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画家沈柔坚夫人王慕兰,在十年间,陆续出版发表了《往事如歌——与柔坚相依相伴四十五年》、《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紧接着第三本著作《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叉付梓了。由她掀起的层层涟漪,我想不禁会引发人们的记忆和怀念,于风云掠过的日子里,愉悦和考量是重新拾起的激点,由此展开的种种心绪,除了勾起一缕怀旧意绪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看待和态度。王慕兰真的不容易,书中掺杂着意念和修养,文化人的使命

内容推荐

《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的问世,对于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是件乐事。不管怎样,对发展文化事业的添砖加瓦,王慕兰也是尽了心的。不用期许,不用等待,不经意中读到此书,尽管发表你的意见和希冀,我想这倒是作者内心所期盼的。

目录

序(南妮)

馨香人生

硬汉黄胄

程十发印象

张充仁二、三事

法籍华裔画家贺慕群

同刘国松夫妇游黄山

台湾画家江兆申

徐昌酩的情和义

肖锋在上海的日子

怀念陈逸飞

走近梅兰芳

邻居乔奇

临窗偶记

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

寻游美国国家公园——幽胜美地

日本箱根洗温泉浴

童年伙伴“毛因”

我当过文工团员

枕流公寓今昔

不了之情

跋(苏剑秋)

试读章节

画家黄胄,河北蠡县人,原为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后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他多次深入甘肃、青海、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并以善画毛驴著称。他热情豪爽重友情,柔坚每次赴京,都安排时间去黄胄的创作室看望他,互通情况,他俩在艺术观上有共同的语言。

1972年底,柔坚在给黄胄的信中提到自己在研习中国画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难题,黄胄回信说:“你有长期的生活基础和版画技巧,画水墨画不会有多少困难。画水墨的,搞版画大有好处,期待着读您的水墨画新作。”柔坚受老友的鼓励,增强了信心。黄胄还向柔坚推荐苏州笔厂的画笔好使用,并代他订购。时在197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黄胄来电告诉柔坚,他要去苏州笔厂订购画笔,约柔坚去苏州找他。柔坚和我带了小黎、小钢同行,这是我们一家历经“文革”之后的第一次出游,孩子们穿上了新的卡其布上装,特别高兴。那天,下着迷蒙的细雨,我们每人都撑着一柄雨伞,显得土气。当我们兴冲冲找到黄胄告知的宾馆时,门卫却不让进,据说为了准备迎接西哈努克亲王,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与黄胄联系上,便自己游玩。我和孩子们虽然没有见到黄胄,但对他的大名和艺术成就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黄胄来电表示歉意,并将柔坚托买的双料毛笔邮寄给他。数年来,黄胄经常在来信中提及柔坚要的笔型已办妥,可见他热心为朋友办事,事无大小,都是尽心尽力的。

1977年1月柔坚赴北京出差之际,去黄胄画室看他作画。应柔坚之请,他当场画了一幅《新疆姑娘饲鸡图》相赠。画中一位包着花头布、穿着连衣裙的姑娘弯着腰在用饲料喂鸡,画面布满了不同形态、头顶红鸡冠的鸡群,笔墨恣肆,造型构图突破时空界限,气息浓郁,手法新颖。画的上款题为“柔坚监画,一九七七年一月黄胄写于北京东城”。之前,黄胄还赠给柔坚一幅水墨画《毛驴》,形态生动传神,将毛驴画“活”了。漫画家华君武看了,戏称黄胄为“驴贩子”。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黄胄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多方奔走,呼吁筹建中国画研究院。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白手起家,办成了这件大事,为接待各地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创建了一个舒适的创作之家。该院位于颐和园内的藻鉴堂,一所园中深处边隅的两层楼房,闹中取静,景色迷人。入院的画家每人一间卧室,并有餐厅、图书资料和创作室。1980年5月上旬,柔坚应邀去中国画研究院创作,要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我利用假期陪他赴京。当时在院内的有近20位画家,其中著名画家叶浅予就住在柔坚隔壁的房间。叶浅予蓄着美髯,眉目清秀,步履轻盈。柔坚每天清晨在散步时碰见叶浅予,就沿湖畔边走边聊,叶老很想念在上海的漫画家老友们。黄胄夫妇常来画院看望大家,对画家们的创作和生活起居情况都非常关心,周末还借来香港录像片慰问大家,这在那时是内部资料片。柔坚在院内暂时摆脱了行政事务,又无外人干扰,白天作画,晚上看书,满心欢喜。不仅对传统中国画的研究颇有心得,身体也得到调理,这是他难忘的一段美好回忆。

