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
三、抗戰前家居生活
四、抗戰期間
五、抗戰勝利後
六、母親
附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 俞大維
避寇拾零 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 唐簧
後 記
| 图书 |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精) |
| 内容 | 目录 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 三、抗戰前家居生活 四、抗戰期間 五、抗戰勝利後 六、母親 附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 俞大維 避寇拾零 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 唐簧 後 記 编辑推荐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在这本书里,她们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作者从亲眷的角度,忆述了大家族中的亲情相助,生死别离。也以晚辈的眼光描写了陈、唐夫妇与众多学者教授、授业弟子的交游往来。 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较以往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丰满,为研究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 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 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 父辈东洋西洋求学, 双亲相识的姻缘, 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 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 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 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 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3436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2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81 |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0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25.81=7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7 |
| 宽 | 150 |
| 高 | 2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