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茶经(白话全译彩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本着传扬茶文化目的,特邀多位茶文化研究学者,并参阅了诸多茶书典籍,编写成此书。本书一共分为十章,分别讲述了茶的由来及演变发展历程、茶品种类及中国名茶介绍;茶道艺术及茶俗;茶生长的环境、茶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及泡制方法;茶叶的主要产区、中国名茶分布区及十大名泉;除此,还讲述了饮茶养生保健等。每章各围绕一个重点进行描述,条理清晰,划分细致,读者可根据自已的需求和喜好来阅读。

内容推荐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茶经》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论茶艺、学茶礼的典范。

《茶经》倡导的“精行俭德”与现代人所追求的优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品茶、研习茶艺、茶道,以及茶的保键作用等等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本书首次以图解形式诠释茶学经典。是一部有关中国茶典、茶史、茶艺、茶饮、茶具、茶事等的实用指南。

目录

第一章 茶史沿革

1.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2.盛享“茶仙”“茶圣”“茶神”之者:陆羽

3.领略茶学“盛宴”:茶经

4.“茶”字之形状:由来及演变

5.中国美茶:茶文化的前端始末

6.带你了解茶文化盛宴

7.茶史中的茶政与茶法

8.名茶典故:十八棵御树的由来

9.历史悠久的茶之商道:茶马古道

10.茶香闻天下:茶传播于世界的主要途径

11.茶者秉承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

12.《茶经》赋予的儒家论:中庸至和

13.《茶经》赋予的道家论:无为即有为

14.《茶经》赋予的佛教论:静心自悟

15.《茶经》赋予的祛病论:万病之药

16.饮茶习俗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茶品分类

 第一节:茶之分类

1.不发酵茶——绿茶

2.全发酵茶——红茶

3.半发酵茶——乌龙茶

4.轻微发酵茶——黄茶

5.绿妆素裹之茶——白茶

6.后发酵茶——黑茶

 第二节:解析华夏名茶

1.四绝美誉之茶——龙井

2.一嫩三鲜之茶——碧螺春

3.状如雀舌之茶——黄山毛峰

4.茶中之极品——君山银针

5.茶中之状元——武夷大红袍

6.茶中之圣——冻顶乌龙

7.红茶之珍品——祁门红茶

8.白如银针之茶——白毫银针

9.乌龙茶中的绝品——铁观音

第三章 茶文化解析

 第一节:茶之文艺

1.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红楼梦

2.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水浒

3.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西游记

4.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三国演义

5.绘画

6.采茶戏

7.诗词

 第二节:茶之习俗

1.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以茶待客

2.缔造纯洁、坚定的婚俗之仪:以茶为媒

3.奉行虔诚、讲究的祭典之征:以茶祭祀

4.民族之异,茶俗万千

第四章 茶的生态环境

1.茶树的植物形态

2.茶树的生长环境

3.茶树的春播秋种:繁殖、移植

4.茶之本性:解乏消渴及药用成分

第五章 茶叶的采制及加工

 第一节:茶叶的采制

1.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

2.茶叶的采摘标准

 第二节:茶饼的加工

1.制作茶饼的七经目之一:采摘

2.制作茶饼的七经目之二:蒸茶

3.制作茶饼的七经目之三:捣茶

4.制作茶饼的七经目之四:拍茶

5.制作茶饼的七经目之五:烘焙

6.制作茶饼的七经目之六、七:穿、封

第六章 煮茶的用具及方法

 第一节:煮茶的用具

1.煎茶二十四器:茶具

2.茶具的时代变迁

 第二节:煮茶的方法

1.茶之“四要”:精茶

2.茶之“四要”:真水

3.茶之“四要”:活火

4.茶之“四要”:妙器

 第三节:鉴茶的方法

1.冲茶之沸点:三沸

2.陆羽的鉴茗之法:一视产地,二视色,三视形

5.茶饼优劣的八个等级

6.鉴别茶饼的嘉及不嘉

7.荡昏寐的特殊意义

第七章 茶的产区

1.唐代茶叶产区:八道

2.八道之一:山南道

3.八道之二:淮南道

4.八道之三:浙东道

5.八道之四:浙西道

6.八道之五:剑南道

7.八道之六:黔中道

8.八道之七:江南道

9.八道之八:岭南道

第八章 中国名茶分布

1.中国名茶分布区:绿茶

2.中国名茶分布区:红茶

3.中国名茶分布区:青茶

4.中国名茶分布区:黄茶

5.中国名茶分布区:白茶

6.中国名茶分布区:黑茶

第九章 中国十大名泉

茶文化的结合体:泉水

1.天下第一泉:谷帘泉

2.天下第二泉:惠山石泉

3.天下第三泉:虎跑泉

4.天下第四泉:陆羽泉

5.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

6.天下第六泉:招隐泉

7.天下第七泉:白乳泉

8.天下第八泉:洪崖瀑布泉

9.天下第九泉:淮水源

10.天下第十泉:庐山天池山顶龙池水

第十章 养生保健茶饮方及茶之妙用

1.抗老益寿茶饮

2.明目茶饮

3.滋阴补血茶饮

4.降血脂茶饮

5.治阳虚、阴虚茶饮

6.安神花茶饮

7.清热茶饮

8.美肤茶配方

9.茶饮禁忌

10.茶叶妙用

附录:《茶经》原文/306

试读章节

1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茶即为后来的茶。因此,茶的解毒作用早在五千年前就已被我们的先人所认识。

唐·陆羽《茶经》也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一记载更明确了茶之为饮与神农的关系。

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正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里,于是,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入口即感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这一发现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传说,神农氏的肚子是透明的,凡是他吃下的东西,都能看见在肚子里的反映,并据此推断所食物是否有毒,是否可以食用。有一天神农氏吃了一种树的叶子,居然看见那东西在肚子里上下左右来回地流动,就像是在查东西一样,而更为神奇的是,那叶子还把肠胃漂洗得干干净净。于是神农氏就把这种植物称为“查”,同“茶”音。并把它介绍给世人当作药用。这种说法更具神话性。也许值得我们肯定的一点是:第一次将茶的药用价值引入人类社会的是神农氏。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现在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据说直接可以治病。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举行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未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五谷台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墙上的壁画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除了开垦荒地,口尝百草,播种五谷,汲水灌溉外,还有日中为市,造陶器,尝药治病等。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式的原始的商品交易。同时,他还发明了陶器,解决了人类的生活用具包括器皿和陶盆、陶罐等。神农氏的另一伟大功绩就是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2 盛享“茶仙”“茶圣"“茶神”之者

