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禁忌的作用--霭理士随笔/他山人文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哈夫洛克·霭理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终身从事人类性科学和性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性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性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贡献有目共睹。

纵观霭理士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著述生涯,其散文随笔创作的主体是人物传记,人物特写与述评,对社会和人生、艺术和美学的思考,以及读书记游随想。为它们灌注生气的核心理念是他破除陈规旧俗、割除时弊,倡导自然人性要求的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英国权威性心理学家、思想家霭理士的散文集作数篇。

《尼采》一文中,霭理士仔细描绘尼采的家人与他的童年经历,少年时期的生活细节,有深远影响的生命经历等,将一个思想家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卡萨诺瓦》描绘的是一个很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一生。人物特写《路德》、《人间的波德莱尔》和《康拉德先生的世界》相比之下规模要小很多,但却活力十足,都能抓住各自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特征。

《舞蹈的艺术》选自《生命的舞蹈》。在文中,他指出,舞蹈是“宇宙的标识”,是宗教和爱情的原始表现方式,是和人类传统中的战争、劳动、娱乐、教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人类须依照它构筑自己道德生活的模式。在《宗教的艺术》中,霭理士指出,宗教和科学原本是合而为一的。

从《随想录》中精选出来的札记散文,令我们体悟其深邃思想的同时,感怀作家的高远人格。在这些读书记游随想中,他向权威、向传统、向习俗发起攻击,揭穿各种假道学的面孔,试图冲破各种禁忌,打破庸俗、偏见、陈旧礼俗对人的束缚。

目录

译者序

尼采

卡萨诺瓦

给传记家们的公开信

舞蹈的艺术

宗教的艺术

战争起源论

欧洲

东方之星

冲突的哲学

路德

人间的波德莱尔

康拉德先生的世界

禁忌的作用

随想录

试读章节

尼采

许多年来,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个名字在德国一直会激起对立各方的激烈争论。很难找到一本德国杂志上面没有要么热情赞扬、要么竭力贬抑这个人的痕迹。如果把视线转向斯堪的纳维亚或法国,我们会发现他的名声和著作在这些地方同样具有感召力,引发了同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既然英国也终于开始翻译出版他的著作,想必其情形不会有大的差别。然而,迄今我还未曾见过有从英国人的视角来评述尼采的尝试,正是这一点才促使我试图要对他这个人的个性和影响作番评判。我既不想以尼采思想的支持者,也不想以尼采思想的反对者身份出现。在我看来,任何能够激起人类强烈的爱憎情感的人一定是极其复杂的,既不应绝对地谴责,也不能绝对地赞同。如果不考虑和此处论题不很相关的褒贬,尼采毫无疑问是个格外有趣的人物。他是马洛创造的浮土德式傲慢知识分子形象的现代典型。他是一个站上了现代文化发展最高峰的人,一个迄今给现代道德以最致命打击的人,一个如今过着和任何尘世间生命一样迹近死亡的生活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悲剧性的人。这是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人物,因为他是自歌德以降最伟大的精神力量之一,他的浑身魅力也令心理学家极感兴趣,而且即便是对大街上随便什么人来讲,他身上都不免有种哀婉之情,甚或恐惧之情。

直到最近才有可能研究尼采的生命史。相当长一段时间,位于瑙姆堡和魏玛的尼采档案馆一直在收集关于尼采的大量资料,如今它们都被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用来撰写一本权威性的尼采传记。这个妹妹本人也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她多年来和哥哥关系密切,因此尽管没有理由,但是都认为她影响了哥哥的思想。她嫁给了巴拉圭“新德意志”殖民地的创立者福尔斯特博士。丈夫死后,她返回德国,写作殖民地的历史,并专注于照料哥哥的生活起居。到目前这部《尼采传》才出版了前两卷,但是已经讲述到尼采离开巴塞尔的阶段,可以为我们理解他的全部生涯提供一定的帮助。

依据其祖上的传说,尼采属于一个名叫尼茨基的波兰贵族血统(尽管据说在温德族西里西亚地区,这个名字很普通)。由于其强烈的新教信念,他们在18世纪抛弃了祖国和贵族头衔,定居于德国。尽管他身上流着大量的德国血液,但尼采总把自己当作一个正宗的波兰人。波兰人对于他来说是斯拉夫民族中最富智慧和最具骑士精神的人。他曾说过,正是因为吸纳了斯拉夫人的血液,德国人才进入到最具天赋的民族之列。他称波兰人肖邦是把音乐从德国的笨重和愚蠢中解救出来的救星;当他谈到另外一个波兰人,颠覆了对罄个世界看法的哥白尼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后来的尼采正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长大以后,尼采的锐敏和强烈的个性表现出鲜明的波兰人特征,而在国外,波兰人经常将他当作同胞一样接待;在他曾经逗留过一个冬天的苏莲托,当地人称他“波兰人”。