自北京别后,听闻黄胄常有小恙,柔坚十分挂念。1989年3月,黄胄来信说:“自与你在京别后,即患手足麻木,近日根本不能动手”,但他没有气馁,信心十足地表示“等待病愈后再大干一场”。虽经多方治疗,但黄胄的状况时好时坏,始终没有痊愈。1994年夏,我陪柔坚去大连出席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所首次理事会,黄胄也与家人同往。此外,还有华君武、王朝闻夫妇、陈荒煤、冯至以及吴祖强夫妇等。我们一行人都在棒槌岛宾馆住宿,该处紧靠海滨,景色宜人,从岸上看,近海中有一小岛,形似棒槌,故以此得名。从住处通向海滨的路上,有逶迤小径,小山坡两旁密密匝匝的树林,浓荫覆盖,林中传出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声,迎面吹来的海风使人顿觉凉爽.医意。我和柔坚每天清早都去海滨漫步,黄胄由夫人推着轮椅前往,他的女儿和外孙也在沙滩上玩耍,黄胄则默默地坐在一旁观看。原来他是爱热闹的人,饱受病痛的煎熬后话语少了。柔坚不知怎么安慰他,便陪坐在他身旁,虽然没有语言交流,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一个画家不能拿起手中的笔,其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每次吃饭,代表和家属济济一堂,别的代表都轻声细语,唯有华君武和王朝闻,相互逗趣,像孩童般一唱一和,引得众人欢笑。黄胄有时兴至,也插上几句,脸上露出了笑容。黄胄虽然行走不便但他尽量自己走路,挺直腰板,保持军人的形象和尊严。每逢集体活动外出,他都提前准备,从不迟到。从这些生活细节中,使我对这位北方汉子的坚毅性格有了进一步了解。

自大连返京后,黄胄经过医治和调理,病体有所好转。1995年夏,炎黄艺术馆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柔坚也应邀参加。炎黄艺术馆是黄胄个人集资创建的,气势宏大,旨在弘扬中国绘画。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他耗尽了心血,实属不易。那次展览征集了不少抗日时期的优秀作品,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开幕式上黄胄没有用拐杖,里里外外招呼来宾。会后,还举行了部分作者的座谈会,版画家古元、彦涵等名家都在场,作者们纷纷感谢黄胄办了一件有纪念意义的大好事。

我与黄胄接触不多,我感到他有强烈的使命感,深深意识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我钦佩他过人的魄力、生活的毅力和绘画的功力。P3-6

序言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爱,可以保持多少年的时间?一个人离世了,另一个人可以怀念他多少年?——读了王慕兰女士的新书《随风云掠过》,心底升起这样强烈的感慨。这感慨促使我追问人类情感的神秘的极致;这感慨令我深深地浸润在某种古典情怀中,并无比地感动——1998年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逝世之后,他的夫人王慕兰女士连续写了三本书:2003年的《往事如歌——与柔坚相依相伴四十五年》、20()6年的《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以及眼下的这本新著。在那些平实亲切、娓娓道来的文字之中,我读出了满满的温情与炽烈。爱的能量在回忆、追述与缅怀之中一直释放、释放,温柔而绵长,像天空中闪烁的烟花,人们记住了它们的绚烂;像涓涓溪流,它重新回到著述者的源头,一颗心变得宁静、宽敞、包容而深邃。爱,从来不会因为表达而流逝消解,只会因为表达而获得永恒。而我们,在表达中升华了人性、情操、境界。所以,我崇拜的作家连岳要说:“爱是人唯一的救赎。”

他的画,他的创作,他的人生,他的朋友,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他走过的烙印,同时也是她留下的足迹。因了柔坚先生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艺术家,于是“谈笑有鸿儒”,他来往的那些画家朋友既是杰出的艺术家,又是言行脱俗、睿智幽默的性情中人。在《随风云掠过》中,我们读到了硬汉黄胄的热情豪爽重友情,程十发的机智幽默与过人才华,张充仁的聪明睿智与旺盛精力,江兆申的温文儒雅与学者风度,女画家贺慕群的朴实无华与创造精神,徐昌酩的从容淡定与情义无价,陈逸飞每年春节的年初一都会手捧一只大号的玫瑰花篮来拜年……王慕兰女士曾经记叙过对齐白石、刘海粟、林风眠、吴作人、关良、华君武、唐云、张乐平、吴青霞等的印象, “补充《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没有收入的艺术家的轶事,以了却我的夙愿”,这是写新书的目的之一。感觉上,《随风云掠过》中众画家的描述,较之前书更加生动、从容、细致。时间,缓释了收集与记录的急迫感;时间像一把优雅的大提琴,慢慢沉醉,才能将旋律发挥到淋漓尽致。

