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真思索笃信--冯烜旻同学文汇
内容
编辑推荐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求真思索笃信——冯烜旻同学文汇》是一本集合了烜曼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写作的课堂论文、读书心得、毕业论文等的集子。它涵盖历史、政治、哲学等领域,既有对国际政治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也有对国内政治理论和经验的研究。

内容推荐

这本《求真思索笃信——冯烜旻同学文汇》收集了冯烜旻在四五年里所写的文字,共分为思索篇、思绪篇、思念篇三部分,包括论文、随记杂文、书信等以及同学朋友所写的追忆性文字共计约20万字。《求真思索笃信——冯烜旻同学文汇》收入的文章包括《从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浅论“第四次辩论”的实质》《现代与传统的畸形结合——印度政党政治中族群因素探微》《理性:智者的杰作,是福还是祸?——初学政治学理论及读著作若干后的感想》等。

目录

思索篇

 从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浅论“第四次辩论”的实质

 现代与传统的畸形结合——印度政党政治中族群因素探微

 理性:智者的杰作,是福还是祸?——初学政治学理论及读著作若干后的感想

 主体和实体,朋友还是陌路——黑格尔哲学视角中康德“二律背反”兼论主体性哲学的发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小议从认识上怎样看待人与自然之争

 一场没有赢家但大有裨益的争吵——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几次论战的小议

 世界大战沉思录——主权意识,善恶是非几时休

 可惜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谁人知——小议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新旧时代之争,必然如此的结果——《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书评

 清末民初中国宪法政治起步之略析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我看李鸿章外交生涯30年

 从刻板、两难到灵活——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变迁及其背后的动因

 对中国传统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实质的反思

 关于对人大制度中城乡代表比例差别的一点看法

 凤城六村居委会日常工作情况的观察的片断及思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小结

 从“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看我国社会工作体系的现状

思绪篇

 关于卢梭

 西方文明的两重面孔——纯粹的知识与罪恶的欲望

 期末心得——听课想到的一些道理

 “五·一二”大地震有感

多事之秋

民族精神已归来

总演习

 我们的成长,目送着旧上海最后的逝去

 从橘子棒冰到奶油雪糕

 一首《姑苏行》,勾起往昔回忆几何

 上海人看上海:两个基本问题

 也谈爱国

 令行禁止

 我该人世但不沉于世——与大错的一席话

 给朋友的信

2004.02.14

2005.10.15

2006.03.09

 附 初二时在三甲港海滨浴场父母的来信

思念篇

 父母和老师的话

曼曼,我的好孩子

天堂的孩子会微笑

 同学寄语

追忆冯炬曼兄弟

痛悼烜曼兄弟

你却走了

好人只是去了更好的地方

生命的一部分抽丝离去

再见

A Friend to Me——To FENG Xuanmin

苍天浩叹

纪念冯烜曼君

祭维尼

生如夏花

我所认识的冯烜曼

附 我眼中的他:冯烜曼同学履历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浅论“第四次辩论”的实质

一、前言

冷战结束以来,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第四次辩论”就成了学界的一个焦点。这种争论起源于“第三次辩论”时关于“范式的争论”,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方法论的分歧,而在对于国际关系的本质的看法上产生了根本不同,以至于使人认为这两种学派是根本无法进行对话的。但是整个非主流理论的产生乃是时代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对于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性观的反思必须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取得其地位,无论它们之间表面上的区别有多大,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可以解释得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已经大体被指明了,而无论是批判理论还是理性主义,都倾向于建立排他性的一元论理论,而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本文正是借用温特的理论,来试着梳理一下“第四次辩论”中双方的真实联系。如果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更多的人看出温特理论的真正含义,将不胜荣幸。

本文将沿着温特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的看法进行梳理总结,并认为他的看法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只是笔者在论述温特的理论时试图更简单明了地解释建构主义的真正内涵,并把从理性主义到批判理论直到建构主义的过程与启蒙主义到康德哲学直到马克思(广义上也是黑格尔)主义的思想史进行一些类比,以便看出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变化对于其相关部分意识形态的相关性,也使得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易于理解。

文章第二部分简要回顾“第四次辩论”之所兴起的诱因,以及与传统理性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指明建构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扬弃而非抛弃;第三部分简要论述温特理论的基本命题;第四部分就对这些命题怎,样扬弃理性主义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指出温特理论就是非主流理论的本质(而批判理论本身却没有达到);最后指出建构主义的意义和局限,也就是理论本身的不完善之处,而不是错误。经过此番讲述,就可以基本阐明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关系体系自身发展的原理和趋向。

二、国际关系理论界“第四次辩论”的兴起

在讨论“第四次辩论”的实质以前,我们先简单地回顾一下它的兴起及其原因。任何一种理论,在应用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必须能够符合实际事物的发展进程,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和预见。而每当一种理论不能够再准确地预言相当部分事实的时候,它的正确性就会遭到怀疑。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理论在20世纪末的几次重大事件的预测中都遭到了较大的挫折。