像爱默生(尼采毕生迷恋于他的著作)和许多其他勤奋的哲学斗士一样,尼采出身于牧师世家。父母双亲的祖上一直都是牧师,而这种布道者的热忱从头至尾都在他的血液中流淌。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长子(其中有一个天折了),1844年出生于萨克森州吕琛附近的洛肯镇。据说,他父亲是个尊贵的、具有诗人气质的人,有特别的音乐天赋(他的儿子遗传了这种天赋)。父亲在最小的儿子出生后不久从住所的楼梯上摔下来,脑部严重受伤,不到12个月就去世了。尽管他儿子曾经说他是个“温和、可爱、稍带病态的人”,但是他的家族一贯体格高大、强健,多数都很长寿,并且直至终了都身心俱健。尼采家族一贯自尊、诚实,非常讲究家族团结,对非尼采家族的人都满腹狐疑。据称尼采的母亲很有魅力,浑身充满活力,是一位乡村牧师的女儿。她所在的奥勒尔家族成员同样体格高大、强健,非常长寿。她生尼采时才18岁,而等到他完全精神失常时,她依然健在并照料他。我记下这些在传记中详细而准确地列出的事实是因为,它们能真正有助于我们了解尼采。显然,他根本不是日趋退化的家族中那朵患有痨病的虚弱火苗。就其家族可以追溯的历史来看,似乎也没有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的痕迹。相反,他的家族血统极其富有活力,拥有非同寻常的道德和身体的力量,属于富有“特征”的人。类似的情形在天才的历史上并不难发现。这就好比是一台机器被过多赋予了天生的能量,而高强度高压力下的工作最终导致它彻底毁灭。所有的天才都必须不停顿地工作,别无其他选择;只有最幸福的天才选民才能够工作得不慌不忙。

尼采妹妹对兄妹们幼年生活的描述是这段记载中非常具有魅力的部分,就其性质看在传记作品中很少有过。她描述了自己对哥哥秀气脸蛋的最初记忆,他的金色长发,以及一本正经的、大大的黑眼睛。他快三岁时才会说话,但是四岁时他就开始读书写字了。他是一个安静的、相当倔强的孩子,时常会有激情爆发,当然对此他很早就学会了加以控制;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自控能力非常强;他不止一次故意把手放到火上去烧,以显示穆西乌斯·斯凯乌拉的举动不过是小事一桩。

P1-4

序言

哈夫洛克·霭理士(一译埃利斯,又译霭理斯,1859~1939)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他终身从事人类性科学和性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性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性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贡献有目共睹。而作为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家,他在哲学、宗教、社会学、美学和文学批评上的著述同样令世人刮目相看,为冲破和摆脱宗教、道德和习俗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霭理士出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克罗伊登市。他6岁时就曾随父亲漂洋过海,16岁时(1875年)曾跟随父亲到了澳大利亚,后来因身体健康原因没有继续去印度,被一个人留下来,直到1879年才回到英国。在澳大利亚的四年问,他当过教师,经历了身心发育成长的季节,并立志为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成长而学医。1880年至1889年,他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霭理士从来没有将医生当作未来的职业。学习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活动方面,毕业后没有去当医生,而是积极追寻自己的人生志向,从事性科学研究和文艺、社会思想评论。

霭理士最初引起世人关注是发表于1883年的文学批评论文《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论文发表后得到作家本人的褒奖和鼓励,极大鼓舞了这位年轻的医学院学生。自那以后,他不断撰写文学、哲学、宗教、心理学方面的评论文章,发表于英美多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1886年,他因为倡议并主编英国古典戏剧集《美人鱼戏剧丛书》而闻名遐迩。他在亲自编定的克里斯托弗·马洛戏剧集的附录里收有一份极具争议的文献,即一封告发马洛亵渎上帝和道德败坏的匿名信。霭理士的大胆令诗人斯温伯恩等十分震惊,但这件事也昭示出他学术生涯的风格和特征。后来,他被迫放弃了《戏剧丛书》编辑工作,而那套丛书也渐渐失去了活力。

