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
内容
编辑推荐

陈芳和陈国权两位作者是《中国记者》杂志的记者,从2006年以来,一直跟踪采访报道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逐步积累成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

本书展示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风采。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历程,却拥有相同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理念和敬业精神。他们以自己的笔墨或镜头记载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同时也以自己的言行和操守为新闻从业者与新闻爱好者们树立了榜样。

内容推荐

陈芳和陈国权两位作者是《中国记者》杂志的记者,从2006年以来,一直跟踪采访报道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逐步积累成这本书稿。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是一本记者采访记者的书。

在《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里,您可以追寻中国顶级记者的成长轨迹,看到他们未成名前的趣事,了解他们成为记者的种种机缘巧合,深入他们的内心,领略他们对社会与新闻的感悟,感受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思考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分析他们在新闻道路上的成功密码。

您可以看到记者采访记者的扎实与深入。文章通常要采访五个人:获奖者、获奖者家人、领导、同事、朋友,甚至还包括采访对象,比如《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的采访对象一一航天英雄杨利伟。每篇访谈一般耗时一个月:资料收集、面对面交流、研读作品、一起吃饭喝酒吹牛……每一位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获奖者,都是“立体”的人。

您看到的都是面对面采访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没有网络上剪切粘贴的同质与肤浅。这是一本有关人物访谈的书,更是一本新闻励志读太。

目录

自序/1

范炬炜:用生命写作/1

 1.用生命写作——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

 2.杨利伟眼中的范炬炜

 3.采访手记:我最敬佩的获奖者,没有“之一”

 4.成长感悟:珍贵的教训

冀惠彦:名记者,靠什么?/13

 1.名记者,靠什么?——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副主任冀惠彦

 2.记者访谈:战地记者的基本素质

 3.采访手记:躲在摄像机背后见证历史

王喜民:到同行罕至的地方“掘金”/24

 1.到同行罕至的地方“掘金”——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王喜民

 2.记者访谈:最难忘那次远行

 3.采访手记:他的经历是个励志故事

 4.成长感悟:大胆地到最艰险的地方去捕捉新闻吧,那里有无限风光!

郑鸣:不典型的记者/37

 1.不典型的记者——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哈尔滨电视台记者郑鸣

 2.采访手记:一个纯爷们

 3.成长感悟:走一次麦城长一回记性

刘少华:草原的歌者/48

 1.草原的歌者——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刘少华

 2.记者访谈:典型人物的采写方法

 3.成长感悟:800米井下的洗礼——一次难忘的采访

张亮:理智的外壳敏感的心/58

 1.理智的外壳敏感的心——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张亮

 2.采访手记:从激情记者到职业新闻人

万玛加:“我只是比较努力”/66

 1.“我只是比较努力”——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万玛加

 2.成长感悟:我的广播情结

张晖:“引领时尚”的时政记者/77

 1.“引领时尚”的时政记者——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张晖

 2.记者访谈:时政采访的甘与苦

 3.成长感悟:时政三味

白岩松:名嘴是这样炼成的/89

 1.名嘴是这样炼成的——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2.记者访谈: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3.采访手记:四十的确不惑

万武义:“还是当记者最过瘾”/98

 1.“还是当记者最过瘾”——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

 2.记者访谈:新时期新闻调查研究的意义

 3.采访手记:那一代新闻人的艰苦和坚持

周跃敏:对新闻永远抱有敬畏心/107

 1.对新闻永远抱有敬畏心——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周跃敏

 2.成长感悟:没时间怀旧

张严平:人如其文/118

 1.人如其文——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

 2.采访手记:不端着不掩饰

王松苗:享受“乏昧”/123

 1.享受“乏味”——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检察日报》副总编辑王松苗

 2.记者访谈:“有事实依据”不等于“有客观事实”

 3.采访手记:一个专家型记者

 4.成长感悟:以“检察官模式”办报

任学安:一个没有故事的人/134

 1.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任学安

 2.采访手记:他的成功可以复制

 3.成长感悟:鲜花在前我在路上

舒斌:永远保持创新的激情/144

 1.永远保持创新的激情——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红网董事长、总编辑舒斌

 2.成长感悟:十年红网情

夏林:向那些“大记者”学做新闻/154

 1.向那些“大记者”学做新闻——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

 2.采访手记:只谈新闻前辈

贺延光:用历史凝聚照片/163

 1.用历史凝聚照片——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

 2.采访手记:为什么他能让人不断震撼

张泉灵:三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与被选择”/174

 1.三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与被选择”——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

 2.采访手记:投身现场,是她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方式

王天定:“别人不能理解我的快乐”/181

 1.“别人不能理解我的快乐”——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河南日报》记者王天定

 2.采访手记:他的快乐观

 3.成长感悟:拔雨撩云让图片新闻更精彩

王晓晖:把自己“空投”到一线/192

 1.把自己“空投”到一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

 2.采访手记:低调务实

后记/199

试读章节

怎样弥补知识欠缺

20年前,1986年冀惠彦入行成为总政记者站记者时已经33岁,却“对新闻一无所知”。他怎样从零起步?

