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使望故乡--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托马斯·沃尔夫小说全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能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小说家,是由于他二十九岁时出版的长篇小说《天使,望家乡》(1929)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沃尔夫从1925年开始创作小说,经过四年的努力,写成了这部风格清新、笔调细腻、形象感人、富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在美国小说界崭露头角。作品含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主人公的经历和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以及其他人物的原型,几乎都取材于沃尔夫自己的生活、他的家乡阿什维尔和他的父母亲友。

内容推荐

  托马斯·沃尔夫的这部长篇小说《天使,望家乡》一开始描写石匠奥立弗·甘特与北卡罗莱山区伊莉莎白的婚姻。奥立弗对人热情,谈话风趣,手艺又好。伊丽莎白热衷于攒钱,不顾家庭。他们的矛盾造成孩子们童年的不幸。主人公尤金·甘特是奥立弗的幼子,对父亲十分崇拜,但对母亲却没有好感。尤金的五个兄姐个性各异,他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里,却还是感到孤单,特别是母亲离家出走以后,情况更为严重。他被迫从父亲处跑到母亲这里。母亲开了个供膳食的寄宿舍,尤金在那里见到的尽是些杂乱不堪,人情淡薄的事。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送报;在私立中学读书时,教师伦纳德的妻子玛格丽特·伦纳德成了尤金知识上的导师,鼓励他从事文学创作。

中学毕业后,尤金考上了州立大学,然而他内向、孤独的性格仍没有完全纠正过来,在大学里受同学们的凌辱,他厌恶周围的一切。后来,家里唯一真正的亲人哥哥患肺炎身亡,尤金悲痛万分。他专心于学业,以优异成绩毕业。最后,尤金说服了母亲,答应供给他一年的学费,他离开家乡去哈佛大学。

《天使,望家乡》以一种松散的编年史方式,通过主人公二十年的生活经历,向人们展现卡罗菜纳州乡村小镇的社会风貌,反映出主人公的思想与他的家庭以及小镇上人们的冲突。作品中的一群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主人公尤金那种执着的叛逆精神,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本世纪最初三十年生活在美国乡村社会中的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

试读章节

毁灭我们的种子将在沙漠中开花,救治我们的灵草正在山岩间生长,一个佐治亚的荡妇在我们的生活里纠缠不休,却是因为一个伦敦的窃贼当年没有被绞死。每一个时刻都是四万年的结晶。所有的日子你追我赶,像蝇群一样,嗡嗡叫着奔向死亡的归宿,而每个时刻都是一扇窗户,面对着所有时代。

此时就是这样的一个时刻:

一个名叫吉尔伯特·冈特的英国人于一八三七年乘坐帆船从布里斯托来到巴尔的摩。后来,他把姓氏改成了甘特(大概是为了顺应美国佬的口音)。他先是以开酒馆为生,但是很快就把酒馆赚的钱喝了个净光。他向西流浪到宾夕法尼亚,靠着走乡串村与当地人斗鸡,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危险生活,动不动就在乡村监狱里被关上一夜再被赶出来,斗鸡死在斗场上,口袋里一文不名,有时候,神情满不在乎的脸上还带着农夫们老拳的痕迹。但是他每次都能逃脱,最后在一个收获的季节来到了荷兰人的聚居地。他被这块土地的富足打动,于是就长住了下来。不出一年,他就娶了个有个大农场的粗壮、年轻寡妇。她和其他荷兰人一样,迷上了他那夸夸其谈和见多识广的架势,尤其是他模仿伟大的埃德蒙·基恩扮演哈姆莱特的样子。大家都说他本该当个演员的。

这个英国人有了孩子——一女四子——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好脾气地承受着老婆不悦耳却不失公道的呵斥。日子一年年过去,他那闪闪发亮的眼睛失去了光彩,眼皮松垂下来,因为痛风,这位高大的英国人走路时也迈不开步子了。一天早晨,他的妻子唠叨着赶他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中风死去了。他遗留下五个子女、一笔住房抵押,还有就是——在他那奇特幽深、现在明亮直瞪的眼神中,有一样东西并未死去:一种强烈而朦胧的对漫游的渴望。