首先,在冷战结束的问题上,新现实主义理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重大的偏差。在他们的语境下,几乎没有人能够对苏联主动结束冷战的做法做出任何合理的解释。按照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解,无政府状态是一个常数,即使不是上千年,也是几百年来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国家的敌意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状况,根本谈不上在根本上予以消解,更遑论国际关系的原则本身发生变化。因此戈尔巴乔夫对于西方态度的转变令大多数人始料未及,也就更无从深究其中的道理了。而冷战一结束,不仅在东西方之间,西方阵营内部也开始出现大量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情况。以北约为例,按照新现实主义的理解,国家对于所有其他政治实体的理解并没有本质不同,只是在不同的威胁之间相互取舍,而同盟只是国家在“等级选择”的条件下把互相视为威胁更小的对象来暂时抗衡一个更强大的敌手,那么,苏联一旦解体,整个西方世界就应该重新变成竞争和敌意的海洋,而德国更应成为一个防范的对象。因为在理性主义看来,不结盟或结成小的同盟是理性的行为。因此,同盟的扩大,尤其是在促使同盟形成的合理性不复存在的背景下实现同盟的扩大是不现实的。新现实主义者认为,一般来说,国家不会选择结盟;新自由主义者则预测,由于制度的作用北约将继续生存下来,但它不能预测到北约所发生的深刻转型,尤其是北约的扩大。因此实际上无论新现实主义或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没有预测到北约发展的可能。这里实质上表现出了同一个问题:在历史事实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推论其发展,产生失误的原因必然在于推论法则本身。而对于法则本身的反思,则是“第四次辩论”的核心议题。P3-5

序言

我和烜曼相识很晚。2007年,我从国外回复旦任教,年底时国际政治系分派我指导烜曼和另外一位同学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在烜曼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给他的指导不多,见面次数很少,他的论文基本上是他独立完成的。然而,我深信我是了解他的,因为在与他寥寥数次的交往中,我分明感到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一个思索的灵魂。

那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的几天,我用电子邮件联系他,询问他论文写作情况。他说,这些天来,他一直守在电视机前,觉得自己很没用,恨自己不能直接帮助救灾。他这种稍显过激的表达让我一震,意识到他的与众不同。在与烜曼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有一颗赤诚而善良的心,他以一颗真诚的心来思考政治与哲学,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记得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给他的手机短信中劝他以轻松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他给我回了短信,如此往复数回。那一次我们有了详细的交流,从中也了解到他的确是以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去对待人生,以真实去直面人生和世界的真实,唯其真,所以重。他之所以在修完国际政治专业后转学哲学,也是因为求真。在这个“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哲学研究者很多,但具有哲学情怀的人却很少。烜曼就是这样一位有哲学情怀的思想者。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集合了烜曼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写作的课堂论文、读书心得、毕业论文等的集子。它涵盖历史、政治、哲学等领域,既有对国际政治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也有对国内政治理论和经验的研究。平常我们读到的书,多是作者学成名就时的作品,而面前这本文集则是一位有着学生身份的思想者的作品。它是作者求知的足迹、思索的结晶。青年人可以从中读到同龄人的探索,年长者可以从中读到思想的火花。这本文集像一块璞玉,没有世故所带来的狡黠,也没有虚名所形成的矫饰。

作为一个教师,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贵重的灵魂。烜曼是这样一位喜爱思想的学生,这样一位善良的人。他的离去使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扼腕长叹。然而,他的人生也让我们不得不追问,难道人生的价值非要以写成多少著作、作出多大贡献而论吗?一个求真的人生、一个思索的灵魂,这本身就足够贵重。这个文集虽然不是很厚,但却很重,它本身就是烜曼所立的丰碑。探索者已乘鹤而去,留下的是探索的足迹。

吴澄秋

2009年12月于上海

后记

这本书收集了曼曼在四五年里所写的文字共分为思索篇、思绪篇、思念篇三部分,包括论文、随记杂文、书信等以及同学朋友所写的追忆性文字共计约20万字。出版期间尽量完全保持原文原貌不做任何修改和变动,以求读者能真实地了解曼曼的思想和为人。

曼曼的知识面广阔博闻强记。平日对于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地理、语言、音韵、民俗、气象等均多有涉猎,其中对哲学、历史、政治、地理尤为专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呈献了曼曼深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之心,流露出对中华振兴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闪动着博大人微的人性光芒。

他的文章里处处都渗透着清澈透明的纯洁。他是用自己的心在写,写自己真挚的情感,写自己火烫的热情;写自己对世界本源的思索,写自己对历史长河的探究;写自己对人性之光的关爱,写自己对纯洁灵魂的修炼;写自己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写自己对家人父母的留恋,写自己对同学朋友的热忱……

希望这不厚的一本书,能为每一个见过曼曼和没有见过曼曼的读者提供一个小小的窗扉,使他们对曼曼有所了解和认识;希望这不厚的一本书,能够将曼曼崇高的品格、深邃的思索、敏锐的感悟、纯洁的感情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曼曼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果这不厚的一本书,还能使读者得到任何一点点启迪或者感触,或许那就是曼曼和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多位老师和陈佳昀同学、金老师等的鼎力相助,特别是陈佳昀为书稿的整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吴澄秋老师还在百忙之中为书作序,在此谨向诸位,以及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尽心尽力的各位同学、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耀增 忻鼎莪

2009年11月2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真思索笃信--冯烜旻同学文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耀增//忻鼎莪//陈佳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72037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4-53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