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学恂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秦统一之际的教育;汉代的教化思想及文教政策的确立;汉代教化模式的构建;社会剧变与人才价值观转化;魏晋南北朝的官学等。
图书 | 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学恂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秦统一之际的教育;汉代的教化思想及文教政策的确立;汉代教化模式的构建;社会剧变与人才价值观转化;魏晋南北朝的官学等。 目录 前言/1 绪论 发展中的教育转化与重建/1 一、进取与守成/2 二、法治与德治/4 三、学说与制度/7 四、文本与学派/9 五、差异与汉化/12 六、多元与整合/14 七、学校与风俗/16 八、家教与宗族/20 九、选才与考试/23 上篇 秦汉时期的教育/27 概述/29 一、政治:“汉承秦制”/29 二、经济:从“奖励耕战”到“重农抑商”/30 三、学术:诸学归于一尊/30 四、教育:开启新时代/31 第一章 秦统一之际的教育/33 第一节 秦统一后文教政策的确立/33 一、中央专制政体的建立/33 二、秦代的文教政策/34 三、秦简中的文教政策思想/39 四、秦代文教政策的局限/41 第二节 秦代的吏师教育与博士制度/41 一、吏师的培养和选拔/42 二、《为吏之道》与法治人才/44 三、博士制度/46 第二章 汉代的教化思想及文教政策的确立/48 第一节 汉初对秦法教政策的批判总结/48 一、汉初的治国政策/49 二、汉初的统治思想/54 三、汉初教化的基本观点/58 四、乐教理论的发展/63 第二节 儒家教化思想的流行/66 一、陆贾的思想/66 二、贾谊的教育思想/74 三、《淮南子》中的礼乐教化论/79 第三节 政令统一与独尊儒术/82 一、尊儒与尚法结合的统治政策/82 二、定儒术为国家一统/83 第四节 选举与取士/89 一、先秦对选官制度的探索/89 二、西汉时期的取士/89 三、汉代的取士制度/92 四、察举的意义/97 五、官吏任用制度/98 第三章 汉代教化模式的构建/107 第一节 儒家教化成为国策/107 一、儒学对教化措施的主张/107 二、儒家教化政策的深入/110 三、东汉时期儒生的教化主张/111 第二节 汉代教化模式的确立/117 一、规定朝仪标准,加强皇权威势/118 二、劝课农桑/119 三、丧葬礼仪/120 四、封禅/121 五、官吏的身先示范/122 六、尊师重教,重注经典/123 七、行“孝”政/125 第三节 教化模式的巩固及思想的深化/126 一、《礼记》中的教化思想/126 二、《孝经》中的教化思想/134 第四节 经的今古文之争/137 一、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的起源/137 二、今古文之争的开始/140 三、今古文经学的合流与斗争的终结/146 第四章 汉代的官学/150 第一节 太学/150 一、太学的创建与发展/150 二、太学的教师与学生/153 三、太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161 四、太学的视学与考试/163 五、太学的影响/166 第二节 地方官学/168 一、地方官学的设置与发展/168 二、地方官学的教学与管理/171 三、地方官学的特点与影响/174 第三节 贵胄教育/179 一、君主教育/179 二、宫人教育/181 三、诸侯王教育/181 四、贵戚教育/182 第四节 鸿都门学/183 一、鸿都门学的创建/183 二、教学内容/185 三、学生出路/185 四、影响/186 第五章 汉代的私学、家教及教育思想的变迁/188 第一节 私学/188 一、私学的恢复与发展/188 二、私学的类型/191 三、私学的教学/193 四、私学的特点及影响/196 第二节 家庭教育/199 一、家庭教育的类型/200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203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206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209 第三节 汉末教育思想的变迁/211 一、经学教育内部的统一与融合/211 二、儒家独尊的格局受到挑战/216 三、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218 四、学风士风的转变/222 下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29 概述/231 一、政治:社会与民族矛盾交叠/231 二、经济:人口变迁中的生产方式/232 三、学术文化:由独尊趋向多元/232 四、教育:思想与制度搏动中的新生/233 第六章 社会剧变与人才价值观转化/235 第一节 名实之辩的教育意义/235 一、历史肇端——名实之辩的由来/235 二、风云再起——名实之辩的发展/236 三、花开两朵——言意之辩的兴盛/240 第二节 才性之辩的教育意义/245 一、才性之辩的含义/245 二、才性之辩的发展/246 三、才性之辩的教育意蕴/252 第三节 九品中正制与人才选拔制度/253 一、“九品中正制”之名/253 二、“九品中正制”之实/254 三、“九品中正制”之思/264 第四节 人才理论的发展/265 一、刘劭的人才观/266 二、诸葛亮的人才观/267 三、傅玄的人才观/268 四、刘子的人才观/269 五、颜之推的人才观/270 第七章 儒学转型与教育思想的多元发展/272 第一节 儒学的转型/272 一、背景:时代动荡与社会纷争/272 二、理论:儒学缺憾与玄学补充/275 三、现实:儒学潜流与北朝汉化/276 第二节 家族的教化活动/282 一、家族与宗族/282 二、家族教育兴盛的表现/283 三、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290 四、家族教育中女子的力量/294 第三节 玄学教育思想/299 一、玄学的教育价值观/299 二、玄学的教育目标/300 三、玄学的教育内容/303 四、玄学的教学方式/309 第八章 宗教发展与社会多元教化/312 第一节 佛教与教化/312 一、佛教传人初期/312 二、佛教的世俗教化/314 三、佛教义理的渗透/320 第二节 道教与教化/324 一、道教的发展/325 二、道教的目标/328 三、道教的修炼方式/331 第三节 儒、道、佛的融合与多元教化/335 一、佛教与儒学的磨合/335 二、道教与佛教的融合/344 三、多元教化/347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官学/348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官学/349 一、荆州官学/349 二、魏国的官学/350 三、蜀、吴的官学/355 第二节 两晋的官学/357 一、西晋的官学/358 二、东晋的官学/362 第三节 南朝的官学/366 一、时兴时废的国子学/366 二、新兴的学馆/371 三、缓慢发展的地方官学/374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的官学/375 一、十六国时期的官学/375 二、北朝的官学/379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391 第一节 汉末三国的私学/392 一、汉末三国私学实况/392 二、汉末三国私学的特点和原因/396 第二节 两晋的私学/398 一、西晋的私学/398 二、东晋的私学/402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私学/406 一、十六国时期的私学/406 二、北朝的私学/412 第四节 南朝的私学/424 一、南朝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425 二、南朝私学实况/426 三、南朝私学特点/432 参考文献/4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忠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670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6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29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8 |
宽 | 16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