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山水画中,人物与山水组构像一个“套装”系列配置战若干似是而非的雅俗图景,画家将自我投射其中,一他们乐意把自己幻化为心仪的理想人物,像画中人一样纵情山水,进而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心理落差。
写真人物与虚拟背景的疏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晚明时期文人的虚无与玩世心态,却也暴露了他们现实处境的窘迫与尴尬。
图书 | 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明代山水画中,人物与山水组构像一个“套装”系列配置战若干似是而非的雅俗图景,画家将自我投射其中,一他们乐意把自己幻化为心仪的理想人物,像画中人一样纵情山水,进而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心理落差。 写真人物与虚拟背景的疏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晚明时期文人的虚无与玩世心态,却也暴露了他们现实处境的窘迫与尴尬。 内容推荐 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附件。 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 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 目录 第一章 山水,画家与画中人 明代以前的山水画 山水画和有人物的山水画 它山之见 人迹于山 第二章 明代山水画与明代文人 身形趋同与身份复制:明代山水画中的文人图志 明代初期 明“四家” 吴门后学 明代后期 因“人“而异的风景 纪游 送别 茶事 卜居 第三章 “雅集”与明代山水画 兰亭禊集与山水赏会 “雅集”与文人结社 “西园雅集图”的叙事结构 “雅集图”与明代文人 第四章 山水造境与身份书写 审美虚构与传神写照:山水画中的人物分类 仙踪道影 圣贤名流 平民赞词 借景与造境 倪瓒的空亭子 董其昌的无“人”之境 画家的写真、情趣与义务 第五章 人迹与画境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索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雷子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709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