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澄衷传--从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叶澄衷,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叶澄衷凭借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本领,让他登上“五金大王”的宝座,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为民族商业的巨子。

内容推荐

和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相比,宁波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历经数百年不衰。21世纪的今天,在境外就有30多万宁波帮后代。庄市宁波帮的成团崛起,商团的主要先驱之一叶澄衷居功至伟。

叶澄衷,名成忠(1840-1899),浙江镇海庄市镇人。他是上海开埠后,早期从浙江来闯荡上海滩,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巨贾之一。他14岁开始在黄浦江上摇小舢板,后来拾金不昧,通过诚信获得发展机遇,经营五金、火油,迅速发迹,当上了“五金大王”、“火油董事”;随后,他又抓住商机,多业开发,在经营房地产、金融、工业等行业中屡获佳迹,最终积资800万两,在上海滩“宁波帮”中一度享有“领袖”的殊荣。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童年和少年时期

 一、故乡镇海

 二、家世童年

 三、到上海谋生

 四、诚实的孩子

第二章 问鼎五金业

 一、老顺记:首家华资五金商号

 二、可炽顺记:首家华资钢铁商号

 三、新顺记:业务与老顺记相同

 四、天津顺记:孕育洋行买办的基地

 五、南顺记:后来居上

 六、义昌成记:人称“海军供应部”

 七、汉口顺记:一分为二

 八、“五金大王”

第三章 搏击新行业

 一、可炽铁栈:旧轮拆卖生意

 二、合资开设顺泰木行

 三、涉足沙船运输业

 四、鸿安轮船公司大股东

 五、树德房地产公司

第四章 正气凛然抵御外侮

 一、第一次四明公所血案

 二、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

 三、第二次四明公所血案

第五章 审时度势再创辉煌

 一、上海燮昌自来火公司

 二、纶华缫丝厂

 三、镇海叶家:著名钱庄资本家族集团

 四、汉口燮昌火柴公司

 五、中国通商银行总董

第六章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一、商务学馆:最早的成人业余学校

 二、澄衷蒙学堂:上海第一所民办新式学堂

 三、从澄衷学堂到澄衷中学

 四、澄衷学子:胡适和竺可桢

 五、从叶氏义塾到中兴中学

 六、中兴出来的世界船王

第七章 学人要学叶澄衷

 一、乐善好施

 二、“依澄衷,不忧穷”

 三、为人处世

 四、经营之道

第八章 家庭子女

第九章 魂归故里

第十章 身后事

附录一 叶澄衷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苦难的童年固然是不幸的,但不幸之中有万幸,或许他的性格因此而坚强,情感因此而丰富,心灵因此而充满温情。

离开油坊后,叶澄衷没有再外出做工,一直在家里帮母亲和哥哥耕种祠田。家里依然清贫,依然吃不饱穿不暖。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江南震动。这一年气候反常,镇海一带田禾歉收。迫于生计,哥哥成义只身去上海谋生。澄衷十分羡慕,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终究不会有多大出息,希望自己能像哥哥一样,也去外地闯荡闯荡,成就一番事业,让家庭摆脱贫困,年迈的母亲不再辛苦忧愁。

上海和镇海仅一苇之航,地理相近,人缘相通。上海自南宋建镇后,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清代上海成为江南漕粮的转运中心,在东南沿海的城镇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宁波商人在此经营沙船航运、南北货、杂粮、民信、海味、银楼、酱园、钱庄、营造等行业。嘉庆八年(1803年)旅沪宁波籍人士正式建立以乡谊为纽带的同乡团体“四明公所”五口通商后,中外贸易迅速增长,上海百业兴旺,日趋繁荣,成为甬人外出谋生的首选之地。方志资料记载,“海通以来,挟土货与外人交易,或居间逐什一利,以宁波人居多”。《四明公所大事记》也说:“沪上自各国通商以来,万商辐辏,……吾乡之客沪者日盛”。有人估计,至19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的宁波人已达6万余人,这其中很大部分是镇海人。从上海回乡的人变化很大,不仅衣着打扮与原来不同,思想观念也有较大变化。谈起城市生活,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听说哥哥成义在上海干得不错,开始在一家成衣铺学裁缝,后来租一只小船,往来黄浦江上,向外国船员兜售食品、蔬菜,虽然辛苦危险,但收入远远胜过在家务农。耳闻目睹的种种新鲜事,对少年叶澄衷触动很大,他跃跃欲试,期望也能有机会去大城市打工,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惟一出路。他坚信,自己不怕吃苦,只要能赚到钱,什么样的重活累活都可以干,而且不会比别人干得差。

