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近20万字的篇幅,生动地描述了杨敬年101岁“大写的人生”,展现了杨敬年跌宕起伏、悲欢离合、命途多舛的坎坷经历。全书意境高远,结构严谨,论述缜密,文字流畅,集思辨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撼人心灵、催人泪下的感染力。
图书 | 天地智者(解读南开大学百岁教授杨敬年)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近20万字的篇幅,生动地描述了杨敬年101岁“大写的人生”,展现了杨敬年跌宕起伏、悲欢离合、命途多舛的坎坷经历。全书意境高远,结构严谨,论述缜密,文字流畅,集思辨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撼人心灵、催人泪下的感染力。 内容推荐 杨敬年先生是南开大学资深教授,虽逾百岁高龄,仍在坚持工作,继续人生求索,形成令人瞩目的“杨敬年现象”。 本书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围绕杨敬年的求学之路、政治沉浮、南开情结、学术造诣、情感世界、养身之道、诗文陶冶等侧面,较为详尽地解读了杨敬年在与命运搏斗和治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由学子到学者、再到“天地境界”的智者的求索动因与路径。从而为探寻人格真谛、探讨人生境界与和谐社会的关联,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借鉴,凸显了研究“杨敬年现象”的现实意义。 全书意境高远,结构严谨,论述缜密,文字流畅,集思辨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撼人心灵、催人泪下的感染力。 目录 天地智者的普世价值 ——读孟宪刚新作《天地智者》(代序)/周鸿飞/001 自序/011 卷首:大写的人生/001 第一章 漫长的求学之路/005 特殊的启蒙教育/005 半工半读的中学生涯/009 难圆的出国之梦/011 牛津大学的博士/013 “头童齿豁”志不移/015 第二章 南开情结/019 经济研究所与何廉/020 抗战八年情系南开/025 五位恩师/026 请张伯苓老校长吃饭/034 南开精神之真谛/036 第三章 做人的顶峰/041 “一段光荣历史”/042 追求进步与光明/044 身在英伦心系祖国/046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047 实现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050 第四章 杰出学者: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053 宽广而深厚的学问基础/053 过硬的语言功底/057 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059 名副其实的“三大家”/062 第五章 研究发展经济学:可超不可越/067 “一课三书五文”/067 为什么选定发展经济学/068 诠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071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073 计划与市场/075 第六章 《人性谈》: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077 为什么谈人性/077 人性到底如何/079 永恒的两难问题/081 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085 第七章 翻译《国富论》:余勇可贾/087 杨译本为什么畅销/088 斯密其人其书/090 神秘的“看不见的手”/093 社会演进的最后动力是什么/097 第八章 命途多舛不忘恩人/101 第一位恩人:外祖父/101 患难夫妻/102 贤惠儿媳/106 滴水之恩永怀在心/109 第九章 中国古典文学的陶冶/113 常怀浩然正气/116 常以古人自勉/118 常信福祸转换/119 常持善爱之心/121 常悟天地境界/123 第十章 四条原则:长寿的秘诀/125 安度晚年:养身与养心/125 养身:贵在持之以恒/127 养心:积极使用大脑/128 追求“天地境界”/130 卷尾:“天地境界”的智者/135 附录一 杨敬年年谱/141 附录二 《期颐述怀》中南开师生评析杨敬年文摘/151 附录三 杨敬年与作者通信选摘/156 主要参考书目/175 后记/177 试读章节 在何廉先生之外,杨老经常提起的南开老先生还有:方显廷、张纯明、李锐、陈序经和杨石先。为了纪念这五位南开的老先生,也为了使南开的后学们进一步了解包括杨老在内的南开人,我们在这多用一些笔墨。 方显廷先生是浙江宁波人,1903年9月6日出生,是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马寅初、刘大钧、何廉齐名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与杨老相似,方显廷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敏。1917年只读了一年中学,就进上海厚生纱厂学徒,幸得厂长资助,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中。