍‘逃婚’电影……”。简直是一笔糊涂账。经笔者查阅《申报》,1942年12月24日至1943年元月31日,言慧珠正在“黄金”和“皇后”的童芷苓对擂。1943年7月2日,电影《逃婚》在大光明电影院首场公映。另据吴迎先生提供,言慧珠拜梅先生为师应为1942年10月下旬。言慧珠把所有的事都宕后了一年。红坤伶写“自传”,出错的笑话屡见不鲜。因为她们的一生经历复杂,社会交际广泛。据说有的红坤伶有时会糊涂到连自己的年龄也记不清呢!

关于《和白云的“闪婚”、“闪离”》和《迷上了徐讦》两个章节,完全得益于剧作家沈寂的帮助。演艺界是个热闹所在,如果不把言慧珠和白云放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解读,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如果不走进他们的心里,就无法解释他们的闪婚、闪离。生活需要娱乐。近观当代,后测未来,演艺界的风花雪月将会永远存在,不过换些花样而已。读这些章节,能帮助我们对当前演艺界的种种现象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从中品味出一些有价值的人生感悟。至于徐讦其人,我还是通过写言慧珠,才知道20世纪40年代,大陆曾经有过一个风头盖过张爱玲的作家。2008年12月9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纪念徐讦百年诞辰研讨会”上,我认识了徐讦先生的女儿葛原,聆听了十余位学者和教授的发言,对这位学者型的爱国作家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言慧珠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己丑年清明的第二天(4月5日),我赴合肥拜访了薛浩伟先生,在他的倾力帮助下,我才完成了《红装素裹七十天》等章节。遗憾的是,作为言慧珠曾经的丈夫,薛浩伟不愿披露更多的细节,笔者又怎能强人所难。不然,这本书的史料一定会更加翔实。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上海艺术研究所的王家熙同志、上海文学研究所的陈梦熊同志、出版界前辈欧阳文彬同志和周天同志、作家秦鲁沂女士、电影史料收藏家赵士荟同志、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张伟品同志、徐讦先生的女儿葛原女士、言慧珠的学生华华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9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绝代风华(言慧珠)/菊坛名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三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9532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