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的编剧陈枰寻求两代人对爱情新的注释,当时光列车载着爱情远去,是骑着白马奋力追赶,还是在孤灯下深深思念?

陈枰写的是常人的人性之爱。故事既不轻贱,也不沉重,写得轻松自然,作风一如既往:不矫情,不造作,不耸人听闻,不故作高深;情节发展到紧要之处必刀刀见血,不拖泥带水,耍花架子。陈枰以一惯幽默诙谐的文字,细腻生动的情节,描写了两代人躲躲闪闪、寻寻觅觅的爱情故事。作者对爱情进行了新的注释,用一样的生活,讲了别样的爱情。

内容推荐

继《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之后,金牌编剧陈枰推出全新的小说原创版。她以一惯幽默诙谐的文字,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两代人失而复得、寻觅躲闪的爱情故事。作者对爱情进行了新的诠释,用同样的生活,讲了不一样的爱情。

试读章节

1

很多年没回来了,过去他的家就在附近,二十四年前,这里很清静。现在到处是人。跳舞的,练拳的,打网球的,踢毽子的,放风筝的,滑旱冰的,一脚踩进来,就像被按进了粥锅里,喘口气,冒出来的气泡都黏糊糊的。

关守家裹在人流中,耳膜朝外鼓着,像飞机降落的时候一样憋得难受。冷不防被人推了一掌,这才发现他走进了秧歌队的锣鼓阵中。唢呐手的脖子像眼镜蛇一样朝两边穸着,鼓乐声震起的灰尘在眼前飞舞。关守家的鼻子里突然蹿出来金属的甜腥气,他觉得有点晕,转身想往外走。这时,场子里的秧歌队突然转换队形朝他包抄过来,领舞的石若玉猝不及防地堵在了他的面前。

世界顷刻间变了颜色,左边黑,右边白,关守家两腿发软,脊梁上冒出来一层鸡皮疙瘩。他一眼就认出了她,回北京的第一个回合应该是她。这么想着,猝不及防地撞到了一起,他还是蒙了,耳朵里飞进去苍蝇似的嗡嗡乱响。

石若玉没有看到他,她在秧歌乐中扭得眉飞色舞,花枝乱颤。她的皮肤细致紧绷,几乎没有什么皱纹,头发很浓密,腰身也没有往枣核的形状上憋。可是她明显地老了,她的老是从身体的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里散发出来的。年轻的时候,她皮肤细白,毛发漆黑。年纪大了以后,她的皮肤黯淡了许多。头发和眉毛也掺杂进去了很多白色。原本的黑和白往相反的方向搅和了一下,石若玉的脸模模糊糊地柔和慈祥了起来。

石若玉是红队秧歌的领军人物,她打头的红队以强有力的势头压倒了绿队。伴舞的老耿比她还高兴,一个锣鼓点里能把身子扭出八道弯来。老耿喜欢扭秧歌,更喜欢看扭着秧歌的石若玉。这女人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裹着一股烫人的火苗子。老耿被这股火苗子烤得又热又躁,这滋味老耿没尝过,就算尝过,也早就被他忘了。石若玉是他脊梁上的一块怎么使劲也挠不着的痒肉。使劲这个词,让老耿觉得前面有视野了。

老耿这个人的打扮,总是着三不着六的。头上戴着礼帽,礼帽上插着一只带弹簧的小鸟,脑袋一晃,小鸟就跟着摇头摆尾“吱喳”乱叫。红绸长褂外面挎着一条黄缎带,缎带上绣着“我为你狂”四个字。这个“你”半遮半掩欲盖弥彰的,老耿要的就是这个含糊劲。石若玉看不上老耿,老耿在她的眼睛里;是一只爱抖搂尾巴的公孔雀,顾头不顾腚的,看着就替他臊得慌。石若玉不相信男人,生活更不靠男人。她不到四十岁就离了婚,靠着自己,让三个儿女都受了高等教育,儿子关键还读了硕士,已经娶妻生子。大女儿关海黎也结婚十几个年头了。小女儿今天回来,准备完婚。石若玉是个幸福的母亲,是个有成就的母亲。石若玉心里高兴,手里的扇子和绸帕抖成了两团红云,招来了观看者的一片掌声。石若玉耍了个扇花,她的目光和关守家的目光撞在了一起。她听到胸膛里“嗵”的一声巨响,眼前一片炽白,接着就黑了。石若玉使劲瞪大了眼睛,她看见地平线歪了,扇子无声地掉在地上,弹了两下展开了。

老耿一把扶住她。

“老石,你怎么了?”

石若玉的汗涌出来,身子软得像被吸干了元气。她哆哆嗦嗦地靠在栏杆旁边,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

老耿模糊的脸渐渐清晰了,他瞪着眼睛关切地问她:

“不舒服了?用不用上医院?我陪你去。”

石若玉没有说话,她抬起头往人群里看,关守家已经不在那里了。

2

石小余和杨旭排在长队中等候安检,两人为离开上海去北京的事,整整忙了一个星期,弄得疲惫不堪。石小余捂着嘴不停地打着哈欠。  “唉,怎么都把行李票贴到我票上了?”她问。

杨旭抹搭着眼皮说:“又不是我贴的。”

石小余顶不喜欢他用这种口气跟自己说话。她转过身盯着杨旭的眼睛问道:“我说是你贴的了吗?”

