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销瓷(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林瀚编写的《海外珍藏中华瑰宝》系列丛书收录了2000件世界著名博物馆珍藏的中华瑰宝图片,其中不乏孤品、精品、罕见之品,它们展现了华夏五千年璀璨的文明,谱写着中国工艺美术辉煌的历史。

《外销瓷》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通往西洋的“陶瓷之路”、走进中国的马可·波罗、轰动欧洲的“克拉克瓷”等四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从西汉经唐、宋,我国先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个”丝绸之路”,开始对外贸易,瓷器就是主要的贸易商品。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元代游历中国17年,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激起“中国热”。明万历年,葡萄牙商人贩去的两船中国克拉克瓷轰动欧洲,连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都纷纷前去争购。欧洲贵族愿出10倍价格订购有自己家族徽章的“徽章瓷”。从“隆庆开”关”到明朝灭亡的70年间,全世界的白银约有1/3流进了中国。清中期,每年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达100万件。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些带有西方情调的外销瓷生产出来之后,基本如数运往欧洲,现在在中国国内想搜集外销瓷反而变得非常困难。《外销瓷》所提供的直接来自欧洲的外销瓷图片和有关息,对国内瓷器收藏者了解和研究外销瓷,相信会有一定的帮助。

《外销瓷》为林瀚编写的《海外珍藏中华瑰宝》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介绍了众多外销瓷精品。

《外销瓷》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中国瓷器艺术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通往西洋的“陶瓷之路”

二、走进中国的马可·波罗

三、轰动欧洲的“克拉克瓷”

四、中西合璧的艺术结晶

试读章节

从中国输出到欧洲的瓷器,中国人称作“外销瓷”,而欧洲人则称它们为“贸易瓷”。17世纪的外销瓷以青花为主,也有青瓷和白瓷。公元1602年和1603年(明万历二十八、二十九两年),葡萄牙那两船“克拉克瓷”基本上是景德镇窑的青花,而且样式和纹饰是专为出口欧洲而特别设计的,以后凡是这种风格的瓷器欧洲人都称之为“克拉克瓷”。明末清初,由于原料危机、窑工与陶监的矛盾白热化以及朝代更替出现的社会动乱,致使景德镇外销瓷生产严重萎缩,而欧洲人对克拉克瓷的热情却有增无减。手拿厚厚订单的欧洲商人只好在福建的漳州窑和德化窑寻求仿制品(图50)。

随着瓷器的不断输入,欧洲有钱人对瓷器的购买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他们希望瓷器的造型、纹饰风格和内容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道:“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有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式样奇巧”足见外销瓷的款式奇特,而“岁无定样”则说明外商对进货每年都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要求:既要保留一定的中国特色,又要适应西方人的审美习惯,中国瓷工们正是按照这个标准在制作外销瓷,只是有的瓷器中国风味浓一些,而有的则更欧洲化一些而已。

欧洲的贵族往往有自己的族徽,他们更希望把自家的族徽设计在瓷器上。由于他们愿意出高于一般瓷器10倍的价格来订制,所以中国的瓷工们欣然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他们把欧洲人提供的有关书籍和资料拿出来,按照上面玻璃器、银器造型以及插图、徽章图案加以模仿,很快就可以得心应手。欧洲有些商人不是出身贵族家庭,本无族徽可言,为了附庸风雅,他们特意请设计家设计一个“族徽”,让中国瓷工烧制在他们所订的瓷器上。这种由欧洲人订做的瓷器被中国现在的收藏家们称之为“订烧瓷”,而带有徽章的则称为“徽章瓷”或“文章瓷”。

外销瓷在款式上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国器型、中国纹饰(如图22、图43等);中国器型、外国纹饰(如图66、图70等);外国器型、中国纹饰(如图39、图64等);外国器型、外国纹饰(如图78、图84等);器型和纹饰中西交融(如图60、图69等)。

18世纪,外销瓷除了青花以外,还有白瓷、青瓷、彩绘、伊万里(中国仿日本瓷)及珐琅彩瓷。由于粉彩、珐琅釉彩绘制相当费工,当订单多的时候,景德镇窑忙不过来,就把在景德镇烧好的素净瓷器运往只能烧低温釉上彩的广州,由熟练工在订货商的指导、监督下,准确地绘制欧洲订货人所需要的纹饰,确保了按时交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景德镇直接进口许多素烧瓷器到欧洲,然后在荷兰、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地填彩绘画,这样订货人甚至可以亲自到现场监督画工的绘制。本书就有两件瓷器被欧洲鉴定家确定是在欧洲填彩绘制,并明确鉴定出填彩绘制的作者。(见图101、图102)

中国瓷器传到欧洲起初只是摆设,昂贵的价格且不说,把绘有宗教图画和家族徽章的瓷器拿来装吃的实在是大不敬。欧洲人常常将瓷器摆在壁炉台子上装点居室。后来瓷器多了,价格也便宜了,才逐渐恢复了它的实用功能。