看着学,干着学

他从看电视新闻开始事业的艰难起航。他说,那时一有机会就看电视,边看边琢磨:别人为什么这么拍,为什么不那么拍。为了避开和夫人孩子抢频道,晚上跑到办公室看。

电视的驾驭需要技术。和科班出身的同事相比,冀惠彦最初有自卑感。他有文字基础,所以刚开始做文字编辑。但他明白,做电视不懂摄像是不行的,于是常常趁同事不在时,偷偷摸摸地在办公室里练习。终于有一天大模大样地扛上机子拍片时,有位同事惊讶得嘴巴都圆了:“连你居然都会扛机器了?”

读书为什么

1986年在西安念完大专后,第二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了电视编导班。1998年至2001年三年间,又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新闻研究生班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电视编导本科班。

他认为,为了工作放弃学习迟早会使事业陷入瓶颈。读书不是为了文凭,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弥补知识缺陷。因此,听说哪儿有讲座、有培训班、有展览,他会早早赶去,有工作的话再折回来。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很久。直到有一天,“我到一个培训班听课,发现老师给学生讲解用的案例有不少竟是我拍的或编的片子。”他有些得意地笑言,“从此就不去那儿听课了。”

读书为了学以致用。老师讲,过去是“今天的新闻今天报”,而现在是“现在的新闻现在播”;过去的新闻是段落性的,而现在是递进和连续的。他记在心里。在中美撞机事件中,飞行员王伟的安危举国关注,他尝试每天发稿,将海南军民海陆空全方位搜救英雄的过程及时反映出来,第一时间告诉观众。

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

业务日臻熟练,但是他的工作劲头丝毫不减。他的理论是“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

冀惠彦大概从“神六”直播才真正成为一般观众眼中的“名记者”:5天直播30场,频频露脸,在屏幕上侃侃而谈,话题都是老百姓最感兴趣的。

然而从“神五”到“神六”,对冀惠彦来说就是数量累积带来的进步。“神五”之后,无论是朋友聊天还是上网,他都很关心大家对报道的反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期待,怎样改进。他记下来,知道了观众对主着陆场最有兴趣,为什么选择内蒙古而不是甘肃?什么是返回舱安全着陆的最大障碍?……于是他在报道“神六”时把这些问题一一分解,找来方方面面的专家解疑释惑,采用直播方式,一步步逼近新闻内核,满足观众。

但对他来说,“神六”并非终点。他仍在总结、反省和寻求进步。他说,遗憾还是很多,譬如表现手法陈旧,语言表达贴近性差,没有故事化……

硬汉形象的背后

作为军事记者,冀惠彦乍看一派硬汉形象。但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这只是表象。

是勇士,更是业务能手

1998年2月、11月、12月,2003年2月、3月,冀惠彦曾经五赴伊拉克作战地报道。

在战地,危险自不待言。第一次赴伊,十几岁的女儿送了一个玉坠项链给爸爸;第三次赴伊,从早上得知“沙漠之狐”行动开始到下午一点飞机起飞不足几小时,领导和同事弄来一桌子盒饭饯行,所有人却几乎都没动筷;第四次赴伊,美国的轰炸如箭在弦,在告别电话中女儿第一句话是“你有病啊?”,第二句是“你能不能不去?”;第五次,在科威特决定在事业和生死之间选择前者,悲壮中为自己买了头等舱的机票。

去年到非洲采访维和部队,同样是危险连连。在苏丹,高温酷暑,但是饭菜打来就必须立刻吃掉,否则虫子就会扎进碗里;衣服必须穿好系好,否则蚊虫会潜入衣服和皮肤,传染诸如脑炎、霍乱等疫病;维和部队驻扎之处,没水,没电,没房子,只有帐篷。在刚果(金),冀惠彦到底没有躲过劫难,被蚊子叮咬,患了致死型的脑型疟疾,险些命丧非洲。

