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田山歌/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男权统治,那是男人们狂野的时代,却是女人们最痛苦的记忆。由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致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非常低下,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是尽管如此,严酷的社会现实却并没能压制女性那种聪明、智慧的本性,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的那种勤劳能干、聪慧过人、孝顺善良美德,以及那种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等等的精神,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广为后人所赞美与敬仰。

上海本是一个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上海的一些农村中,广大妇女们不但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往往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这种经济地位,致使上海地区的许多女性具有了聪明灵巧、反应敏捷、见多识广、机智善辩的特点,这是其他许多地区的女性所不能相比的。上海女性的这样一些特点,在当地的一些传统民间故事传说中常常有着鲜明的反映。例如上海青浦的一则传统民间故事《寻个巧媳妇好当家》讲述:

以前在当地花园村有一家大户人家,当家人名叫谢炳和,可惜已早死,只留下四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已成家,可惜就是不懂持家,里里外外全靠谢老太一个人照应,所以谢老太一心想找一个聪明能干的媳妇支撑门庭。

俗话说:“插好黄秧,望望爹娘。”到了黄梅时节,三个媳妇要回娘家去。谢老太是个有心人,于是想趁机考考三个媳妇,就对大媳妇说:“侬带点糯米回去,赤胳膊去,穿衣回,回家住二八天。”对二媳妇说:“依拿点蚕豆回去,好豆去,出虫回,回家住个三七天。”对三媳妇说:“回家带三尺布去,住个四六天,回来带件小东西,早当衣衫夜当被,揩面手巾全是伊。三个同船去,合船回,回来开始好耘田。”说好,谢老太回房休息去了。

三个媳妇听了婆婆的话,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又不敢多问,于是只好摇着一只小船走了。途中遇大雨,三人就在一家船坊处避雨,然后议论起婆婆的问题来,一时也没有个结果,只是唉声叹气。正巧被船坊家的佣人听到,了解到情况后,说:“你们不用着急,我家桂花小姐聪明伶俐,我叫伊来帮你们想想办法。”桂花小姐来了一听说:“这有何难。带点糯米回去,赤胳膊去,穿衣回,就是讲裹点粽子回来;带好豆去,出虫回,就是讲拿点发芽豆回来;回家带三尺布,是要做个围身头,白天当衣裳,晚上当被头,打打湿,揩把面像手巾。二八、三七、四六加起来都是十,就是讲回家住十天,然后一起回来。”三人总算听明白了,于是便高蒿买兴回家去了。

十天过去后,三个媳妇都按谢老太的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谢老太一看,有些不相信,再三追问后,三人终于交代了实情,说是泖河边船坊老板的女儿桂花猜出来的。谢老太一听很是高兴,于是决心再试一下桂花的才情。第二天派人送来一张纸条,上写着:“后花园花落地,两个酒壶柄和在一起,”随后二话不说就走了。此时船坊老板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好女儿桂花回来看见爷眉头紧皱,便问有啥事情?船老板一五一十把事情经过讲给女儿听。桂花接过纸条看了看后,“咯咯”笑着说:“爹爹,这有啥难。百斗、千升、万合都是十石,加起来就是三十石,人家要侬造一艘装三十石重的船呀!条子上说主人名叫谢炳和,住在后花园。”第二天,船坊老板果然在后花园找到这户人家。谢老太一看老板上门了,趁机说出来真正用意,讨桂花做媳妇。船老板感觉两家还算门当户对,当即就答应了这门亲事。谢家的几房媳妇耳闻目睹了这些事情以后,对于小媳妇桂花都十分佩服,于是便一致同意让桂花来做当家人。

上海女性这种聪明灵巧、反应敏捷、见多识广、机智善辩的特点,在当地的田山歌内容中也有着大量的表现,在上海地区至今流传的许多田山歌,尤其是长篇叙事性的田山歌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她们有的勤劳能干、聪明伶俐,对内处理与婆婆、嫂子、小姑等的关系游刃有余;有的对外不畏权贵,据理力争;有的对待爱情坚贞不渝,坚如磐石……充分展现了上海传统女性那种智慧与灵巧的魅力。

P118-120

后记

在上海形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田山歌并非上海近现代崛起的城市文化的代表。相反,这种带有乡土味道的、稻花香的民间文学一直根植于上海农村,很少融入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但它却是古老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回忆,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聆听着田山歌嘹亮悠远的曲调,我们似乎看到了被六千年崧泽之火照耀的勤劳朴实的上海先民,在稻田、河岸边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同时代代相传、口口相承,以田歌手旺盛的创造力和表达力将一曲曲清新、柔美的歌谣传唱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

此书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呈现,也是对未来的献礼。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人们了解田山歌与上海文化传统的一路相伴,也是对阶段性非遗工作的整理和研究。希望在此基础上能给人们提示出其保护有待努力的方向。

本书的整个编写过程,我们不仅培育了一批对田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和研究的文化新人,也得到了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上海市社科院民俗专家蔡丰明教授的鼎力相助,练塘镇文体中心、赵巷镇文体中心和崧泽学校等单位的全力配合。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曹伟明

目录

总序

前言

田山歌溯源

“吴歌”——吴越地区的山歌总汇

田山歌起源及其在上海的传播

崧泽之光——田山歌产生的稻作

文化背景

上海田山歌中的内容表达及其情感世界

稻作山歌及其生产经验表达

长工苦歌与妇女苦歌

情歌叙唱与思慕情怀

风物山歌

上海田山歌的艺术形式

短小抒情小山歌——以青浦小山

歌为例

组合轮唱“大山歌”——以青浦“吆

卖山歌”为例

叙事话人长山歌——以《五姑娘》

与《白杨村山歌》为例

田山歌中的语言智慧

上海田山歌与地方民俗风情

水乡船运与隔岸对歌

换工制度与山歌班活动

私情风俗与私情山歌

女性智慧与巧女形象

歌手与传承

田歌手——当地民间的能人与表演家

歌手传承的途径及影响

上海著名田歌手简介及其生活故事

当代上海田山歌的命运与前景

濒危的境地

保护机遇与策略选择

从田野走向舞台

“水乡音花”——当代上海田山歌

展演的一个样本

后记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m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上海田山歌》,由曹伟明主编。《上海田山歌》的内容提要如下:

田山歌是一种产生于稻作水田劳动之中,主要表现稻作生产和水乡生活风情的民歌形式。早在七八千年前,上海地区已经产生了田山歌的原始形态,至明清时期达到大盛。

上海田山歌的形式,主要有小山歌、大由歌两种。前者结构简单,体制短小,主要以独唱为主;后者结梅复杂,有领有和,主要以集体组合演唱为主。

古老、淳朴的上海田山歌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已被列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并已深深地融化到当地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推荐

在上海形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田山歌并非上海近现代崛起的城市文化的代表。相反,这种带有乡土味道的、稻花香的民间文学一直根植于上海农村,很少融入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但它却是古老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回忆,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聆听着田山歌嘹亮悠远的曲调,我们似乎看到了被六千年崧泽之火照耀的勤劳朴实的上海先民,在稻田、河岸边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同时代代相传、口口相承,以田歌手旺盛的创造力和表达力将一曲曲清新、柔美的歌谣传唱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

曹伟明主编的《上海田山歌》一书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呈现,也是对未来的献礼。本书编写的目的不仅在于让人们了解田山歌与上海文化传统的一路相伴,也是对阶段性非遗工作的整理和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田山歌/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伟明//蔡丰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5344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7.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