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一路走来,向读者展示他的成长故事以及游走异域的哀乐心情。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日落”辑录作者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时所写的随笔杂感,是马家辉的成名之作。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989至1996年间。作者集结岁月流逝中的小感想,小故事,一篇篇文字纠结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一出个人的生活史,更是关于一个城市,乃至当代文化的简约表达。第二部分“月升”辑录作者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的游历体验。从中国的上海、苏州和澳门到英国的伦敦和牛津,从德国的汉堡,马来西亚的新山和槟城到日本的大阪、有马和神户。
第一部分“日落”辑录作者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时所写的随笔杂感,是马家辉的成名之作。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989至1996年间。当时作者的身份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助教或讲师;有时候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有时候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有时候是春光明媚,有时候是风狂雪暴;有时候是情绪亢奋,有时候是意志消沉;有时候挫败,有时候顺遂;有时候狂傲,有时候自怜……过往的感怀在一点一滴中消逝,曾经的情愫在岁月抖落的蒙尘中逐渐模糊,然而一旦下笔书写,一切又都将在文字中留驻。
作者集结岁月流逝中的小感想,小故事,汇成一条关于生死爱欲、悲喜交加的隐秘激流。既有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和感伤,也有人到中年的淡定和从容。一篇篇文字纠结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一出个人的生活史,更是关于一个城市,乃至当代文化的简约表达。
马家辉带领我们穿越他的私人时光隧道,让所有束之高阁的碎片与年轮像浸泡在显影液中的相纸一样,一点一点,逐渐清晰地显现出快被遗忘的一个年代的本来面貌。
第二部分“月升”辑录作者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的游历体验。从中国的上海、苏州和澳门到英国的伦敦和牛津,从德国的汉堡,马来西亚的新山和槟城到日本的大阪、有马和神户。马家辉一路走来,向读者展示他的游走人生中的哀乐心情。
序一 作客 陈冠中
序二 不安于室 梁文道
自序 异域途上 马家辉
【辑一】日落
窗前见雪
第一场雪 洋学堂文化 天国胃肠 独立苍茫自咏诗
昨日名字 美丽的魂魄 我愿一生无债 艾柯与巴特
捉迷藏的孩子 夏宇,只有夏宇 智成愁予
迷路偶遇 十五年号外 幻日手记
午后课室
金钱太少,牢骚太多 恐惧考古 读写絮语
脂肪敌人 除死无大事 轻轻的启示 遗失的夜
爵士鸡脚 购课周 课堂善事 如果可以 衣冠自我
遗憾应该是这样的 我不晓得AdamSmith
欣赏不败 无名书劫 不欲振雄风 上瘾者言
也许该走了 收笔仪式 浮过风雪海 表演者言 怪人与浪人
冰河期 生活如是 求其放心 尸横遍野 尚未不仁却已麻木
亲密焦虑 末代拾遗故事
缓步拾级
漂浮历史 费里尼与高度现实 独看俗情风雨 小心孔子
观点与角度 马氏家训 伪装得太久 吃蟹记 四季这调调儿
我的七十年代 御医之子 华西经验 离婚时间表 拥抱艺术
看流星 厨房性别演义 四大娱乐各显神通 因为这叫爱情
晕眩与呕吐之间 亲爱的王八蛋先生
【辑二】月升
新山·槟城·急南行
西夏旅馆 去南洋 入肚为安 蔡澜与倪匡 人间失格 有爱无言
北京·苏州·上海·夜城
狂躁之城 查看预算案 遍地枭雄 黑暗长廊 正气人物 去年元旦
逃不开方润华 好房间 苏州博物馆 去张爱玲化 乱咐叫
如何文明报国? 贾樟柯的新生活 少年陈丹青 当早上醒来 上海季风
澳门·车背上
电单车的快乐 山上禅机 无常之城 湿漉漉的人影 法拉利出没请注意
汉堡·寻找希特勒
遇上 逗留文化 芝士 距离 莫言学外语
女人遇恶棍 易北河 希特勒被喂鱼 陌生的机场
伦敦·牛津·异域医院
中年失魂 关键的病征 在英国看完三次医生 回到八十年代 影像旅行
大阪·神户·有马·墨鱼的滋味
夜行路上 只剩浏览 小酒馆 试写积郁贻笑
迷途 小墨鱼 风吕妇人 吃食的礼仪
当时想不通,为何有人对“吃”如此重视与虔诚?