这些经历,无疑为冀惠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然而实际上,他不怕死,但为他争得荣誉和认可的其实并非他的“不怕死”。他是勇士,更是业务能手。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业务能力有目共睹。据说,全军共近20个记者站,上上下下都说他好。为什么?业务素质过硬,记者和通讯员最爱把新闻发给他,因为他总有办法处理到最好。

在中央电视台,五赴伊拉克的,除了水均益便是冀惠彦。众所周知,由于战地采访的特殊性,只有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非常出色者才能胜任。曾经和冀惠彦共事多年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伍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机会第一次摆在面前时,可能有点兴奋,又有点犹豫,可是后来他上瘾了,一定要去!同时领导又认为非他不可。”电视记者讲究手快。在伊拉克,冀惠彦拍完一条新闻,经常是返回的路上完成配音、到驻地后很短时间编辑成片,没耽误过一次联播播出。这样的速度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做个高层次的“万金油”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部新闻组的工作主要分为四大块:一是军委领导的活动;二是重大军事活动,如军事演习、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三是军队的重大典型报道,如好军嫂、扶贫司令等;四是常态军事新闻。

冀惠彦因采访而为人所知,但实际上他日常的主要工作是编辑,把从全军记者站发来的新闻做成节目播出去。他自嘲说自己的工作就是“万金油”,不过要力争成为高层次的、有一定特长的“万金油”。

冀惠彦认为自己的特长是采访角度独特。

记得第一次获奖是专题片《马路处长》,讲的是解放军艺术学院一位名叫顾运辉的离休处长,站在白颐路上的一棵大槐树下义务指挥交通的故事。这位老人干了很多年,附近居民没一个不认识他的。冀惠彦和同事耐心跟拍了一年,抓取了很多细节。其中有一条新闻的导语(大意)是“……顾运辉发挥余热,指挥交通,在这棵老槐树下迎来了他第X个黄昏”。

当时的冀惠彦是总政记者站站长,把片子拿到电视台后编辑说:“你的导语很有新意。”他回去之后便开始琢磨别人为什么夸他,后来想明白了,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很有讲究,根据新闻的内涵决定解说词的意境和风格会更受欢迎。

从此,每次采访都会想方设法写出打上自己印记的独特的解说词,哪怕是一条只有二三十字的简讯。例如,有一年到大观园采访植树节活动,就把《红楼梦》找出来翻阅,终于使自己的导语有点古典文学的韵味。当然,这需要采访之前的案头准备,浏览相关背景资料不仅丰富了新闻,也丰富了自己。P14-17

序言

2010年有人出了本书叫《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这个搞笑书名的另类解释是人还应该有更多追求。

记者当然也是如此。价值观不同,所走的道路,追求的目标也不同。有人想成为总编辑、社长;有人想以采编为跳板纵身商海;有人可能会成为官员,还有的则成长为某方面的专家;更多人除了媒体上偶尔出现的署名外,一辈子基本上平平淡淡。但无论如何,成为一名“名记”始终是绝大部分记者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总编、官员、专家,很有可能成为“副产品”。

长江韬奋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一次,是授予新闻传媒界从业人员的全国性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两奖合并为一个奖项——长江韬奋奖。合并后的长江韬奋奖,由每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可以说,这些人是真正的“名记”、中国的顶级记者。

很多记者都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天分?是努力?是运气?还是就如同某些人所说的“其他”不能摆上台面的东西。

从2006年开始,我们一直追踪采访这些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记者,与他们对话,跟他们身边的同事、采访对象、家人交流,研读他们的作品,甚至一起吃饭、喝酒、吹牛,我们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真正了解一个个“立体”的人,探寻他们成功的真正密码……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成功秘诀是多方面的,对于某些记者来说,是天分;而对于某些记者,运气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所有获奖者的共同特征是——努力。

范炬炜因为被采访对象感动而“用生命写作”;

“文革”时只上过初中一年级的军事记者冀惠彦用努力来弥补知识的欠缺;

自称为“不是聪明人”的王喜民用“笨”办法与自认卑微的家庭出身、摆不上台面的教育背景抗争;

“纯爷们”郑鸣牢记自己走麦城的经历;

“社会活动家”刘少华要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多面手”张亮推崇以职业的方式做事;

藏族记者万玛加自认“只是比较努力”;

时政记者张晖“人长得漂亮、工作干得好、家庭也温馨和睦”;

白岩松再忙每天平均也要阅读两三个小时;

“记者头”万武义觉得当记者比较“过瘾”;

总编辑周跃敏做什么都要“瞄准圈内最好的”;

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随时都能出发”;