有了这份遗产,我们就此不提这个英国人,单说他这一性格的继承人,他的次子,一个名叫奥利弗的孩子。这孩子曾经站在母亲农场旁的大路边,望着满身尘土的叛军列队走过,奔赴葛底斯堡;当他听到弗吉尼亚这个伟大的名字,他冷漠的眼神变得幽深起来;而战争结束那年,他只有十五岁的时候,也曾经走在巴尔的摩的大街上,在一家小店铺里看到很多光滑的花岗岩墓碑、雕刻的小羊和带翼的小天使,一位天使踮着冰冷纤弱的双脚,脸上带着温顺而呆滞的微笑——他的经历说起来就更长了。但是我知道,他冷漠空洞的眼神曾经变得幽深,泛起过一种朦胧而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以前也曾经在一个死者的眼中浮现过,并把命运从芬切奇街引向了费城。这个男孩望着手握石雕百合花茎的天使,心中荡起一股冷静而莫名的激情。他的一双大手上长长的手指握紧了。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用一把凿子精雕细刻。他想把内心里某种幽暗而莫可名状的东西通过雕刻冰冷的石头排遣出来。他想雕一个天使的头像。

奥利弗走进店铺,向一个手拿木锤的大胡子男人找活干。他成了一名石匠的学徒。他在灰尘弥漫的院子里干了五年。他成为了一名石匠。学徒期满,他也长大成人了。

他始终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有学会雕刻天使的头像。他雕过鸽子、小羊、表示死亡的交叠在一起的大理石质的双手,还有严整优美的字母——但是唯独没有天使。这些虚度着逝去的年月——巴尔的摩放纵的岁月,工作与狂饮,还有布斯与萨尔维尼戏院,对石匠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他熟记了激昂的台词中每一个腔调,诵读着在街道上阔步穿行,双手舞动着种种激烈的手势——这正是我们在放逐中盲目的前行与摸索,表达着我们的渴望。这时,无语地追忆着,我们寻找那种伟大而被遗忘的语言,寻找那条通往天堂的遗失的小路,一石,一叶,一扇未曾找到的门。何处?何时?

他始终没有找到,他穿过大陆,辗转来到重建时期的南方——这时候的他外表古怪、狂放,身高六英尺四英寸,眼神冷漠而不安,鼻梁高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骂起街来独树一帜,引人发笑,措辞古色古香,十分考究,而他说话的时候则一本正经,愁苦的薄嘴角边泛着一丝不安的笑容。

他在南部腹地一个名叫悉尼的首府小城里开了店,在忍受着战败与敌视的当地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勤勤恳恳地讨生活,终于建立起不错的声誉,获得了他们的接纳,娶了一个骨瘦如柴的痨病老处女。这女人足足比他大了十岁,不过却颇存了些私房,而且一心巴望着嫁人。过了一年半的光景,他又开始大撒酒疯。就在他把脚蹬在吧凳闪亮的横档上逍遥的时候,他的小生意也垮了。而他的老婆辛西娅——据当地人说,他没有让她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忽然在一天夜里吐血而死。

P4-5

序言

本书是一部处女作。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经历虽已远逝,却曾经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某位读者认为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作者自然无法作答。因为在作者看来,所有严肃的小说作品都是自传性的,例如,《格列佛游记》便是自传体的典范之作。

然而,本说明的主要对象是那些作者在书中描写的生活中可能相识的人们。而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料想他们也已经了解:本书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坦诚写就。作者的愿望就是把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描绘得完整、真实、生动。借本书付梓之际,作者必须强调,本书纯属虚构之作,并无描写任何现实人物的企图。

但是,我们都是自己的生活中各个成断的总和——因此我们的经历往往也是他们的经历。我们既无法逃避也无法掩盖这一事实。如果作者在本书的创作中使用了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原型,亦是无可避免的人之常情。小说并非事实,但却是经过筛选和主观理解的事实,是经过刻意安排的事实。约翰生博士曾说,要写一部书,必须翻遍半个图书馆。同样,小说家要塑造一个书中的人物,就必须深入研究半个城的人。小说创作的技巧固然不止于此,但是对于这部力图不偏不倚、不存怨望、不寓褒贬的小说来说,这却是作者唯一的写作方法。

书评(媒体评论)

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竭尽全力把自己要说的话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抛开,而希望把人类心灵的所有感受真切地集中到一点上。

——威廉·福克纳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和我们任何的一流作品媲美。

——辛克莱·路易斯

以小城沉闷的生活题材,写得如此生动有力,可以说前无古人。

——《纽约时报》

沃尔夫的创作力极强,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控制力。

——《纽约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使望故乡--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托马斯·沃尔夫小说全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朱小凡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8806
开本 16开
页数 5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