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麦地里的飞檐(访问古典旅行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旅行也可以是一种收藏;捕捉飘荡的灵感,选择醉心的主题、做足案头的功课、设定心仪的目标,然后敞开胸怀、按图索骥,把大好河山和人文风物一一收入囊中。

这本书是几年来旅行笔记的总结,除了看到的古建筑,沿路的风土:人情我们也都零碎记了下来。作为纯粹的外行,水平当然非常有限,我们在每篇游记后面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以供查对每座建筑的年代依据。

内容推荐

跟随老木头的行踪,驱车遍访中国大地上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足迹走过了仅有的四座唐代建筑、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几十座宋金建筑以及现存的一百四十多座元代木构中约七十座有代表性的建筑。旅行者做了大量的案头资料阅读和实地考察考证,然后用玲珑剔透的文字和略显稚嫩的镜头,呈现出散落在中国乡间田野里的建筑瑰宝,发掘出古老建筑所蕴涵的坚韧而昂扬的生命力。

目录

前言 三个和尚

第一章 唐代建筑 合十顶礼四大名旦

 芮城广仁王庙 麦地里的飞檐

 五台佛光寺 唐朝+ 斗拱阵+ 梁思成

 五台南禅寺 屋顶上有神鱼

 平顺天台庵 今昔是何年

第二章 五代十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

 平遥镇国寺 三进古城

 平顺大云院 有靠山,蛮好的

 平顺龙门寺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三章 辽代巨构大言天下无敌手

 大同善化寺 冬天里的积雪

 大同华严寺 暗黄的,朱红的,黑色的

 蓟县独乐寺 渔阳肇鼓动地来

 义县奉国寺 佛像之美丽

 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辽塔群峰

 涞源阁院寺 沿着边界线

第四章 宋代诗篇 深殿古塔飞檐起

 正定隆兴寺 寺院的仪仗

 太原晋祠 三大国宝建筑

 高平开化寺 那座陌生的山上

 晋城青莲寺 古刹秘语

 长子法兴寺 玉石门框

 晋城玉皇庙 前因后果二十八宿

 平顺九天圣母庙 夕阳无限好

 高平游仙寺 太行山上的宋朝

 济源济渎庙 清者自清

 宁波保国寺 江南作派

 福州华林寺 三山二塔一条街

 泉州开元寺双塔 紫云飘绕处

 莆田元庙观 古建之华

第五章 金代精工 瞻前顾后的承启

 应县净土寺 藻井空中之花

 朔州崇福寺 金代五绝

 荆庄大云寺 时光的旅行

 西溪二仙庙 西溪春色

 高都东岳庙 建筑意的存在

第六章 元的杂曲 唱念做打都精彩

 北京妙应寺白塔 喇嘛塔初入中土

 霍州署大堂 粗枝大叶的个性

 芮城永乐宫 全真派的鼎盛

 洪洞广胜寺 琉璃的光芒瞬间

 洪洞水神庙 庙会之古往今来

 临汾牛王庙 话说戏台

 万荣飞云楼 秋风 黄河 远眺

第七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

 每个时代的面孔

 我们的行军作战路线

 五个版本的结束语

附录一 我们见到的古代佛塔

附录二 我们见到的古代雕塑

附录三 我们见到的古代壁画

附录四 中国历史上的旅行者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二○○二年五月×日,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在山西芮城县中龙泉村的村路上东张西望。四周都是麦田,看不到人,很安静。我们已经走错好几次路,还是没有找到广仁王庙,正在手足无措的时候,不知怎么就看到了庙的屋顶,大鸟翅膀一样,停落在麦田的中央。朱红色小庙搭配绿色麦田,措手不及的美丽。那座小庙仿佛是从天而降。

“麦地里的飞檐”——当时这个词就这样进入脑海,而且觉得它美好恰当,完全符合当时的风景与感想。“以后如果写点儿什么,就用这个突如其来的名字吧。”

五龙庙,学名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文宗太和五年(八三一年),在保留下来的四座唐代木建筑中,排行老二。

庙其实很小,山门,正殿,再加一小圈围墙。只有正殿是唐代遗构,单檐歇山顶,殿身五开间,进深四椽,平面长方形。

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干巴巴异常枯燥,却是讲每座古建筑都不可避免的基本数据,就像一个人填表格时不能省略性别和年龄一样。想象一下古人挥舞着大斧砍树盖房子,四根木柱围起来就是“一间”,柱子之间横向的距离是“开间”,纵向的距离是“进深”。

间数越多当然越宏大。故宫里面皇帝的金銮殿有十一开间,这座乡下的五龙庙只有五间,顶端两间又特别狭窄,可以想象出,整座建筑不是很大。

跨上一米多高的台基,我们拍打着严丝合缝的灰砖老墙,感觉有点儿沉闷。所有的柱子都砌在墙里看不见,只有中间的木板门与两旁的直棂窗,为这片严肃谨慎的老灰砖,点缀了几点暗淡的朱红色。

春天下午,阴郁,但比较温暖舒适。五龙庙的小院子里长着很多茅草,围墙处就是成片麦苗,碧绿茁壮,已经长到小腿的高度,空气里有一股农家稼禾的殷实味道。

我们的车停在远处。刚才在村口经一位大妈指路,老车颠簸进村,然后土路越来越窄,只好停下来,沿着麦田问的小路走进庙里。天气不错,心情也不错,能够如此这般躲进安静的村庄与麦田的角落,感觉有点儿如愿以偿似的幸福。

