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认识价值论
内容
编辑推荐

“价值”的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但古今中外对“价值”的解释众说纷纭,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尤其在当前世界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西方”经济学则以均衡价值论为主,完全摒弃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两者水火不相容。从价值论衍生的应用理论,不论是剩余价值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有目共睹。这也隐性地说明了目前的价值论存在着问题。本书提出“认识价值论”,是对目前价值论理论进行的完善和改进。

内容推荐

“价值”的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但古今中外对“价值”的解释众说纷纭,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尤其在当前世界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西方”经济学则以均衡价值论为主,完全摒弃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两者水火不相容。从价值论衍生的应用理论,不论是剩余价值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有目共睹。这也隐性地说明了目前的价值论存在着问题。本书提出“认识价值论”,是对目前价值论理论进行的完善和改进。

本书从分析交换入手,认为交换的本质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像古人说的那样“抱布贸丝”“以所有致所无”,而是价值的增加,“以低价致高价”。不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般形式,而等价交换是特例。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本书界定了商品社会中常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名词的定义与性质。

使用价值的定义为“最后采用的用途”;价值的定义为“认知的稀缺度”;交换价值的定义是“买卖双方价值的中间比例数值”,这个比例数值由交换双方的信息集合共同决定,价格则只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是主体对客体同一认识的不同表述形式:使用价值是定名性,价值是定序性,而交换价值是定量性。同时,三者使用的环境也不同:使用价值是一人对一物,价值是一人对两物,而交换价值是双人对双物。

同一商品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途。即使面对同一用途,不同的人对此用途的需求也不相同,因而其价值对不同的人也不一样。价值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效用及其稀缺度的认识关系。而价值量的确定则取决于认识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能被所谓主观或客观简单解释。价值具有相对性。因为价值有相对性,所以在一次自愿交换中双方就都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平时称谓的“利润”。

虽然双方在交换中有不同的价值,但交换价值只有一个。如何根据双方价值来决定这个交换价值呢?本书认为,在不等价交换中,交换价值所表现出的交换的比例遵循理性与公平的原则。理性原则要求交易每一方都要从交换中获利,即交换价值介于交换双方价值之间。公平原则要求交易双方的获利程度一样。如果交换双方的信息不对等,则双方获利的程度取决于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交换这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不等价交换在本书也有了新的名字:等利交换。

基于对“价值”“等利交换”“供求关系”的分析,本书提出了“认识价值论”。认识价值论可以很好地统一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从供给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稀缺度由生产商品的时间决定;效用价值论是从消费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价值被主体所认知、所判断;均衡价值论是从交换的角度看问题,而交换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生产价值论过分强调了价值的客观性,效用价值论过分强调了价值的主观性,而本书的认识价值论把价值放在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上,站在中庸的位置上,批判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均衡价值论只是观察到了交换价值(价格),并未对价值进行过探讨。它是认识价值论中交换价值理论的延伸。

通过把价值定义为“关系”而不是商品的“属性”,本书以大量的例子说明“认识价值论”能比以往的理论更好地解释诸如“交换”“利润”“生产”等经济现象。

本书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价值论的背景。第一章分析劳动价值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包括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论。第三章引人“不等价交换”的概念,并论证不等价交换是交换的一般形态。

第二部分是“认识价值论”的构建。第四章确立价值的相对性,引入逐利性的概念,并概括了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的逻辑关系。第五章分析使用价值。第六章分析价值。第七章分析交换价值,提出等利交换的概念,并介绍等利交换转变为等价交换的条件。第八章分析价格,以及价格与供给需求的关系。第九章做总结,提出认识价值论的范式,并分析认识价值论如何把众多价值论统一起来。

第三部分是“认识价值论”的应用。本部分指出个体、公司、国家团体等如何通过认识价值论获得“剩余价值”而致富。第十章分析商业利润。第十一章分析生产利润,并详细地回答剩余价值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第十二章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受剥削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与经济危机问题。第十三章批判了一些关于利润的不正确说法,比如利润来自不确定性这样的论述。同时总结了利率的本质及来源,揭示了金融利润的产生。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十四章简单概括了本书的主要思想与观点。这一部分还包含两篇附录。附录一是趣谈,“何者是最大的价值”?附录二则是从人性的另外一面“利他性”重新思考价值及人生追求。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一、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二)劳动价值论的不足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论

(一)生产要素价值论

(二)效用价值论

(三)均衡价值论

(四)货币价值论与农产品价值论

三、不等价交换

(一)等价交换是公理吗? 

(二)等价交换背后的假定

(三)不等价的事例

(四)不等价交换的辩证法依据

第二部分 认识价值论

四、逐利性与三种价值

(一)交换的理性原则:逐利性

(二)三种价值的关联

五、使用价值

(一)使用价值的定义

(二)使用价值的性质规律

六、价值

(一)价值的定义

(二)价值的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应用

七、交换价值

(一)交换价值的产生

(二)交换的公平原则:等利交换

(三)信息在交换中的价值

(四)真正的等价交换

八、价格及供求关系

(一)价格的运动

(二)价格与供给

(三)价格与需求

九、以认识价值论统一几种不同的价值论

(一)几种价值论的关系

(二)认识价值论的范式

(三)认识的限定

(四)认识价值论的事例应用:股票的价值

第三部分 利润的秘密

十、商业利润

(一)利润的产生

(二)商业利润存在的条件

(三)对商业利润的误解

十一、生产利润

(一)生产如何创造利润

(二)生产利润的实质是交换

(三)生产利润的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缺陷

十二、生产中的问题:剥削与经济危机

(一)工人的受剥削

(二)剩余价值的量

(三)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危机

(四)从需求的角度看经济危机

(五)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十三、金融利润

(一)利润与不确定性

(二)前人如何解释利率

(三)利率是等利交换的结果

(四)钱的故事

第四部分 总结

十四、总结

附录1:什么价值最大?

附录2:世俗的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认识价值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建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797677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14.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