柔坚先生——主人公与周围画家交往、交谈的细节、音容笑貌.原来一直被夫人悉心观察着、珍藏着,他的欣赏也就是她的欣赏.他的评价也就是她的评价。一颗核心辐射出去,呵,众星斑斓,星光灿烂。王慕兰女士的一支笔,为我们留下了我们所仰慕的前辈艺术家的奕奕神采,珍贵友情。而她的心,因爱另一半而爱他所有的世界的女性的柔美之心,超越了文本的意义。

好喜欢书的后半部《童年伙伴“毛囡”》、《我当过文工团员》两篇长文。终于,作者开始叙述自己的人生。可以读作“婚姻前传”——她在他没有出现及出现之初时,一个青春少女的成长故事。关于他,关于她,像交响乐的两个旋律,并行着,独立着,直至最后完美交融。

《童年伙伴“毛因”》、《我当过文工团员》仍是朴实的文字,丰富的细节,纯真的情感。在作者是温馨的往事,对读者我们却是新鲜而感动。我喜欢王慕兰女士记载文工团团员的每一个名字、每一间宿舍、每一趟排练、每一次演出、每一场欢乐,以及她清晰记得的每一个人后来的变迁。“蓝色布料的列宁装,里面是白衬衣,背带裤,还有一顶八角帽。当我们换上新制服,戴上帽子,束好腰带,个个青春靓丽、飒爽英姿。”——又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穿列宁装的女文工团员王慕兰与新四军的画家沈柔坚,正是相逢相爱在那个火热的年代。

革命与艺术,前者要求忠诚、信仰与集体主义;后者要求自由、浪漫、创造精神。两者的结合是多么妖娆神奇。穿越过革命的浪漫主义,享受过革命的浪漫主义,那种极致而奇特的精神养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吧?每每见到慕兰老师,发式精致,衣装优雅,除了欣赏她时尚的外表外,还惊讶于她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现在,有些明白了那双眼睛迥异于常人的光亮之源。  柔坚先生与慕兰老师的女儿沈黎写过一篇《爸爸的画桌》,当时读了印象极深。“爸爸从来没有正规的画桌。爸爸总是在下面堆着书报杂志、上面放着他物的桌子上画画。爸爸永远非常满足地在非正规的画桌上画画。”没有正规的画桌,却不妨碍画出伟大的作品——人生也是如此啊!爱别离是骤然间的,相守终生的愿望并不能实现。人生是无法去“正规”地策划、“正规”地等候的,但这不妨碍彼此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读了书中的压轴之作《不了之情》,你会震撼作者用那种极其平静而委婉的语调,一一叙述如何整理、编辑了沈柔坚先生的画集,如何将先生的藏书、藏画及他自己的画作捐给了家乡闽南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关术馆。九泉下的柔坚先生有知,应该欣慰地微笑吧。事实上,他仍然活着,他的另一半延续着他的价值观、艺术观,他对社会与人类的热爱,做他要做而没做完的事情。她继续着他的画画与人生,以女性美丽的方式。

这样的前辈,他们是一座高峰,一种标准,一种启迪。从小爱走向大爱,在升华中获得力量。

南妮

2009年10月于秋梧堂

后记

读到《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书稿的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那是一种莫名的感叹和抚慰:

著名画家沈柔坚夫人王慕兰,在十年间,陆续出版发表了《往事如歌——与柔坚相依相伴四十五年》、《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紧接着第三本著作《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叉付梓了。由她掀起的层层涟漪,我想不禁会引发人们的记忆和怀念,于风云掠过的日子里,愉悦和考量是重新拾起的激点,由此展开的种种心绪,除了勾起一缕怀旧意绪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看待和态度。王慕兰真的不容易,书中掺杂着意念和修养,文化人的使命。而这种使命便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开端,发掘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资源,看重或看淡人生过去一切本是智慧的映象。是的,王慕兰在着手散文创作时,我相信她的心境是平和的,纯净如水,只是过去的一幕幕不时在脑海中回荡,积淀中的情绪波动是写作的顺其自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紧迫感,那种渴望生活的检索,基本上反映了曾经是大家闺秀的王慕兰的人生漫步,显然与丈夫沈柔坚密不可分。

