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本人如何看待自己早年的经历?如何讲述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的情况?他在主持华北局、华中局工作时如何灵活地执行毛泽东的路线?他在建国初期有哪些宝贵的经济思想?他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他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他与毛泽东分歧到底在哪里?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如何与命运抗争的?本书除收录了刘少奇同志在各个时期的自述以外,还收录了王光美、薄一波、黄铮同志对刘少奇的回忆:这些回忆讲述了刘少奇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后送往开封关押后被迫害致死的情况,以及“专案组”如何封闭消息把他以“刘卫黄”的化名秘密火葬并长期封锁消息、不让亲人知道等情况。
该书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刘少奇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凡而又伟大、曲折而又光辉的历史,歌颂了老一代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顾全大局讲究团结的高尚品德。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他曾连续两届担任共和国主席,直到逝世为止,为党和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本书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审定的关于刘少奇生平和思想历程的重要著作。从刘少奇文集及讲话、著作等相关历史文献中甄选其生平经历相关的文章集结成篇。书中所涉及的资料主要出自刘少奇的自述或笔录,完整再现了刘少奇平凡而伟大、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实践了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的崇高准则,展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鲜为人知的坚韧意志和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全书思想深刻,内容翔实,是一部难得的与领袖近距离接触,了解领袖心路历程的作品,对于当代读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开篇自述
附:刘少奇简要历史
第一章 怎样成为共产党人
我在年幼时是随着母亲求神拜佛的
附:人物简介
我青年时在保定上过一年半工半读
我在一九二0年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
第二章 从事工人运动
关于大革命中工人运动的历史教训
我曾在安源矿山工作三年
后来我到广洲、武汉
我要提出工人运动中的一个问题
安源俱乐部的大会场是我经手建的
附:人物简介
广洲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这栋房子
第三章 在北方局三年
一九三五年冬天中央决定我到华北工作
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
山西新派发展的具体经验
我们在华北灵活地执行了中央路线
附: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历史功绩
第四章 在中原局、华中局三年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派我到中原局
我们发展华中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华中工作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 天津讲话
最近我到天津,发现一些问题
附:回忆刘少奇同志建国前后的一些经济建设思想(薄一波)
第六章 家乡之行
我将近四十年没有回家乡了
这样的公共食堂要解散
我的旧局纪念馆不办了
要由社员当家作主
请你们给我一点通信自由好不好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中
我对于文化革命的材料看得很少
怎样进行“文化大革命”,我也晓不得
我死了以后骨灰撒在大海里
附:忆少奇在“文革”的日子里
附:刘少奇的最后岁月
第八章 几封家书
你们在乡下种田是我的光荣
不要辜负祖国和我们对你的期望
你要安下心来坚持学下去
附:刘少奇给刘英的信
我劝你学一门专业
附:刘少奇给刘英的信
学好专业就有可能成为专家
祝贺你就要满十四岁了
大事年表
我青年时在保定上过一年半工半读。
去年春季,我接触了一些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工人。在那些学生中有这么两个思想是特别突出的:一个是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那个问题,去年写了一篇文章把它批判了。那是要批判的。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学生中间、青年中间,强烈地要求升学,要求多读书。我看,这个要求是正当的,国家应该想法子,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升学要求。我们国家不怕知识分子多,不怕学校多,而怕学校太少了。当然,有个经费问题,办那么多学校,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此外,还有不少的家庭不能供给所有的子女都读完中学和大学。所以,去年还写了一篇关于勤工俭学的文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搞勤工俭学,就是说要学生和青年不依靠国家和家庭,而依靠自己,设法读书和升学。还有民办学校,即组织群众集体办学,也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不只是民办小学,而且民办中学。
这个问题,我最近又想了一下,又有所发展,就是搞半工半读。我想,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就是说,不论在学校中、工厂中、机关中、农村中,都比较广泛地 河北保定育德中学旧址采用半工半读的办法。我青年时在保定育德中学上过一年半工半读,有一个技师、两个技术工人教我们。作坊就是三个小房子,一个五马力的发动机,三部车床。我们一班六十个人,上午上四小时课,下午做四小时工,书也读了,身体也很好,还能赚钱。现在清华大学的刘仙洲副校长,那个时候教我们机械学。一年的半工半读,我们就学了打铁、翻砂、钳工、车床工、模样,五样都学了,还学了一门法文,准备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后来我没去。现在是不是可以办这样的学校呢?比如新设的中学,可以盖几个作坊,配几件机器和一些工具,使那些家庭无法供给上学的青年搞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更可以半工半读,某些大学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有全部半工半读的大学,也可以在现有的大学里面办几个半工半读的班。要把这也当成一种正规的学校制度。当然,学习的年限以及课程、待遇等等,需要加以相应的调整。这样,就可以多办学校,国家经费不至于增加很多,但要盖些房子,并且提供教员。
学校可以这样办,工厂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办呢?我参观过一些工厂,青年工人很多,都是高小和初中毕业的,但是他们的劳动操作大都很简单,就只会那一门。他们现在情绪很高,但是工作七八年上十年以后,还是做那一门,我看会要闹情绪的。既然有这么多青年工人,他们的家庭负担又没有或者很少,他们强烈要求学习,有些工厂人又多,社会上还有些青年需要就业,因此,是不是可以在这些青年工人中间搞半工半读,四小时工作,四小时上学,给一半工资。愿意干的就干,不愿意干的还是八小时工作制。在这些工厂附近设一些教室,教员也在工厂中请,另外再请一些专职教师。可以办中学,也可以办中等技术学校,一直到办大学。这样工作七八年,上十年,他们就大学毕业了,那个时候他们就有条件转业了,不会闹情绪了。训练这么一些技术工人、技师、工程师,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各个地方都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办学校,比较充分地满足青年人的升学要求。
现在农村已经大搞半工半读,农业中学就是半工半读学校。农业中学可以半日读书,半日种地;也可以一日读书,一日种地;还可以考虑半年种地,半年读书。现在是办农业初中,那么初中毕业之后势必要办农业高中,高中毕业之后势必办半工半读的农业大学。
如此看来,乡村里面,城市里面,都可以搞半工半读。就是说,势必会有这么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现在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在工厂中,也是两种主要的劳动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一种是四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其他还有夜校、业余学校、函授学校等等,那些也是需要的。几年的经验证明,业余教育有成绩,但有相当多的困难。此外,国家为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还把优秀的工人、干部调到工农中学或者大学学习,发给百分之七十五的工资。这只适用于特别优秀的少数工人或老干部,不能有很多。如果半工半读的制度能够普遍实行起来,那就可能解决很多问题,可以比较充分地满足许多人的升学要求,工厂里人多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劳动就业的人可以多些。这是采用群众路线,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这样两种主要的学校制度和劳动制度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单位中试办,请各位同志考虑。当然,办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要解决,我在这里不讲了。
……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