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建于东汉中叶,唐更名为西塔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他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问积公曰:“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积公恼他桀骜不训,藐视尊长,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迫他悔悟回头。

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

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P14-19

序言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注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道。中国人好饮茶,十分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单纯是为了鉴别茶的优劣,更多是喝茶能让人领略饮茶情趣之余产生神思遐想之意。忙里偷闲时,泡上一壶好茶,选择一个雅致清静之处,自斟自饮,既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又能享受清静、涤烦益思,岂不快哉?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有认为始于神农时期。有“茶仙”之称的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始于西周时期。理由是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记载了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还有一种观点是始于先秦时期,依据是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虽众说纷纭,但饮茶起源于神农尝百草时,将它熬制成汤药治病_的说法最为普遍。

中国茶文化以茶为依托,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唐代“诗仙”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朱仙人掌茶并序》中道:“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泣肌骨。从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其描述的是茶树生长的环境,以及采茶时茶香泌人心脾的感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尝新茶》中写道:“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抽出样争新。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音华信有神。”描写的是品茶的心得和感受。文豪苏东坡对于茶也有着特别的感情,在他所作的《肖江煎茶》可见一斑,诗言:“活水还需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翁,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荒城长短更。”描写的是煮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以及喝茶后卧听山更的舒心惬意之感。茶成为文人墨客们借以抒写心意,寄情自然,追求惬意自由生活和高尚品质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得到提升,如今的茶文化的表达形式不再局限于诗词歌赋,它有着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内容和形式已日趋多样化。茶的气息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科技、教育、艺术、保健、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如今茶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等文化活动越来越频繁,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起着促进作用。

茶文化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通过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和责任。传统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本书本着传扬茶文化目的,特邀多位茶文化研究学者,并参阅了诸多茶书典籍,编写成此书。本书一共分为十章,分别讲述了茶的由来及演变发展历程、茶品种类及中国名茶介绍;茶道艺术及茶俗;茶生长的环境、茶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及泡制方法;茶叶的主要产区、中国名茶分布区及十大名泉;除此,还讲述了饮茶养生保健等。每章各围绕一个重点进行描述,条理清晰,划分细致,读者可根据自已的需求和喜好来阅读。由于编者学识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有纰漏之处。望广大读者及专家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建议,以便日后改进。  编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茶经(白话全译彩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陆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58854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7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6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0
17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