散文作品如果与她个人之间没有意识的内在的联系,那么,在她的生活中就不可能存有内在的无限性,而所谓内在的无限性正是诗意生活的先决条件所在。王慕兰紧扣主题,对过去的追忆和憧憬未来的勇气,唤醒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点滴,超越无限也就是她创作的基点。书中涵盖了中国画传统意义上的大师大家,他们或她们与整个近现代中国艺术进程息息相关。作为画家夫人的王慕兰,自然而然地循序渐进融合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中,凭借自己独特的眼光,解析和研究人与艺术生活的关系,程十发、陈逸飞、黄胄和贺慕群等等人和事,在她笔下,或近或远,描述得栩栩如生,统统围绕着绘画艺术展开,步步深入到处事为人以及他们的时代责任和精神向往。书中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叙述而已,他们与沈柔坚夫妇之间的相逢相交,让人读来真真切切,朗朗上口。王慕兰所下的工夫,是在忆及过去的前提下提醒我们当今来如何看待前尘往事。这里就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心态问题,找来找去,那种宽容互补作用显然是占了主导地位。记得她在第二本书出版并签名售书后曾讲:“看看时间健康允许,再考虑撰写一本书”。当时我也只是听听,过后并不在意。其间,她的确在逐步整理汇编一些资料,只是想,还有一些与沈柔坚和她友情甚笃的画家朋友或许应该再缅怀和写写的,也算是心情的释怀,想来比较自然。慢慢地水到渠成,在心情舒适安逸驱使下,每日动笔数小时,积累和情愫的成熟,新作结构初现。然而一场大病不期而遇,不得不搁笔静养。我劝慰她,健康为主,有了健康等于赢得了时间,此时我面对一位耄耋老人的别样睿智,除了敬重还能有什么呢?

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王慕兰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在作品中把自己整个交出来。她以文字和故事揭示和思考着,她明了,在纷繁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着,烦恼困顿,矛盾徘徊,何必一切都计较着过呢?越写越清晰,唯有清淡如菊的生命之花,在人生旅途中淡然开放,从而确确实实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分持久的清馨和芬芳。由是,枕流公寓的今昔,一个老文工团员的心声以及日本箱根温泉的文化渊源等篇章,王慕兰笔下牵情的自然是那片真情永驻。围绕枕流公寓的时世沧桑,岁月往昔如同一扇开启心境的门扉,风雨人生如同一框息肩的窗棂。心情激荡过后,华山路上梧桐树冬去春来,依旧婆娑摇曳,面对上海雪夜后的那个宁静的四维空间和沈柔坚思绪万千的创作身影,王慕兰倏忽间,没有缥缈的顾盼,没有无垠的牵挂,更没有徒然的缰锁。沈柔坚、乔奇等枕流旧事的定格,泛起层层艺术芳香的萦回,随缘随尽的召唤,她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回想起来竟是难以割舍和涤荡肝肠的净地,意味着并不是一般的生活怀念之地。传统文化的前行,枕流公寓自然成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伴随着它的艺术文化光芒,魅力四射。王慕兰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却想到了在沧桑斑驳里能够写出岁月的尊严。

一个人的经历往往能够左右其一生的走向。王慕兰生在民国旧时,成长于如火如荼时代,文化的传承,在于血脉相通。会读书的人不一定就会写作,反之能够写作的人,必定是一个无论从深度和厚度来讲,都是有量的人。情思和友情同样深邃,胸怀和度量一样苍茫。王慕兰十年间做了这么些事情,出版了三部著作,捐画筹资,设立沈柔坚艺术基金,旨在扶植中青年美术工作者。使我想到去年,她携子女远赴福建漳州,出席漳州市博物馆的沈柔坚艺术陈列馆开馆仪式。面对满堂生辉的艺术作品,我看到站在主席台上的王慕兰,神情坦然中蕴涵着传统文人的矜持,并融会着现代的通透,气质的高雅是悟性和阅读加写作后的一种风韵,更从中窥探到她对艺术文化的一种执著,真可谓是淡淡的努力换取那平静祥和的会心。我不止一次地询问过她:“为什么要如此孜孜不倦地写作”,她的回答超乎寻常地平静:“不为什么,只是一种不了情罢了,内心积存着往事如歌,不写作难以释怀。身体和时间允许,日积月累,也算能挑出几十篇像样的文字来,放松心情,对自己也是有个交代。”

文字讲究结构,更注重心情,王慕兰的散文作品,充满着情和理,真实反映了各种时期的动情一刻。总体来讲,人物心理的刻画描写,对山河景色的情感宣泄,她在怀念抒发中似有点滴怜惜。朋友间的嘱咐和叮咛,不忘在困境中获取慰藉。像她这一代人,随着光阴荏苒,越渐渐远去的人和事,似乎越发有写头和回味咀嚼。人不仅仅是为怀旧而活着,因为那些往事经历,对我们来说,真是显得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那些陈年往事,只要你随手翻阅就会散发出阵阵愉悦清香,让人感到人间万事纵然磨尽了总算还有个依恋向往,那就是文化传承的作用使然。

《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的问世,对于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是件乐事。不管怎样,对发展文化事业的添砖加瓦,王慕兰也是尽了心的。不用期许,不用等待,不经意中读到此书,尽管发表你的意见和希冀,我想这倒是作者内心所期盼的。

苏剑秋

2009年10月写于益玩斋晴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慕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69419
开本 32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5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