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亚是浙江宁波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任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兼出版局局长,1932年年底去世。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编写的《张人亚传》是第一本关于张人亚的传记,记录了张人亚短暂而光辉的革命人生。
图书 | 张人亚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人亚是浙江宁波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任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兼出版局局长,1932年年底去世。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编写的《张人亚传》是第一本关于张人亚的传记,记录了张人亚短暂而光辉的革命人生。 内容推荐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编写了这本《张人亚传》。 张人亚是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出版局长等职,《张人亚传》对张人亚的革命生涯作了全面的介绍。 目录 一、宁波老家的启蒙教育 二、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 三、成为职业革命家 四、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战斗 五、为苏维埃在全国胜利而鞠躬尽瘁 六、为党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 附录 一、吹尽黄沙始见金 二、家祭毋忘告乃翁 三、宁波人民永远怀念他 四、魂系中央苏区 试读章节 当时上海的金银业工人中,具有像张人亚那样文化水平和接受过进步思想教育的人是很少的。到了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张人亚亲眼目睹了中外反动势力怎样欺压中国人民,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并且从进步书刊和身边的革命志士的言行中,接触到一些先进的革命思想,萌生了一些革命要求。所以还曾自发地组织了附近同行业工友与资本家进行过一些谈判、交涉等行动。与此同时,他超出一般工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以及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引起了革命组织的关注。 张人亚“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青年团,随后即加入共产党”,这是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报刊登的悼文《追悼张人亚同志》中披露的,可是悼文没有写清楚他究竟是几月份入的党。不过,从下面两个人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范围:1.徐梅坤在他的《九旬忆旧》一书中说“……我就由陈独秀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地区第一个工人党员。时间约一九二二年一月。叫2.绍兴市档案局的《中共绍兴党史人物一梁茂康》中称:“1922年春,梁茂康在上海结识早期共产党员邵力子、张太雷、蔡和森、张人亚等人,并由张人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我们认为张人亚入党日期应该是1922年1、2月份。最迟不会超过3月份,否则与悼文所说的“随后即”三个字有矛盾,与《中共绍兴党史人物——梁茂康》中介绍的情况也会不一致。至于他会不会在1921就入党了呢?也不会。因为徐梅坤在1922年担任过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负责人,张人亚就是他领导的二十几个党员之一;1923年他与张人亚在同一个党小组;1924年又一起搞浙江旅沪工会,他是会长,张人亚是交际部长。所以他与张人亚是非常熟悉,如果张人亚是在他之前入党,他就不会说自己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工人党员了。 综上所述,说明张人亚是继徐梅坤之后,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比较注重在知识份子中发展党员,所以工人党员是很少的。陈独秀在1922年6月30日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称,当时全国的工人党员是21个,仅占党员总数195人的十分之一。上海的情况也差不多,1982年当时上海党龄最长的许德良发表在《上海党史资料通讯》上的文章《关于早期上海地方党内部的一些情况》2中介绍当时在沪的共产党员每星期都到平民女校去开会或交谈时称: 李达同志和他的爱人王会晤住在学校斜对面。……客堂楼是教室,党和团开会都用这只教室(开会时间一般都在星期天下午)。当时党、团员人数不多,全体到会还不满这一教室……后厢房住着沈泽民、俞秀松……辅德里的这幢房子,可以说既是学校,又是党设立的机关,几乎所有在上海的同志,每星期都到那里去开会或者交谈……在平民女校经常遇见的有施存统(即施复亮)、王一知、沈雁冰和他的爱人(孔德沚)、杨贤江、徐梅坤、张春木、刘清扬、阮大时、徐白民、张秋人、张涤中、郭景仁和他的爱人(她的名字忘记了)、欧阳笛渔和他的同学(名字巳忘记,两人都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张廷灏(复旦大学学生)、雷晋生(震旦大学学生)、彭习梅、张人亚等人。邵力子和陈望道是平民女校教员,也常遇见。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人之外,当时在上海党员,遗漏的大概不会太多了。 他上面提供的当时(1922年下半年)上海二十几个党员名单里,只有徐梅坤(印刷工人)、张人亚(金银业工人)和黄玉衡(即上面他提到的郭景仁的爱人,是商务印书馆排字工人,1922年7月由董亦湘介绍入党)三个是工人党员。 而且张人亚还是最早的宁波籍中共党员,他比宁波籍的中共早期党员杨贤江的入党日期还要早。 张人亚参加党团组织以后,就开始了以社会职业掩护的革命生涯。他最初主要的革命活动,是利用他在金银业的工作经验和群众关系,主持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领导上海金银业的工人运动。 上海的银楼始于清朝乾隆中叶。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已经有凤祥、杨庆和、裘天宝、方九霞、宝成、庆云、景福、费文元、庆福星等著名的所谓“九大银楼”。那一年他们还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建造了银楼公所,成为上海最早的银楼同业公会,可见已有相当实力。当初这些银楼多开设在南市大东门方浜路一带,所以那里人称“银楼街”。后来随着租界建立,商业中心北移,银楼业的重心也逐步北移,著名的多迁址到英租界的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和法租界的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这一块地方。不过尤以南京路最多,老凤祥、新凤祥、裘天宝、方九霞、杨庆和等都在那里。P9-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张人亚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60172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263 |
丛书名 | |
印张 | 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1 |
宽 | 142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