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季老劝诫我们,要适时糊涂一点,哪怕是假糊涂,也可获得一时的清净,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活得太累。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做到这一点,或许就会活得潇洒自在些。当然,做人也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所谓“不能太较真”就是不要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一个朋友都容不下,从而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倘若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别人就罪不容赦、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才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就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对你避而远之。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差错,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令下属畏之如虎,时间长了,必积怨成仇。
做人难得糊涂,得饶人处且饶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怨,广交友。否则,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子。事事争先,每次都要在别人的前头,这样的人,除非他具备明哲保身的智慧,否则随时都有危险。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将士们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首先进行的是剑术格斗,将士们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在射箭项目上,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最后颍考叔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可先行官只有一位,所以,他们俩还得进行一次比赛。后来,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颍考叔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当然不服气,于是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车就飞跑出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对颍考叔怀恨在心。
战争开始了,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所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看颍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孙子都记起前事,竟抽出箭来,搭弓向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没有防备的颍考叔射死了。P063-064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北大教授谢冕
除了学问,和季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平和”。
——季老“关门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第一次到他家,他坐在重叠如千山万壑的书堆中用功。堆在桌上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还高,书中夹着纸条、卡片,令我肃然起敬。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
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
季羡林先生对于不同的观念总是奉行北大的传统“兼容并包”,绝不会固执已见。
——作家陈建功
医院都说他是最好伺候的、配合最好的模范病人。他很坦然地对我说,自己已老朽,对他用药已无价值。他郑重建议医院千万不要用贵药,实在是浪费。
——人民网记者梁衡
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央视主持人张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几经坎坷、命途多舛的学者,也是著作等身、誉满乾坤的大师。他用一个世纪的冥想来感悟现实,用一生的勤奋来实践理想。他一生都在推辞尘世给他的“美誉”,一切的名利在他看来都如“浮云过眼”。
而今,先生带着他山高水长的学者之风仙逝,但他的智慧却如岁月中沉淀的琥珀,晶莹地留在了晚辈学子的心中。作为大师的崇拜者,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甚至追赶大师的绝学,但却始终满怀仰慕,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大师的人生智慧,以博学、本真而又充满睿智的先师为范本,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收获更为丰厚的精神财富。
一本书的成功面世,必然凝结着各方面的汗水和努力。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华夏书网全体同仁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许长荣、上官紫微、李倩、齐艳杰等同志的大力配合,对此书的面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一并感谢。
最真诚的学习是最真挚的怀念
与季羡林先生并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张中行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季羡林)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看似平常,却是对一代大师的最高赞誉。
作为学者,季羡林先生诚恳严谨、勤奋求实;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仔细打磨着“学者”的丰碑。在东方学、佛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后世所仰慕的成就。
作为长者,季羡林先生平实质朴、朴素自然,以水入江河、土化大地的智慧,行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以谦谦君子的宽容平和之风,把自己的人格打磨成了一块温润的美玉。
作为智者,季羡林先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将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人生无常的悲欢离合,都看破、忍过、放下。以恬淡闲适的情怀,实现着生命与智慧的精进。
因为理解,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他看得透朝闻夕死的悲哀,却从不放弃求学为学、薪火传承的执著;他辨得清成败是非、功过对错,却并不影响他真诚、善良地面对世界与他人。季羡林先生以自己学者的敏锐、长者的宽容、智者的德慧,实践着为学与为人的质朴,终生用这份本真的底色保持着自己的肝胆与从容。所以,他悟透人生如镜花水月,却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人的宽容。就像张中行先生的评价一样,这是一个有深情的人。
季羡林先生有一本叫《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的著作。他将历史风云的变幻莫测、个人经历的坎坷顺畅与挫折都写在这本集子里。每一个时段,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心镜”,也可以透过这面镜子看到时代的缩影,人格的完善与成长。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面镜子,通过镜子看到昨天的缺点,以史为鉴,改过自新;通过镜子,也照见今天的不足,以此为戒,修正品行的缺失与懒散;通过镜子,更可以满怀希望地憧憬未来,并透过对明天无穷的渴望,让脚下的步伐走得更加坚韧。就是这样一面心镜,指引着人们一心向前。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镜子:才学、品德、智慧,都一览无遗地出现在镜子里。而由于尘世灰尘的侵染与摔打,镜子上的污点、水渍、裂纹也同样清晰可见。所以,千人千面,也便有了不一样的内心,不一样的镜面。如果可以,谁都希望自己的镜子光滑、洁净、通透,带着对生命的热爱与达观。人们希望以此明镜来照亮自己的人生。而这份仰慕,正是季羡林先生留给后世的关于人生的美好期待。
贫而不改其志,学而不求其利,名而不萦于怀。一切都融化在季老晚年最喜欢的那句诗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正如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如通明的宝镜,哪里还怕什么尘世的污染。
如今,季羡林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处世品德的人格魅力、乐天知命的从容潇洒,都如一面明澈的镜子照耀着所有的后生晚辈。老年人在这里可以找到铅华洗尽的素朴,中年人可以寻到放怀人生的真谛,年轻人可以学习锐意进取的执著……在季老的人生哲学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智慧,应对生活困惑与焦虑的“思想武器”。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先生虽逝,但先生之风与世长存,犹如一面通明的镜子照耀着未来学子的前程。没有入能够留得住大师的脚步,但我们却可以珍藏起大师的这份智慧。谨以此书祭奠已经仙逝的大师,望以大师的明德醒世共勉。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几经坎坷、命途多舛的学者,也是著作等身、誉满乾坤的大师。他用一个世纪的冥想来感悟现实,用一生的勤奋来实践理想。他一生都在推辞尘世给他的“美誉”,一切的名利在他看来都如“浮云过眼”。作为大师的崇拜者,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甚至追赶大师的绝学,但却始终满怀仰慕,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大师的人生智慧,以博学、本真而又充满睿智的先师为范本,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收获更为丰厚的精神财富。
本书为您呈现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珍藏一位智者的毕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