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借助于美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讨论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建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问题。

在本书的撰述中,编者较多地取法李何林先生当年编撰《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采用的“资料长编”的方式,适当地加以必要的评点,这是为了较好地客观地展现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建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论争与蜕变,呈现出动态的演进过程和原初风貌。为了弥补这种“述而不作”的缺憾,在附录中收入编者采用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三篇论文,以便与正文形成必要的互补。

内容推荐

现代性理论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极大地影响了国内人文社科学界的研究方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而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显赫。在现代性理论的推动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局面,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学术论战,实现了研究范式和学术视野的重要转型,也造成了一定的理论和话语的分歧与混乱。对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许多专家学者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但是,它主要体现在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评析中。就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对于“研究的研究”,以较大规模全面考察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问题的论著,本书还是第一部,是对这一现象进行宏观考察和深度评说的开创性专著。

我们认为,对这一重要现象的考察和评述,对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次第展开,对现代性理论投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各个层面,对现代性理论及其相关的学术论争等等,都应该予以积极关注和深入梳理,揭示出在一片喧哗与骚动、批判与质疑的嘈杂场面中蕴含的内在肌理,从整体上描绘出这一现象的动态性展示和基本走向。这不但是具有总结近20余年的文学研究思潮的学术史意义,更是因为,在当下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现代性理论仍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

本书借助于美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讨论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建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为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基本范式,使它得以独立形成,并且为以新中国建立为起点的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理论预设和路径指定,规划出其蓝图和格局。此后的30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就是在这样的范式指导下展开的。它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基本的思路,形成了一种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理论共识,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成长。这个范式的基本要点是:以历史时期的性质,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界定这一时期的文化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以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运动和解放区文学,作为其间三个十年的创作主流;以工农兵文学逐渐取代小资产阶级文学为发展趋势;给鲁迅以空前高度的评价,以鲁迅作为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巅峰。由此,也对5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即社会主义革命一建设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思潮,做出相应的预设和判定。

但是,在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中期,极“左”思潮愈演愈烈,到“文革”时期“文艺黑线专政论”和从《国际歌》到样板戏之间的一百多年“无产阶级文艺空白论”的提出,已经彻底地摈弃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建设时期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也摈弃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范式。进入历史新时期,经由拨乱反正,在充分吸收新民主主义文化论范式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现代性理论逐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的范式,它始于80年代,在90年代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引发一场又一场热烈的文学论争,激发了学术研究创新的热潮。直到当下,现代性理论的新范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在各层面上展开,获得了空前的成果,也引发了空前的大论争,把学界搅扰得沸沸扬扬、热闹非凡。

现代性理论的新范式,可以简述如下:以马克斯·韦伯、吉登斯、哈贝马斯、卡林内斯库等的现代性理论为依据,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判定为是古老的中国在进行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呈现和积极推动——现代性的追求;将启蒙主义和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作为其互为依托的主导层面,同时兼及世俗生活现代性、轻性现代性、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诸层面,互相激荡,彼此相长;将现代性看作是一个复数,不仅仅是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所经由的现代性路径,世界各国都必须依照各自的国情选择自己的独特路径,因而在现实中和在文学中都表现出民族特色,不至于淹没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而失去自己的精神特征;在中国的现实和文学中,革命的激进的现代性曾经占据突出的位置,并且给文学带来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

这些生动地呈现开来的文学研究景观,成为我们这部专著讨论的内容。它力图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命题作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论述:

用整体描述的方式,勾勒出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发生和演变的过程;

论述在这一发生和流变中引发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质界定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中华性、前现代和近代性的种种论争,以及对30年代以来左翼文学思潮的重新发现等,并且予以一定的评价;

对当下正在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多重现代性的研究范式,予以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辨。

在本书的撰述中,我们较多地取法李何林先生当年编撰《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采用的“资料长编”的方式,适当地加以必要的评点,这是为了较好地客观地展现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建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论争与蜕变,呈现出动态的演进过程和原初风貌。为了弥补这种“述而不作”的缺憾,在附录中收入我们采用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三篇论文,以便与正文形成必要的互补。

目录

导语:范式转换

第一编 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从《现代性的追求》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一、现代性——一个“统摄性的概念

 二、“现代性”一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出现

 三、现代化使命和“文明与愚昧的冲突

 四、人道主义思潮和异化问题

 五、启蒙视野和民族灵魂的改造

 六、“伪现代派”论争的背后

 七、80年代的“现代性”言说

 八、“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描述

 

第二编 “现代性”命题的充分展开和相互冲突

 一、耐人寻味的“对调

 二、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新挑战

 三、依然鲜活的“启蒙现代性”思潮

 

第三编 “中华性”和“西方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一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二、西方性/中华性、自我/他者、现代性/后现代的纠缠

 三、对质疑、颠覆者的质疑和反诘

 四、对“中华性”与“中国现代性”的别一种描述

 五、越界击球欲何为

 

第四编 在“后现代性”中重写“现代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二

 一、现代性和后现代共同面对的“中西对立与民族本位认同”难题

 二、个人本体:以个体的差异性对抗全球化的同质性危机

 三、在现代性的葫芦里,卖后现代的药

 四、在时间整体性的结构中建立文学世界

 五、后现代与现代性应该并行不悖

 六、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第五编 启蒙现代性论者的自省与追问: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三

 一、不再“感动”,也不知“体验”为何物的“精明”时代

 二、旧病未除,新病又生的双重困境

 三、救偏钩沉:对左翼文学之现代性的发掘和探讨

 四、对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之线路的再发现

 

第六编 “现代性”还是“前现代”、“近代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四

 一、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与分歧

 二、现代主义与现代意识

 三、相关争论:现代性与排他性

 四、什么是中国的现代主义

 

第七编 现代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范式

 一、“轻性”现代性的提出和运用

 二、世俗现代性或“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三、反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四、被遮蔽的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问题

 五、革命的现代性:功能与代价

 六、多重现代性的省思

 

结语:“现代性是一个复数

附录一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

 ——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附录二 略论当下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

附录三 宏大叙事、革命反省与圣教质询

 ——《圣天门口》简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志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97549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