1921年赴美学习,先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威斯康星大学主修经济学,转纽约大学后获经济学学士,后又在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29年1月受聘于南开大学,任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1931年后改为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兼文学院经济系经济史教授,从此方显廷先生与何廉先生共主南开经济研究所。何先生善于运筹帷幄,主要负责对外联络、筹集资金等工作;方先生则精于学术,负责教学与科研,二人配合默契,可谓黄金搭配,被世人称之为“何不离方,方不离何”。 1936年何廉出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经研所的日常所务便主要由方显廷主持。1939年经研所由昆明迁往沙坪坝重庆南开中学内,在方显廷的主持下恢复了研究工作。方显廷重点研究战时的通货膨胀及战后的经济建设问题,先后撰写了《中国工业资本问题》、《战时中国经济研究》、《战后中国工业化》(英文)、《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战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太平洋各国经济问题》等经济专著。抗战胜利后,方显廷任上海中国经济研究所首任执行所长。1947年底,受聘参加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工作,任经济调查研究室主任。1968年退休后重返教学第一线,应聘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85年3月20日方显廷在日内瓦寓所病逝,享年82岁。 1938年杨老来到贵阳,参加中国农村建设协进会工作,虽然“何先生还是会长,由方先生主持工作”。当时“经常有从北方来的南开人经过贵阳,方先生每次请客吃饭,都请我和我妻子作陪,对我初从农村出来的妻子总是给帮着脱大衣、穿大衣,礼遇备至。”杨老在协进会工作名义月薪100元,实际由方先生的研究所补助10元。后来,张纯明先生致信方先生,约杨老去重庆行政院工作,月薪200元,方先生认为“不便耽误我的前程,让我去重庆”。几件事情,十分生动、具体地体现出方显廷先生和杨老的质朴而又深厚的师生情谊。杨老在谈到方显廷先生时,无限深情地说: 自1936年至1939年,我有幸有机会与方先生接近。他醉心于研究中国经济史,充分体现了他的忠于学术事业的精神。他为创办南开经济研究所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的忠于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他与何先生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展示了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宽厚诚挚、温文尔雅,显现了他的旷世的人格魅力。所有这一切,给我以无形的启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所受赐于方先生者,实在无法衡量。 张纯明先生,字镜轩,又名永昭,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1922年毕业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班,1929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对“比较政府”、“比较政党”、“比较宪法”等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曾经由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学会提供经费,去苏联、德国、法国、英国、瑞士考察。1931年应张伯苓校长的邀请,回国出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兼政治系主任。抗战期间曾任行政院简任秘书,河南省民政厅厅长。1949年张纯明夫妇迁居香港,后来去台湾,任“行政院”参议、“中央研究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等,还被聘为台湾当局“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1967年3月任“驻联合国副代表”,卸任后一直侨居纽约,1984年7月30日在纽约病逝,享年82岁。 张纯明是何廉的连襟,在南开经济研究所是杨老行政学一课的老师。张先生在行政院任秘书时,写信把杨老从贵阳中国农村建设协进会调到重庆行政院。“张先生在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有时叫他写讲演词,到处演讲。他找我去,就是叫我替他代笔。他把我安插在行政院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当调查员,调查员共十人,每月工资300~360元,张先生说,杨敬年是学生,只要200元。”“我们并不上班,每天是各提一根手杖,到行政院走一遭”。在行政院工作,非常清闲,杨老得以“利用1939年的空闲,参加了庚款留英第七届公费生考试,结果以0.9分之差落榜”。这次落榜是由于“一时狂妄”,没有送交论文。 李锐先生1898年生于湖南邵阳(今邵东),号笔渔。1930年南开大学毕业以后,留校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商学院讲师。