恰在此时,乡邻倪先生从上海回家探亲。母亲闻讯,立即登门拜访,央求他将儿子带到上海去做工,混口饭吃。倪先生见叶澄衷虽然年纪小,身体单薄,但勤劳诚实,出门谋生的愿望十分强烈,便满口答应下来。从镇海乘船去上海,需一大笔盘缠,家里早已穷得揭不开锅,哪里去弄这笔钱呢?母亲冥思苦索,咬咬牙以大田里尚未成熟的稻谷作抵押,向别人借贷铜钱2000文,才勉强凑齐盘缠。

咸丰四年(1854),少年叶澄衷经过一昼夜的颠簸,随倪先生抵达上海。初来乍到,他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鲜。黄浦江上川流不息的外国巨轮,租界内林立的高楼洋房,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商店饭馆,以及大街小巷整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令他目不暇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争取多赚些钱,有朝一日把辛苦大半生的母亲接到都市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

选择上海为谋生地点,对叶澄衷来说,除离故乡比较近、容易找到工作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哥哥成义也在这里做工。两兄弟同处一座城市,遇事能够相互照应,让远方的母亲少些牵挂和担心。成义从小有胆略,肯吃苦,办事干练。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全城戒严,外国兵船只准停泊在吴淞口。他看准商机,每天顶着波涛摇一只小舢板往返上海和吴淞之间,向外轮船员兜售蔬菜食品,“由是囊橐渐充”。

经熟人介绍,叶澄衷先到一家小成衣铺做学徒。说是学徒工,老板并不教他做衣服的技术,只让他干些倒夜壶、涮马桶、生炉子、拖地板的笨重粗活。按旧式店铺惯例,老板只管他吃饭,不给一分钱的工资。学徒一般要3年才满师,也有的延长至四五年,都由店主决定。满师后才派给一些不重要的事做,算是升做职员,但薪水很少,干上许多年才慢慢升职提工资。

叶澄衷起早贪黑地干活,希望给老板留下好印象,能早点教他做衣服的技术,以便将来靠一技之长生活。可是,日复一日,老板丝毫没有教他技术的意思,他感到长此以往,自己难有出头之日,一年后便主动辞去工作。

离开成衣铺后,叶澄衷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便到处流浪,一度生计无着落。外虹口百老汇路附近有一条叫老街的横弄堂,人称“阿连老头”的宁波人庄阿连在此处开了一家大饼店。饥饿难挨时,叶澄衷便在饼店门口徘徊。问其缘故,他眼泪汪汪地回答:“我饿煞咧!”庄阿连闻言,顿生同情之心,看他年纪小又是宁波同乡,便送给他几只大饼充饥。这样接济,日以为常。叶澄衷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经商发迹,曾亲自登门看望这位好心的同乡大饼店主,送去100银两,对他说:“以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你到我店内来,照数送您钱。”过了几年,赠款增加到200银两,直到庄阿连去世,从未间断。P13-16

序言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物之邦”,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地域文化,这是浙江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文化瑰宝为我们所用、为时代服务,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浙江地域文化,对于进一步充实浙江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_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浙江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该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浙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浙江历史文化为研究重点,着重从“今、古、人、文”四个方面,梳理浙江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方面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江学术”品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为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三年来,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设立10余个系列400余项研究课题,完成230项课题研究,出版20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继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热切地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以展示浙江文化的实力,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

2008年9月10日于杭州

后记

时光匆匆。记得第一次知道叶澄衷这个名字已是18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重庆的一所大学里念书。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翻阅胡适的《四十自述》,得知少年胡适曾在沪上名校澄衷学堂求学,这所学堂的创办者是近代巨商叶成忠(澄衷),而叶氏还是我的浙江老乡。几年后,我分配到杭州工作,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介绍叶澄衷的文章和书籍,渐渐对这个人物发生了兴趣,注意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开始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着手编写人物年表和相关论文。2008年初,以“叶澄衷研究”成功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列入“商界名人研究系列”。

