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茯编著的《彼得·卒姆托》通过对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思想、设计手法和作品特征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西方建筑发展的深刻内涵,同时,也给我们中国建筑师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使我们在了解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轴线、思维模式、时代精神以及所带来的意义信息的同时,恰当地定位我国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从而在融合、冲突、发展与创新的世界潮流中提高我们的建筑创作水平,早日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的迷人风采。本书的出版能为建筑院系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建筑设计单位的建筑师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书 | 彼得·卒姆托/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松茯编著的《彼得·卒姆托》通过对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思想、设计手法和作品特征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西方建筑发展的深刻内涵,同时,也给我们中国建筑师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使我们在了解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轴线、思维模式、时代精神以及所带来的意义信息的同时,恰当地定位我国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从而在融合、冲突、发展与创新的世界潮流中提高我们的建筑创作水平,早日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的迷人风采。本书的出版能为建筑院系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建筑设计单位的建筑师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前言 导语 第一章 建筑创作理念的思想基础 一、当代艺术的融合提炼 1.探索贫穷艺术中的物质本体 2.演绎观念艺术中的多样可能性 3.挖掘极少主义艺术中的丰富意蕴 二、建筑现象学的哲理感知 1.实体属性的直接表述 2.记忆与知觉的双重体验 3.“客制建筑”(Custom—made Architecture)的场所 精神 三、瑞士现代主义的理性指引 1.非模仿的本土化趋势 2.纯粹化的“新功能主义”表达 3.“自在生成”的技术性导向 第二章 建筑创作理念的精细化手法 一、功能视野下的机械式编码 1.平面构图的“模制化” 2.立面秩序的“一体化” 3.空间组织的“系统化” 二、技术法则中的形态整合 1.“房中房”的结构承载 2.双层表皮的内外缓冲 3.局部缝隙的界面消解 三、环境体系内的“自然式”应对 1.建筑形式的“放任生长” 2.新旧建筑的有机反差 3.历史信息的“封套式加工” 第三章 建筑创作理念的精细化表征 一、识别辨构的实体语言 1.重复的几何性元素 2.消隐的建筑基座 3.“附加”的木质盒体 二、矛盾建构的时空语言 1.均质离散的空间品质 2.动态隐匿的光影效果 3.步移景异的时空序列 三、拓展架构的细部语言 1.精美真实的节点 2.异质搭接的材料 3.凸显形式的色彩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彼得·卒姆托作品年表 附录2 彼得·卒姆托荣誉与奖项 附录3 插图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彼得·卒姆托/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松茯//贾娇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21486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8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