“我爱丢东西,你拿着吧。”石小余把票塞到他手里。

“还是各拿各的。”杨旭不买账,他把票扔回来。

石小余生气了,她说:“好,有本事你就把AA制进行到底。”

石小余和杨旭就像是两只刺猬,冷了知道抱在一起暖和,可抱在一起了,又被对方的刺扎得直跳脚。抱着肉疼,离开心疼,不是扎得疼,就是想得疼。杨旭说过,爱情给他的主要感受是疼痛。钝疼、酸疼、刺疼、绞痛,没有一剂止痛药能止了这个疼。石小余说他有严重的疼痛癖,没人用刀剜他,他也会自残。石小余翻了杨旭一眼,转过脸去。前面一对恋人脸对着脸,鼻子尖对着鼻子尖,缠缠绵绵地说着听不明白的车轱辘话。男人伸手把女人滑下来的头发撩上去,女人抓住男人的手,脸埋在他的手心里像只猫一样地蹭着。

杨旭知道石小余肯定是一只眼睛欣赏着他们,另一只眼睛瞄着自己。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她敢于创意,勇于攀登。永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杨旭经常被她搞得腿肚子发软肝发颤。

杨旭垂下眼皮看着脚面,浓密的睫毛给熬青了的眼眶上又添了一层阴影。杨旭是个英俊的男人,高鼻梁,大嘴巴,结实的下巴中间有一道欧洲人一样的浅沟。石小余常常捧着他的脸,叹着气说:“狗杨旭,你知道你长这张脸,占了多大的便宜吗?不管你多么不是东西,我一看你这破下巴,就没有办法不原谅你。”

杨旭和石小余的关系很奇怪,看上去石小余嘴不饶人,处处占上风,可她占了上风以后,常常心软。结果最后的主动权,永远在杨旭的手里。石小余讲不清楚这个理,就把书上看到的话挂在嘴上:“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说爱的地方。”

石小余相信爱情,为了爱情,大学一毕业,她就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跟着杨旭跑到上海来了。两个人好了恼,恼了好,纠缠了整整四年,石小余最终笑到了最后。这个笑是用多少次哭换来的?她记不清了。反正闹腾一回,他们房间的墙上的合同条款中就会多出来一项。合同中,甲方石小余,乙方杨旭,甲方永远以压倒乙方的优势占着上风。比如条约中的三项五款:甲方生气,乙方一定要耐着性子开导,直到甲方高兴为止。如果哄劝失利甲方离家出走,乙方一定要出去寻找。但是必须在甲方离家两小时以后方可去寻找,如果在家门口就被截住,走得太不过瘾……

杨旭经常违约,不违约的时候,甲方和乙方也经常莫名其妙地互换位置。想起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石小余的心里滋润得能下起一场连阴雨。P1-3

序言

陈枰说她想写一个长篇,名字叫《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我说她书名起得好,比她以前的哪一部作品的名字都好。

陈枰向来反感虚伪浮泛的概念。生活中这样,写作中也是。而眼下的市面上,没有什么比爱情这两个字重复率更高的了,满眼都是那种酸文假醋的伪浪漫,瞎激动。我认为此现象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爱的匮乏和无能。陈枰和我的看法相似。而这一回她大大方方地把这两个字塞进了书名,令我暗自吃惊。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陈枰写的是常人的人性之爱。故事既不轻贱,也不沉重,写得轻松自然,作风一如既往:不矫情,不造作,不耸人听闻,不故作高深;情节发展到紧要之处必刀刀见血,不拖泥带水,耍花架子。因为这一回是纯粹的原创,没有原作,也就没有顾忌,反倒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我一不留神看了进去,还挺过瘾: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女友或者丈夫,前男友或者前妻、前夫,以及父母、兄妹、儿女;他喜欢的人或者怨恨的人,以及如何确认自己的这种爱和恨是有道理的,值得的,并且使之贯彻到底。真是不容易啊!

爱情是稀少的,碰上了未必抓得住,运气不好一辈子也碰不上。但对我们朝夕相处,血肉相连的人该怎么办?既然是常人的人性之爱,其中必包含了恨、怨、苦、乐,一个也不能少。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情感难题,解决不了就活得不舒服,难受,闹心。

在创作上,闹心比闹事难。闹事讲究一波三折,说穿了是技术活儿。闹心则不然,创作者必须把自己搭进去,进不去则已,进去了就身不由己了。对写作者来说,只闹事不闹心者不算正经练家子。当然,也不是作者舍得自己就能搭得进去,练得出来。光靠胆大不行,还要有天分。这让我想起了陈枰早先创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石光荣就是这样一个闹心的人,处处跟自己过不去,跟家人过不去,满腔热血,一身毛病,整日神经兮兮,我说他是中国版的堂·吉诃德一点也不过分;你可以不满意他的行为,但不可以怀疑他的真诚。这便是人物的可爱之处。果然,石光荣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外,电视剧《青衣》中的筱燕秋也是;还有《民工》中的诸等人物。

《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中没有一个坏人,甚至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主线,可是陈枰照样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便是她的本事。比如故事一开篇,石若玉一家人聚在了一起,他们不是碰到了最不愿意碰到的人,就是遇见了最不愿意遇见的事。一家老小各怀各的心事,人人一肚子邪火,满脑子疑问,都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各说各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表面上互不搭界,内里都息息相关。作者陈枰则沉浸其中,声色不动。好玩儿得很。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算计得再周密,事到临头还是感觉意外。感情更是,人人都以为能把握住自己,现实中未必。要是真有一条阳光大道就好了,我们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找到自己所爱的,抓住自己想要的。但那是可能的吗?即使可能又有什么意思呢?原本是奔北面跑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拐了一个弯,结果到了西边。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不稀奇。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追求的勇气和希望。我理解,陈枰所说的追赶,实际上是一种坚持。

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

·冉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7217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