自那以后,文学写作在他的生活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甚至他的性心理研究巨著、7卷本的《性心理研究录》也都明显带有文艺笔法,被当时学术界公认为“既有科学意义又有文学价值的杰作”。

1890年,霭理土出版了第一部散文作品《新精神》。书中主要介绍和评论狄德罗、海涅、惠特曼、易卜生、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1898年,他出版了人物传记集《断言》,论述了尼采、卡萨诺瓦、左拉、于斯曼、圣弗朗西斯等欧洲著名的思想家、冒险家、作家和宗教领袖。

进入20世纪后,他的文艺评论更加老练、刚健。1908年的《西班牙的灵魂》品评西班牙的自然、历史、艺术和人文景观,虽然类似于游记,但是观察非常细致准确。1919年的《冲突的哲学及其他》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散文集,它是对作家1916年的《战时散文集》的补充和扩展。两书共四十多篇文章是对人类历史上战争浩劫的观察与反思,探寻人类冲突与战争的本质,它们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角色,战争的未来命运,战争与民族特性、人口出生、优生学的关系,等等。

1923年的《生命的舞蹈》是作家多年学术研究与对生活沉思所结出的奇妙果实。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件艺术品,生命是一种艺术,人类生命就是一种舞蹈。在书中,他从舞蹈、思维、写作、宗教和道德五个方面周详地阐释生命的艺术,涵括的人类知识之宏阔、论述之流畅、视野之高远令人叹服。

霭理士的《随想录》三卷本,分别出版于1914年、1921年和1924.年。它们是札记形式的散文集。虽然按照作家的说法,这些短论是随手写下的,没有系统周密的安排,结构零散,但是这些文字里蕴含着原生态思考的新鲜自然和创造性的力量。1932年的《观与评》二卷是他自1884年以来约50年间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各类评述文章的汇集,点评哲学家、作家、诗人、心理学家的作品,纵论社会思潮,落笔细腻,思考深刻,颇具风格与价值。

霭理士晚年的《从卢梭到普鲁斯特》(1936)是一部法国文化和思想评论。在有些怀旧色彩的第一章中,他回忆了自己当年会见巴黎思想界各路英豪的场景,其中有马拉美、罗丹、魏尔伦、于斯曼、埃德蒙、龚古尔、左拉、法朗士、普鲁斯特等。在余下的文章中,作者的目的是要追寻法国思想中的卢梭传统,撰写了多篇人物传记,包括卢梭、雷斯蒂夫.布雷东、亚历山大·梯利、雨果、魏尔伦和普鲁斯特。纵观十多篇文章,对卢梭、魏尔伦的描绘最具有魅力,而对普鲁斯特的分析则因为他无法理解那部现代主义巨著而显得偏离了靶心。

他的文学成果中还有一部田园小说《康加溪》(1922)。它是作者以青年时期澳大利亚生活为背景的小说,至今依然深受澳大利亚批评界的重视。霭理士翻译的左拉的小说《萌芽》也属于文学中的精品,至今依然不断再版。

霭理士文学活动的成就令他名噪一时。据称,在1935年前后,他和高尔基、德莱塞、尤金·奥尼尔、安德烈·纪德、薇拉·凯瑟等人一起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虽然没有了下文,但是和上述文坛巨人并称是对他文学成就和影响力的重要证明。

纵观霭理士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著述生涯,其散文随笔创作的主体是人物传记,人物特写与述评,对社会和人生、艺术和美学的思考,以及读书记游随想。为它们灌注生气的核心理念是他破除陈规旧俗、割除时弊,倡导自然人性要求的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就人物传记看,他要求传记家是揭示天才人物神奇力量来源的“生物学家”,从生物学角度“找到这种神奇力量的源泉,亦即刺激它成长并驱使它各从其类、各取所需的动力”。他还坚持传记家要正确认识并合理描绘天才人物的“弱点”,因为“英雄的力量常常正是他‘弱点’之所在。那个弱点正是自然界原始动能传递到人类身上时最少受到抵抗的通道”。(《给传记家们的公开信》)霭理士的人物传记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