十年后的第一个晚上,在芝加哥,风狂雪暴,独自驱车到唐人街吃消夜。点了一碗及第粥,粥来,入口,滚烫的粥水缓缓进入冰冷的胃肠,浑身顿感温暖,心头亦是。刹那间,一阵接近完美的满足感涌起。如果世间有所谓“真实”,这便是。
这种“真实”,完完全全属于你,而且只属于你,谁也抢不走,亦无法分享。当烫烫热热的食物像电流一般触动你那辘辘饥肠时,你将发现,人世似乎什么都是虚假的,朋友会背弃你,亲人会离别你,爱情会淡忘你,功名利禄会折磨你,只有经口入胃的食物,才是最真实的真实,才最稳靠。只有当胃被填满时,你才领悟什么叫做“永恒”,什么叫做“圆满”。那胃肠,才是人世的天国。
吃完粥,依然风狂雪暴,驱车于高速公路上,右手握方向盘,左手轻抚饱满的胃腹,忍不住忆起十年前的疑问。今夜总算有了答案。
·独立苍茫自咏诗·
与刘宇庆聊天,他说在台北念了四年书,返港工作后,心头却总牵挂着台北的风风雨雨,仿佛那里还有一个家。此言吾共鸣极深。
不只牵挂台北,也牵挂着每一片曾踏足的土地。三年来,几乎过着“处处无家处处家”的生活,忽而身处台北,忽而返居香港;时而浪荡于越南,转眼却已客宿于美国。总是一个人,总是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做着不固定的事情。从住的地方到吃的食物,从交的朋友到讲的语言,都变化极大。一颗心,也因此飘飘浮浮,无法稳定在某个地方或某个人之上。自由?潇洒?正相反,是牵挂愈来愈多,愈来愈深,仿佛每片土地上都有一个家,尽管未能久居其中,隐约之间却似牵连着一条线。离开多远,线就牵多长,剪不断也舍不得剪断。
与其说牵挂着土地,不如说牵挂着土地上的人。一身在外,难免受人大小恩惠。牵挂之线正由恩情所织成。怀旧之心,也即是感思之心。有情天地,脱不了一个思字。有时候想,所谓“家”,宝贵之处在于家中之人而非家内之物,故若能随时随地与人建立起一份亲切之情,便无处不可为家了。“处处无家处处家”,指的该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家,而是人际关系上的家。
古人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谓“此心安处即为乡”,境界宽容得很。天地有情,一念之间即可化陌生为亲近。家在远方,也在脚下;家人在故乡,也在眼前。处处无家处处家,不但不悲哀反而是一种温暖。
学期结束,课业稍松,连续数夜喝酒于市。驱车回家,在高速公路上环顾左右,一方是黑沉无底的密歇根湖,隐然静躺;另一方是晚灯璀璨的闹市,繁华耀目。然而,两者皆陌生。这毕竟是异乡国度。即使所谓“家”,也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小房间,一张单人床,一盏小台灯。没有人为你守夜,更无人替你担心。家就是你,你就是家。
美枝曾说:“你仿佛不需要任何人在身旁,仍可快快乐乐地生活。”静静望着她,没讲话。因根本不确定自己是否如此。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不确定自己快不快乐。
夜饮于市,很快乐。在异乡国度里,有若隐身人,谁也不认识,谁也管不了你。时间是你的,空间是你的,你控制一切,你是一切的主人。你是王。
夜饮于市,很不快乐。你必须为自己负责,而且只能为自己负责。谁也不管你,也不愿管你。你是一切,但你也就只是一切,没有别的。
夜饮于市,将忧胃愁肠交托予既苦又甜的烈酒。一身如寄,酒竞成了最好的朋友,只有酒能与你心血相通。干一杯,拿那杯酒来敬这杯酒。再干一杯,是酒敬你,酒用自己向你问好。