曾是检察官的王松苗“以检察官模式办报”;

没有故事的任学安“用积极心态消解负面情绪”;

网络媒体人舒斌永远保持创新的激情;

夏林一直在向“那些‘大记者’学做新闻”;

让人不断震撼的贺延光用经历、思想凝聚照片;

“震区最美的战地记者”张泉灵在新闻现场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年到头往基层跑的王天定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快乐观;

身先士卒的年轻副台长王晓晖牢记恩师教导“文章千古事,做官一时荣”。

同为记者,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他们的努力,感触最大的是“成功的人都有他成功的理由”,作为在新闻路上起步不久的年轻人,我们自己也从采访中获益良多,并经常在采访回来与同事分享心得,谈得最多的是——佩服。佩服他们的经历、成功,佩服他们的努力,佩服他们的谦虚、激情、追求、勇气。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们经常说要向他们学习,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我们的内心。他们将促使我们在新闻的职业道路上更坚实地走下去,即使不能成为“名记”。

毫无疑问,我们采访的这些记者无愧于“中国顶级记者”称号,但由于篇幅所限,本书没能涵盖所有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更不可能涵盖中国全部优秀记者。所有肩负社会责任,在新闻职业道路上披荆斩棘、努力向前的新闻工作者都值得我们尊敬。

在本书中,陈国权负责对万玛加、夏林、贺延光及王天定的采写,陈芳负责其余部分。

后记

出书,是件神圣的事,我知道自己本没有资格。但既然出了,那就一定要写后记,一来做个解释,二来表达谢意。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在整理藏书时,把大部分别人赠送的个人作品集丢弃了,他还说: “这证明,任何想给自己立传的人都不可能得逞。”截至今天,我工作仅六年有余,将文章结集成书真的有点脸红,仿佛自己就应了前辈那句话。让我稍感无愧的是,我是伴着这些采访对象真诚的访谈成长的,我想把受益人群从我一个扩大到尽可能多。这是出书的初衷。

坦率说,我从小就是那种实心眼孩子,对什么难题都是师长一点就通,不点就不通。所以念书时账面成绩自然好,但一工作就麻烦多多,因为再没人会手把手地解疑释惑。譬如,我到底该怎样寻找职业方向?我能把事业做到哪一步?该怎样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做事、阅读和琢磨人际关系,该怎样为这三者的重要性排序?最终,我从与这些堪称中国顶级记者的前辈面访过程中逐渐解开每一个心结。我希望这本书也能为其他像当年的我一样困惑着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窗。

借此机会,我要对很多给予我帮助、关心的人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徐泓女士在磊落做人、踏实做事方面对我的言传身教;感谢我当时的领导、现任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先生安排我进入获奖者专访这一业务领域及高屋建瓴的指导;感谢一直以来的领导文璐女士、周燕群女士和吴长伟先生对一些稿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同事陈国权先生策划了这部书的选题思路,还承担了部分获奖者的采写任务;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蒋小云女士的耐心工作。

更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会始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感谢我的父亲陈青海先生对我小家庭的无私奉献;感谢我的公公张国庆先生、婆婆常育红女士对我视如己出的宽容与疼爱;感谢我的丈夫张罡先生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他很多时候还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会提出最中肯的意见;感谢我亲爱的女儿与弟弟带给我无尽的温情与快乐。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天堂里的妈妈孔玉花女士。得到采访杨利伟的机会后,工作不久的我第一时间将要见到大名入的喜讯告诉她,她不动声色: “我的闺女采访谁我都不意外,因为我知道她有这个能力。”她的信赖是我成长的最大动力。妈妈,谢谢您的养育之恩,我爱您!

陈芳

2010年岁末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们是记者的榜样,更是我们的同事。他们发出了记者的共同心声:要承担一种责任——社会责任;要服从一个利益——国家利益。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翟惠生

记录下长江韬奋奖得主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作者正是在一笔一划、一点一滴地书写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部历史既需要宏观、整体的叙事,也需要微观、个体的叙事。两者相得益彰,历史将更真实、更有质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徐泓

所有的成功都有其理由。而一个记者成长为好记者的原因与秘诀,倒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中被访者与访者认真或不经意讲到的;另一个,一定是在读者你的内心,是那一份把身为记者视之为有些神圣、值得奉献的敬畏之心。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 陆小华

这部书展示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风采。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历程,却拥有相同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理念和敬业精神。他们以自己的笔墨或镜头记载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同时也以自己的言行和操守为新闻从业者与新闻爱好者们树立了榜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蔡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芳//陈国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5244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