高额的利润和疯狂的需求强烈地刺激着欧洲制陶人的自尊,他们觉得欧洲应该有自己的瓷器。起初有人从葡萄牙人那里得到了有关中国瓷器原料成分的“情报”,将玻璃、水晶石粉、沙子、维琴察黏土、法恩扎白土等十几种原料混合,烧制出了一种软质瓷,但无论胎质还是釉色都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比。1708年,德国一位炼金术士约翰·弗利德里希·波格终于发现了瓷器的“秘密”。他利用当地含有高岭土成分的瓷土,在梅森瓷器作坊(Meissen)烧造出真正的瓷器。起初,在造型风格及纹饰方面尽量接近中国瓷器,以便挤进市场(附图2)。之后,梅森瓷器开始从原料到制作工序严格把关,绘画也极尽精美工细之能事,并努力吸收中国瓷器的一切长处,把瓷器做到尽善尽美(附图3、附图4)。这时候,欧洲人一下子把目光从中国瓷器转向了梅森,以至于中国瓷工也掉过头来借鉴梅森甚至制作仿冒梅森的瓷器。

乾隆以后,清朝开始走下坡路,中国瓷器业也逐渐衰落。加之在梅森的带动下,欧洲的瓷器生产蓬勃发展,经销商也不愿意舍近求远,冒着巨大风险再到中国贩运瓷器,外销瓷在欧洲的销售已不再火爆。仳后欧洲人搜集中国瓷器纯粹是为了收藏,已经不再属于“外销”范畴了。

也正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些带有西方情调的瓷器当时在中国是不被接受的,因而也没有市场。外销瓷生产出来之后基本如数运往欧洲,现在在中国国内想搜集外销瓷反而变得非常困难,能找到的多是当年被扔掉的残次品或碎片。对外销瓷的学术研究,国内目前也处于起步阶段,包括对“克拉克瓷”名称的了解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不少人至今对它的概念还没有弄得太清楚。本书所提供的直接来自欧洲的外销瓷图片和有关信息,对我们国内瓷器收藏爱好者了解和研究外销瓷,相信会有一定的帮助。P17-22

序言

中国工艺美术是华夏文明熠熠闪光的瑰宝,是我国广大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光辉而曲折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数不尽的文化和科技信息。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瑰宝正静静地躺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展柜里,向来自地球各方的参观者默默地讲述着: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有着多么光辉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

这些中华瑰宝,有些是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使者”,也有些是在积贫积弱的那段历史时期下无知和屈辱的牺牲品。

说它们宝贵,并不在于拍卖会上拍出的天价,而在于它们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这里有存世唯一的一对元代纪年款的至正青花象耳大瓶,有国内绝迹的明洪武款青花器,有近几年才听说的克拉克瓷和难得一见的五彩缤纷的外销瓷;还有一些在国内只有几件最多几十件的洒蓝碗、暗花枢府釉器、霁蓝龙纹梅瓶、宣德釉下三鱼纹高脚杯、永乐压手杯、德化何朝宗最精彩的关公和观音、汝窑器、官窑器……

当我在异国他乡,徜徉于这些出自本民族之手而自己却十分陌生的国之瑰宝面前时,出于一个出版工作者的本能和责任感,陶醉与感叹之余,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把它们装在书里带回去.与我们的同胞分享。

面对这一件件精美而久违了的宝器倩影,你可以在茶余饭后沉醉陶冶,可以追思华夏五千年沧桑沉浮,可以引领你步入收藏世界的大门并帮助你积累鉴赏古玩的常识,可以比对你的收藏品雌雄真伪,可以为你的论著寻找佐证或修正你的相关学术论点,也可以重新找回曾经中断了的那一段段工艺美术的历史……

后记

近些年来,在我国掀起的工艺品收藏热方兴未艾。俗话说“盛世收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大好景象。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从未间断过,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全程见证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工艺美术品,其形式和材料的多样化,制作的精美程度,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目前,许多出版物及互联网,对国内现存的工艺美术精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精辟的研究。但是,大量流传在海外的中国工艺品在国内介绍的相对较少,我们出版这套《海外珍藏中华瑰宝》系列图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收藏工艺品,并非只是为了保值、增值,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陶冶情操,开拓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该书的叙述文字及图片说明中,除了对这些工艺品的材料、器型、纹饰、色彩等主要特征及制作工艺、辨伪技巧加以介绍外,还对这些器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予以阐述,同时结合纹饰的内容和形式,介绍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民俗传统;对这些艺术品在艺术风格上所形成的流、派及发展和衍变过程,它们在美学上所产生的影响,近年国内外拍卖市场的行情等,也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说明。由于这些藏品现存于海外,我们也特意介绍了中国工艺品在西方是如何受到狂热的追捧,及它们对西方艺术品制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工艺品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等。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这些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博物馆,对藏品的征集和研究是严肃认真的,鉴定是细致和科学的。我们把一些图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国内著名博物馆的同类藏品进行了比对,彼此的鉴定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书中所载的图片,除了极少数的附图外,绝大部分都是实物拍摄,因此,器物色彩还原比较真实。这样,对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准确地了解这些艺术品的原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由于本书作者的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对书中某些观点有不同看法,对某些藏品的真伪表示质疑,也欢迎读者提出来讨论。

我们本次出版的“瓷器卷”和“杂宝卷”,图片主要来自欧洲收藏中国工艺品最多的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的几个世界级的大博物馆。随后,我们把其他国家收藏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搜集、整理,也将陆续编辑出版。

本系列图书在作品的翻拍过程中,得到了大英博物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大卫中国艺术基金会、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赛努奇博物馆、西班牙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卡纳克·杰美术馆等机构的大力协助;在编辑、出版方面,受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陈高潮社长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作者

2010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销瓷(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268934
开本 16开
页数 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3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