从搜集资料到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中,许多关心我的朋友,包括传主的后裔,曾多次问及为什么写叶澄衷。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认真思索,每次我都以“值得写”、“应该写”等简短话语搪塞了事。“欠债”总是要还的,在拙著即将付梓的时候,无论如何该回答这个问题了。

之所以写一写叶澄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叶澄衷是宁波帮的先驱,是近代商人的杰出代表。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欧风东渐、华夏大地剧烈变革的时代。他的商海生涯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巨变休戚相关,其个人奋斗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他出生在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原籍浙江镇海,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4岁只身到上海谋生,曾在黄浦江上摇舢板为业。同治元年(1862),在虹口开设上海第一家华资五金商号——顺记洋货号,经营进口五金和洋杂货;又先后在上海、华北、华中、华南一带设立新顺记、南顺记、可炽铁栈、义昌成记、天津顺记、汉口顺记等10多家联号或分号,经营进口五金、洋杂货、美孚火油和军需物资。19世纪末,他已经成为上海滩五金业的翘楚,在五金商品购销方面几乎可以左右国内的同行,人称“五金大王”。以后,走多业发展之路,将资本投入到航运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工业等新兴行业,至1899年去世时,其资产总额达800万银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经商发迹后,他热心社会公益,扶困济贫,乐善好施。晚年分别在上海和镇海独立创办澄衷蒙学堂和叶氏义塾,这两所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上海澄衷高级中学和镇海中兴中学,百余年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无数人才,前者包括胡适、竺可桢等文化名人,后者有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爱国巨商。因此,蔡元培赞扬他是“卓而不群”的“贤豪”,也有人评价他为近世兴学的伟人。

其二,最近10多年来,国内学界在宁波帮研究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由于种种原因,与其他同时代的宁波帮重要人物如严信厚、虞洽卿、刘鸿生等比较,叶澄衷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有关他在宁波帮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尚未作深入探讨,尚无专门的研究论著和传记作品问世。在现有的近代商业史、经济史、地方史和宁波帮研究专著中,对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简略提及,大多为通论性质或综合性论述。因此,对叶澄衷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有利于深化宁波帮研究、丰富浙商研究和近代商人研究的内容,有利于推进近代经济史、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弘扬浙江精神、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由于年代久远、处于“四民之末”地位的商人长期不被重视等诸多原因,有关叶澄衷的资料极其匮乏,特别是有关他创办民族工商业的情况,连二、三手资料也不多见,且说法不一,良莠并存。史料价值较高的《镇海沈郎桥叶氏宗谱》和《叶公澄衷荣哀录》,因记述过于简略,难窥传主生平全貌。这使得本书的写作困难重重。

值得庆幸的是,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支持和鼓励,还因此结识了叶澄衷的孙女叶蓉芳女士和曾孙女叶莲琪女士,我数次到她们各自的府上拜访,两位慈祥的老人都热情地提供了回忆手稿,使我得以搜集到叶氏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我的老师——西南大学喻遂生教授亲自审阅了书稿引用的部分史料,并拨冗指点,使我获益匪浅。上海市工商联王昌范先生、浙江大学张建富先生,也为我搜集资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今年夏天,经朋友介绍,我去镇海访谈当地文史工作者金时荣先生。我们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机。金先生是文史专家,对镇海籍宁波帮人士素有研究,不仅非常热心地介绍了叶氏家族、叶氏义庄和叶氏义塾的历史,临别时还将自己手订的一本《叶公澄衷荣哀录》(复印件)和一本他的专著《百年中兴》送给我,殷殷之情,令人感动。回到杭州后,我又收到金先生的特快专递,里面是有关叶澄衷的资料和金先生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他称我为“新朋友”。不料,仅仅过了两个月,这位可敬的长者竟遽归道山。当我从宁波的朋友处得知这个消息时,开始不敢相信,继而伤感不已。在这里,谨向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写作本书的初衷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有关叶澄衷的作品问世。叶澄衷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一生为堵塞漏卮、振兴民族工商业奋斗不息。他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生前身后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和敬佩。他慷慨助教的义举,不仅嘉惠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向前奋进。

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勉力完成此书,不妥之处,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郦千明

2009年12月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澄衷传--从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郦千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81818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