1934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1936年回国,重回南开大学商学院,任教授。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税务(货物税)署副署长、川康区专卖局局长、直接税署署长,湖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长沙解放前夕,李锐辞掉官职去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贵州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成都大学教授,是四川省政协委员。1978年10月18日病逝,享年80岁。 在南开经济研究所时,李锐是杨老的财政学一课的老师。杨老回忆:“李锐与何廉合著的《财政学》一书讲的完全是中国的财政,在当时能搜集到这些实际资料,是很不容易的。我投考研究生时,幸亏看了他的书,因为考的全是中国财政,而我在大学学财政学时用的是印度学者歇拉斯(Shirras)的英文教本。入学时共考英语、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五门,都是我在大学一年级学的。会计学用英文出题,恰好大学也是用的英文教本。”当时国内的经济学课本基本上是采用欧美的版本,南开坚持自己编写教材,联系中国的经济实际,实属不易,这是南开将经济学“本土化”的例证。 何廉在中央团部任经济处处长时,李锐是兼职秘书。杨老此时从行政院调来任助理秘书,因为该部没有此职务,故一并派为秘书。后来李锐到财政部工作,就把杨老介绍到财政部任荐任秘书,还有南开经研所第一届的同学陶继侃,一直工作了两年。这期问,杨老“经常在办公室看书,准备考留学”,在和李锐先生共同工作的这两年,为考取第八届庚款留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抗战八年,杨老和李锐先生共同工作了三年,给杨老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P27-29 序言 200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南开大学时,十分怀念南开母校的学长和前辈。他说:“我讲南开的道路、南开的品格、南开的精神,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它是我们许多学长、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经历和献身的事迹铸成的,这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坚持发扬南开的品格,坚持南开的精神。” 2009年10月是南开建校105周年,温家宝总理的话道出了南开人共同的心声,也是对每一个南开人的殷切希望和重托。作为南开人,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总结南开学长和前辈的“经历和献身的事迹”,以他们为榜样,秉承“允公允能,曰新月异”的校训,继承南开传统,弘扬南开精神,在新时期为祖国奉献和创新。这是南开人责无旁贷的、光荣的历史责任。 南开大学教授杨敬年先生,从1936年考取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算起,已是73年的南开人了,是迄今健在的最年长的南开人。他说:“我始终以能做南开人度此一生而自豪。”我有幸于20世纪70年代受业于杨敬年先生。杨老一生的“经历和献身的事迹”,一直在感染和激励着我辈南开后学,我很早就萌发过为杨敬年教授写一本传记的念头。2007年5月,99岁的杨敬年教授出版了自传体的《期颐述怀》,我的这一想法也就暂时搁置了。但是,要为杨老写点什么的念头,始终在我的心际萦绕。 2009年春节,我去给101岁的杨老拜年。临去前我盘算:话题尽量轻松,时间不能过长,绝不能让杨老累着。岂料,见到杨老后,他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侃侃而谈,像30多年前为我们讲授外语课那样,重重地给我上了一课。 杨老说他最心仪的哲学家是冯友兰先生,在抗战前即读过他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接着杨老讲了冯先生《新理学》中的四个哲学概念:“理”、“气”、“道体”和“大全”,讲了《新原人》中的人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讲了儒家、道家和佛教三者的联系和区别,讲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变过程,讲了人性,讲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等。临别时,又再三叮嘱我一定要读点哲学,特别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回家后,我感到很激动,也很惭愧。我激动的是,杨老的话太凝重了,发人深省;我惭愧的是,没有按照杨老的嘱托以学问立身,至今一事无成。于是当晚写下《牛年第一课》短文,发在南开大学1977级经济系同学创办的博客网“马蹄湖”上。 《牛年第一课》在南开校友中引起了共鸣,大家认为,百岁教授杨敬年的一生具有撼人心灵的传奇色彩,他的百年人生和中国的百年沧桑紧紧相连,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解读。虽然有了《期颐述怀》,但那毕竟是杨老的自述,杨老不能也不便为自己作出定位和评述。