古诗中的田园意境,也许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活方式,却是极好的旅行目的。

像大多数城里人一样,我们一直习惯的是周末农家菜式的田园。天气好的时候拉家带口奔赴郊区,坐在小板凳上吃一条老乡的侉炖虹鳟鱼,回来时再捎上二斤板栗三斤葡萄,仅此而已。现在真的置身于遥远陌生的山西乡下,真的走进了货真价实追求产量的麦地,感觉竟然比较——异样。

诗中说“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我们环顾四周,麦地中这一座近乎潦倒的古庙,姿态不是跑,是蹲坐。

大殿的门锁着,找不到管理人员,无法进入。

从门缝向里张望,黑暗中见一个很小的簇新的小老头儿泥塑,穿闪亮黄缎袍,应该就是龙王老人家了。据墙上石碑记载,庙前曾是五龙泉水的源头,是当地的灌溉水源,很早就建了五龙庙祭拜。

龙王曾经被封为广仁王,所以这里的正式名称是“广仁王庙”。穿着新衣服的广仁王,表情非常有趣,好像拿捏不定应该威武些还是亲切些,于是在介乎两者之间犹豫。

快下午四点的时候,太阳短暂地从云中游荡出来,朱红色的门窗在阳光下面变得明亮,暗淡陈旧的古殿也有了一点儿柔和的亮度。我们围着古殿前后左右地乱看,努力要找出一点儿唐朝的证据。

这座殿真是唐代的么?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像我们一样充满怀疑。砖石砌得那么整齐,非但没有古老岁月的破旧感,那种垒砌的方式看着也非常近代,与想象中的唐朝相距十万八千里。

书上对唐朝建筑最通俗的形容,往往说它们“斗栱粗大稀疏,屋檐平缓深远”。我们于是绕到殿后,从围墙的一段缺口处特别打量屋檐的形状。果然,比常见的明清大殿平缓一些,向外伸张的幅度也要远,一些,四下里铺开的样子,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形容屋乏檐的侧面很像一只凤鸟。

立柱顶端和屋檐转角处共有十六组大斗栱,即使我们这样的外行也能感到它们的与众不同。就像一堆简单利索的大钉子,将屋顶和立柱“咔”地连在一起,干脆利落的手段,绝对担得起“疏朗”二字。

据记载,这座庙一九五八年曾经大修,当时打算恢复唐朝的原貌,但在修护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正脊的花纹无所依据,鸱尾的式样不太对头,台基和檐墙也采用了新式条砖。结果不但没有回到唐朝,也没有能够保留下大修之前的样子,成了一座经过改造的古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斗栱+新墙体。P10-13

序言

传说在古代大雪山的北方,有三个又笨又虔诚的和尚,他们觉得佛法实在高深莫测,怎么学都不太明白,于是就想:即使不明白佛法,但佛教的圣迹总是清清楚楚的,总可以看到吧。三人结伴出行,四处去寻访圣迹,希望在云游的过程中最终领会佛法的奥妙。

我们一直很喜欢中国的木构古建筑:可惜对书中的术语总不太明白,于是决定向和尚们学习,亲自去现场看看。一旦看了一座古建,知道它是“四座唐建之一”,很自然地就想知道“另外三座在哪里”。顺着这样的思路,渐渐地将保存下来的四座唐建,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全都看过一遍。在全国一百四十多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中,我们看到了七十多座。整个过程就像收集邮票,凑齐了一套才会心满意足,缺一两张就要念念不忘。

三年来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全民长假,我们按照书上的介绍寻找老建筑,’按图索骥,不亦乐乎。山西是古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我们一共去了七次山西,四次河北,二次河南,一次天津,一次辽宁,一次福建,一次浙江。共十七次旅行,凑成了从唐代到元代这三十八篇古建筑旅行游记。

每次在田野上看到古代的大屋顶,总会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错综情绪,可以说让人兴奋不已,也可以说让人心平气和。木材的温暖质感与几百年来风吹雨打的痕迹,让这些老建筑充满了深沉而沧桑的古典美感,正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所说:“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保留至今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寺院,大多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状态良莠不齐。有些是开发很好的旅游区,也有些躲在山中没人照管,已经有点儿奄奄一息。还有一类是村子里的老庙,改造成为当地的粮仓或学校,要找保管员开锁开门。在形形色色老建筑的指引下,我们去了一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地方。地图上那些陌生而不相干的村镇,因为这条共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使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地大物博”、“深藏不露”、“在民间”。

这本书是几年来旅行笔记的总结,除了看到的古建筑,沿路的风土:人情我们也都零碎记了下来。作为纯粹的外行,水平当然非常有限,我们在每篇游记后面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以供查对每座建筑的年代依据。书中如有不对不妥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多谢了。

再说那三个笨和尚到达印度,每天只能在街上流浪。国王问道:“你们干吗来了?耳朵没有穿刺,衣服又脏又破。”和尚们说:“我们远道来瞻仰圣迹,可惜印度的和尚不让我们留宿,只好这样到处流浪。我们想回国,却还没有寻访完毕,再苦再累也要实现心愿以后再回去。”

国王听后就在当地建了一座寺院,专门招待外地僧侣,称为“不穿耳寺”。这段故事记录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玄奘著,宋强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三年出版)中“战主国”一章。

二○○四年一月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麦地里的飞檐(访问古典旅行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1525
开本 32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