在写于1895年的《尼采》一文中,他仔细描绘尼采的家人与他的童年经历,少年时期的生活细节,有深远影响的生命经历等,将一个思想家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卡萨诺瓦》描绘的是一个很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一生。卡萨诺瓦是欧洲众人皆知的“不道德之人”,但是霭理士开宗明义地说,如果有人读完他的《回忆录》之后还惊恐不已,那他就“太缺少判断力了”。正是这反叛性的、富有人本精神的思考令这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充满了魅力。霭理士称赞卡萨诺瓦身上的道德感。面对卡萨诺瓦行为不道德的指责,霭理士申诉说:“一个道德感更加精细之人不可能爱上如此多的女人;一个道德感更加粗糙之人又不可能给如此多的女人带来欢乐。”

人物特写《路德》、《人间的波德莱尔》和《康拉德先生的世界》相比之下规模要小很多,但却活力十足,都能抓住各自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特征。马丁·路德的特写展现了一个宗教改革家个性与思想的能量所在,感受他的粗俗与勇敢,他的莽撞和细腻精辟,以及它们有机地融合于一个人身上,成为和谐整体的景象。透过波德莱尔的书信,我们不会为这个世界诗歌史上里程碑式的诗人身上的“悲剧”和“孩子气”感到惋惜,因为那正是这位天才的力量的表现。康拉德一文则是对这位英语世界的“海洋小说”大师的顶礼膜拜。在霭理士看来,正是因为相对陌生的水手生活培育了康拉德鲜明独特的视觉意象和帆船式前进的小说叙述手法,正是因为他对水手生活的特殊原则“忠实”的忠实造就了他的成功。

《舞蹈的艺术》选自《生命的舞蹈》。在文中,他指出,舞蹈是“宇宙的标识”,是宗教和爱情的原始表现方式,是和人类传统中的战争、劳动、娱乐、教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人类须依照它构筑自己道德生活的模式。在《宗教的艺术》中,霭理士指出,宗教和科学原本是合而为一的。“与宇宙本原的和谐,这种通过与自然合为一体获取的对自然的控制力,不仅是宗教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核心。”他的观点似乎是神秘的,但又是非常鲜活的,因为他不仅引述了很多的证据,而且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这个道理。

从《随想录》中精选出来的札记散文,令我们体悟其深邃思想的同时,感怀作家的高远人格。在这些读书记游随想中,他向权威、向传统、向习俗发起攻击,揭穿各种假道学的面孔,试图冲破各种禁忌,打破庸俗、偏见、陈旧礼俗对人的束缚。他嘲讽英国上流社会的伪善,驳斥国人对于文学艺术中所谓“淫秽”的批评,他说,“对于不纯洁之人,一切都是不纯洁的。”(1916年3月30日)“只有伟大的人才能真正地淫秽。”(1922年11月27日)他分析人性中的恶,认为“世事总爱阴差阳错,人们所获得的很少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所以,人为什么还要互相敌视呢?(1913年4月10日)他还剖析美的本质,为战争中体现的人性之美而欢呼,为战争喧嚣中失落的人性而悲痛;他为生命的伟大而感慨,也为死亡之永恒而从容;他为自然之美而流连,也为偶然遇见的女孩的眼睛之魅力而动情;他从灯塔的光芒中领悟出人间“萤火虫”的伟大,用陋室里的光照亮他人前进的路;他崇尚自由,但是也能够辩证地认识到,“除非拥有约束,否则我们不可能成功地拥有自己”。这些关于生活、人生、哲学、道德、自然、艺术的思考,篇幅虽然不大,但是范围非常广,是丰富的思想宝藏。

霭理士说过,“一切艺术家书写的都是自己的自传。”这句话是他对众多艺术家生命观照的体会,也是走进他生命世界的钥匙。他的文章就是他生命的舞蹈。霭理士在性科学等领域的创见直接遮蔽了他作为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家的形象。其实,他的所有工作和著作中都闪烁着诗性的光芒,包括其科学研究;甚至可以说,他在科学领域中跋涉前行的身影在这诗性中得到了升华。他的思想熔铸了各种相互冲突的知识和观念,但它们又都现实、生动、鲜明地结合在他这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冲突和相互制约本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也是他《冲突的哲学》和《禁忌的作用》等文章的主旨。

读霭理士的书,感受到的是全人类的文化,是上下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和当下,所以,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感谢多位先辈的指点和朋友的襄助,帮助解决了很多疑难。当然,译文中挂一漏万的地方肯定难以避免,敬请前辈学者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禁忌的作用--霭理士随笔/他山人文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哈夫洛克·霭理士
译者 王青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0411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