作为杨老的学生、作为后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认识杨老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成就,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和教益,值得思考。杨老在晚年为什么对人性、对哲学这样感兴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人性、人的境界、和谐社会,这其中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和规律,杨老悟出了什么道理,值得研究。如果把杨老的一生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又是什么,值得探讨。 带着上述的想法和责任感,我又一次造访了杨老,并表示,我不度德量力,想尝试写一本“解读杨敬年”的书,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杨老说:“我一生走过的道路是不足为训的,因为它很特殊。如果有人愿意总结,那是件好事。至于对其他人有什么借鉴意义,那就由大家去评说吧!” 杨老学贯中西,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涉猎经史子集,对文史、经商、政法、英语造诣颇深,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儒、道、佛钻研精通,一生经历特殊复杂、阅历丰富,对中西方社会皆有深刻体认,为世人所敬仰。对我来说,解读杨敬年是一件难度颇大的事情,需要补的课太多了。我只好先给自己“充电”:我把杨老平反以后撰写的几乎所有专著、译著和论文,重新学习一遍,做了重点笔记;把《期颐述怀》和能找到的有关杨老的报道和评论重新阅读;为了理清杨老的人生经历,编制了“杨敬年年谱”;为了亲身感受一下杨老幼年和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我和校友李瑞琴到杨老的家乡湖南的汨罗、岳阳、长沙走了一遭,走访了杨老的故居、外祖父家、岳父家、杨家祠堂、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处;为了弄清《期颐述怀》中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编制了一个“杨敬年族谱”。收集和阅读了一些参考书籍,主要是经济思想史和哲学方面的。杨老精通古典诗词曲赋,文章中时常引用,我不得不到处查读引文原文。一路走下来,我以速成的方式,补了《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南开校史》等课程,虽然不深不透,水过之处,地皮也算湿了。 《期颐述怀》真实、全面地记录了杨敬年一生,是我写作的主要依据。我要写的既不是传记,也不是纯论文,是对杨老一生的经历、遭遇、言行、思想感情、学术成就的解读,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我为本书设计的结构是这样的:卷首和卷尾两部分是综合讲述,中间部分是分题讲述。卷首部分粗线条地勾画出杨老的全貌,再现杨老一生的主要画面,使读者对杨敬年有个比较形象、具体的了解;中间分为十个分题,从十个不同的侧面和多种视角对杨老进行分析和解读。内容包括杨老的求学之路、政治沉浮、南开情结、感情世界、诗文陶冶、养生之道。此外,使用了四个分题的篇幅,为杨老在学术上作一定位,除了说明杨老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之外,还专门对《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人性谈》、《国富论》作了介绍和评述。卷尾部分总结、概括全书,分析了杨老由学子到学者、再到智者的发展过程,对“杨敬年现象”作了初步探析。 本书整体上不是按时间顺序撰写的,但有些分题有按时间顺序铺陈的必要,由于要照顾到它们独立成章的完整性,所以在时间、事件、引文上有某些重复,但观察的视角不同,分析的侧重也不一样。附录中附有《杨敬年年谱》、《(期颐述怀)中南开师生评析杨敬年文摘》、《杨敬年与作者通信选摘》,以供读者研究杨敬年时参考。书中多次引用《期颐述怀》的内容,为了节省篇幅,不再一~注明;其他引文,一般随引文注明出处。 本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杨敬年教授的广泛关注,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杨敬年、研究杨敬年,使“杨敬年现象”得到更多、更深的解读。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我多次与校友、朋友交流、沟通和商讨,吸收了他们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如果说本书有些值得肯定之处,实乃集思广益,功在集体。由于本人的知识、见识、认识、能力所限,再加之欲赶在校庆前出书,我自感在文章的缜密、观点的准确、逻辑的完整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书中可能有诸多不妥和疏漏,甚至是谬误之处,特别是对于杨老的著述妄加评论,我心中很是不安。恳请各位师长、学长,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孟宪刚 2009年5月于北京 后记 历经三个月的笔耕,当我的思维活动终于诉诸文字形态,初步对杨老和所有关注“杨敬年现象”的人士及校友有所交代的时候,可谓百感交集。在这里,我也套用杨老的一句话:意向的好和意向所向的好。