夜饮忌醉,醉了便无法领略微酲的自在。但饮酒不尽,却总意犹未尽,只觉今宵有欠圆满。在将醉未醉之间,伫立湖边,想起两句诗: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昨日名字·
Postone教授在课上点名,叫我做Mister Ma。有人笑出声来。
洋人称呼华人学生,因发不出名字的音节,干脆只念姓氏,Lee,Chen Lin等等。但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叫我的姓氏,因,Ma,太像Mom了。洋人常叫母亲做Ma。
喜欢逛远东图书馆书库,视线沿着书架高低寻探,用目光轻抚架上或。手或殁、或闻或不闻的作者名字。某回,眼前出现三个字,慑住我:韩妙玄。
是的,韩妙玄,就是我。
那是从前用的笔名。没想到在此惊遇自己旧作。书套改换成硬皮精装,标题及作者名字变成金色,典型的图书馆藏书模样。取下书,翻阅,有如重览一本陈年照相簿,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这是我吗?
(是的是的,这是我。白纸黑字,字字都是我,但,这已是过去的我,只是部分的我。)
为什么不太像现在呢?
(人是会变的。五年了,变化不可谓不大。)
以后呢?以后又如何?P24-27
每次从北京回香港,必打电话给家辉,他会说今天没空要录影,明天主持座谈出席酒会,后天小周末钟晓阳或许愿意傍晚出来喝咖啡,晚上张大春大概有饭局,饭后可能上龙应台或罗大佑家摆龙门阵,说不定会见到林青霞,愿者参加,如我届时还在港就有着落了。
朋友归朋友,一年回香港三两次,想知道文化界的那点事,总得找个人来问。我的熟人中,家长里短最佳人选是家辉。他占的位置好,脉络也广,知道的事情多,难得仍愿意替我补课。人无癖不可交,完全不八卦的人也常无趣。家辉有趣,他欲言还止都有态度。家长里短不带态度就像下饭小菜不放盐巴吊不出味。我其实很认真听家辉月旦众生的一面之词,不光是江湖地位问题,而是功力,长年累月记录证明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准确的。
我尚年轻的时候,他当然更年轻,他的文章已经在发行量大的日报上吸引眼球。才情是会自己推销自己的,芸芸专栏作家中,那时候,八十年代,一个后生作家己经不用张扬地诞生了,就算他写的是在一个叫麦迪逊的异国地方求学的点滴。当然,一个世纪的华文读者都惯看文士作客他乡的文章,蔚然成亚类型,且不说徐志摩辈,就是后辈如我者看白先勇於梨华陈之藩,以及港人文化前辈刘绍铭吃马铃薯的日子,素有传承,不觉其甘苦只羡他们身在异乡。至今年轻辈看家辉写留学亦当有走神遐想。
大陆和港台文化学术动态家辉了若指掌,家辉的知识组合有别人所缺之处,擅吸纳台北文、思、艺以丰富华人词汇,借内地遍地文采风流以弘大港人论述。华文的内文字世界现在就算不全是平的,文字飘洋过海、穿越虚空则谁都挡不住,有心人总可以看到他或她想看的东西。大陆和港台以外,海外华人离散社群也不歇有以华文写作的,文论界已有sinophone之说,故下一个华文小说、散文大家出世。之索发徽于马来西亚、北美或中国澳门是完全有可能的。家辉周游其中,当可期待他能预报春江之暖。近年他的心田里,多了一个“小女孩”,人情世故反刍为文,为我等长期读者饶添文趣。家辉的成熟,从香港的博客及专栏也可以看出,可惜我人住北京鲜能第一时间读到,只能等结集成书。现在内地成书了,我先睹勾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