想为杨老的一生做个解读,我确实努力去做了,这是意向的好。解读得如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意向所向的好,我没有把握,有待实践检验。 平心而论,这本解读杨敬年教授的书,如果没有他本人的鼎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首先,杨老同意我撰写此书,没有杨老的首肯,我是不可能写、也写不好此书的。其次,杨老为我提供了他的专著、译著和论文,以及相关的书籍、文章、资料;提供了他阅读的中外名著书单,他喜欢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篇名及读后的收获和感想;提供了所有的老照片、影像资料和有关的实物。杨老为我提供的资料,都有编号,有目录,有衬纸粘托,使我零距离地感受到杨老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再次,杨老亲自校对了《杨敬年年谱》,审阅了书稿,在尊重作者观点的前提下,提出了修改意见。有了这些经历,说实在话,与其说我在写书,不如说我是在杨老的指导下读了一回研究生。因为,我以前没有读杨老的研究生的机会,只是跟杨老学习过外语,这回称得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我还想说的是,这本书稿的完成,是一次集体奋斗和智慧交汇的结晶。 要感谢我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周鸿飞。鸿飞兄长期在新闻出版单位担任领导,是资深的记者、编辑、作家。他一直从事有关南开校史方面的研究与编创,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百年南开》的总撰稿,曾经编撰了有关张伯苓、杨坚白、杨志行三任南开中学校长和“老三届”文集等书籍。他鼓励我撰写此书,并帮我进行整体策划、文字修订和热诚作序。对于他“情归南开,业归南开”的情结与业绩,我和熟悉他的南开校友都十分钦敬。 要感谢南开校友李瑞琴女士。她为了制作介绍杨老的光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她凭着一种热爱南开、敬重杨老的精神,寻访了与杨老有关的众多的亲友和师生,背着不轻的影像设备,行程数千公里。为了整理、编辑、设计、制作采集到的影视资料,她购置先进的苹果电脑,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只是说:“我是个志愿者”。 要感谢杨老的内侄孙李利兵先生、表侄女张飞涟、刘再明夫妇,他们陪同我们在湖南寻访,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还要感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秀珍女士和经济系1977级的校友,他们一直关心、支持此事,有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的提供书籍资料,有的负责联络接洽,为促成本书出了大力,恕不一一列举。 更要感谢中国凯迪集团董事长陈义龙先生、副董事长李林芝女士,感谢莫斯科商业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明先生,他们都十分敬仰杨老的人生,真诚支持我写作和出版此书。中国社会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南开中学校友冯义龙先生,为本书做了十分周到的完善和提升工作,使本书得以及时、高质量地问世,在此一并申谢。 借此机会,还要感谢第一个向我反馈读后感的我在南开大学的同学邹玲女士。事情的由来是,杨老在收到拙作书稿的当天,即把书稿转发给远在大洋彼岸的邹玲一份,请她阅读并提出意见。邹玲曾经读过杨老的研究生,多年来虽身在美国,一直与杨老保持联系,并尽心竭力地帮助恩师做些事情。她在电话中对我说,她是连夜含泪读完书稿的,还回忆起一桩往事:多年前的一天,她去杨老家请教问题,听到窗外知了不停地鸣叫,就说知了的叫声多美啊!杨老说,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感觉就不一样,这叫声你觉得悦耳,有人就觉得心烦。她又说,窗外的杨树把您房间的光线都遮挡了。杨老笑言,没有关系,整个南开大学校园都在我心中。邹玲感慨地说:“杨老胸中有一个世界,他与天地同在,确实是具有天地境界的人,你是代表我们大家写杨老的,你把我们学生心中的杨先生真真实实地写了出来,我从心里感激你。” 类似高度评价杨老的反映话语,在瑞琴校友走访南开大学校友时也屡有所闻。我之所以谈起这个话题,是想说明杨老在学生心中的位置,这也是一种成就和境界。有人以为所谓口碑只是对官场而言,其实,杏坛之中,也有口碑。天地智者于己、于人、于自然界,所追求的境界是系统的、一致的。 在本书写作的高潮中,传来我的外孙仙仙出生的利好消息,在婴儿呱呱声的伴奏下,书稿很快就“封顶”了。为一位具有天地境界的百岁教授写书,有一个具有自然境界的新生婴儿助兴,真乃人间之幸事也! 作 者 2009年5月20日于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天地智者(解读南开大学百岁教授杨敬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宪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269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6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