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二次成长(别说父母是祸害)
内容
编辑推荐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曾给我们带来伤害,那成了我们心底的痛,甚至造成沟通障碍、婚恋困惑等心理症结,你甚至无意中还将这种痛传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遭受同样的痛苦。

有什么样的父母是每一个人的命运。从现在开始,我们重新来认识自我,重新成长吧!向伤害叫停,与痛苦作别,原谅父母,毕竟,他们是最爱你的人,他们本想给你玫瑰,却不小心让刺伤了你;从自身做起,给你的孩子更好的命运,好好爱你的孩子!

明天编著的《第二次成长(别说父母是祸害)》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对多个真实个案跟踪采访多年的结晶。揭开冰山的秘密,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快乐?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品质——寻找自我。

内容推荐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它更是一种行为方式。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是在感情上,而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却做着和爱背道而驰的事,使得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伤害。

你身上有着改变自己孩子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 自责和愤怒的情绪中和解脱出来时,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孩子;当你路中止了旧有的家庭生活模式,打破这一循环,你就等于给你的孩子,给你的孩子的孩子,给子子孙孙一份无价的礼物,你就是在塑造未来。

明天编著的《第二次成长(别说父母是祸害)》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对多个真实个案跟踪采访多年的结晶。当事人对父母的痛陈震撼人心,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引入深思。

我们无意谴责父母,毕竟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那些错都是他们无意中犯下的。我们到底怎样做父母?如何给孩子玫瑰,而不是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是奉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也都会成为孩子的父母。《第二次成长(别说父母是祸害)》这本书适合干所有曾经是孩子的父母,或者正准备做父母的人。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审视: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

 一、寻找暗涌的冰体

 二、打破“完美父母”的神话

 三、你和父母是什么关系

 四、父母带给你的那些伤害

 五、给自己把脉:你是否曾被父母伤害

第二章 迫寻:父母为什么要伤害我们

 一、父母的“不作为”和“不正当作为”

 二、父母带给我们怎样的伤害

 三、父母为什么会伤害孩子

 四、给自己把脉:你和父母是什么关系

第三章 自省:你在复制父母吗

 一、你伤害了婚姻吗

 二、许自己一个幸福的家

 三、你伤害了孩子吗

 四、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

第四章 成长:重新开始你的生活

 一、放弃斗争,与父母和解

 二、处理情绪

 三、自我界定

 四、结束循环

 五、重新认识爱

最后的话:相信你自己

附录

试读章节

四、父母带给你的那些伤害

耿兴永的《潜意识:写给你自己的心理学读本》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中年男士告诉咨询师,他没有7岁以前的记忆,请咨询师用催眠的方式帮他找到那些记忆。

在安静的房间里,他闭着眼睛,有些局促地半躺在椅子上。咨询师努力地使他放松,然后从距离现在更近的少年时代开始进入他的回忆,因为咨询师知道,那里可能是阻抗比较小的区域。

咨询师问他:“你的初中是在哪里度过的?”

他愉快地向咨询师讲述了他少年时代的许多趣事。他告诉咨询师他很早就开始住校,学校的生活很乏味,大家就想办法找乐。那时他和几个很好的玩伴,每到放学之后就到河里去摸鱼。有一次,他下河摸了一会,突然想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一个人上岸,没有告诉其他伙伴就走了。等他再见到伙伴们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他们无一例外地红着眼睛。伙伴们看到他,—下子围过来,一边笑一边哭一边佯装要打他。原来,那几个伙伴发现不见了他的踪影,还以为他被河水冲走了。

说到这里他轻快地笑出来。

这时咨询师问他:“回想—下你的童年,告诉我它给你的感受。”

他突然变得沉默,过了许久,也没有出声。

咨询师试着重复自己的话,对他说:“回想—下你的童年,告诉我它给你的感受。”

他微闭着双眼,面色变得有些苍白,额头上冒出冷汗,咨询师知道他正在面对让他感到紧张、痛苦的事情。于是咨询师暂时停止了提问,以避免加剧他的紧张。

当他从催眠状态下苏醒过来之后,咨询师问了他的感受,他说他遇到了令他很恐惧的事情。

咨询师告诉他:“你的童年可能经受过很大的伤害,从你在催眠状态下的反应我可以确信这一点,你还愿意进行催眠吗?”

他点头表示愿意。

当咨询师再次引领他回到催眠状态时,又遇到他的阻抗行为。经过多次放松之后,最终才找到他不愿意回忆起的事情。原来,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时期经常发生口角。而在一次激烈争吵后,母亲离家出走。他目送着母亲离开了家门,之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场变故让他太痛苦,以至于他再也不愿意把它回忆起来。为了避免被人问到有关他父母的情况,他总是以“我没有7岁以前的记忆”来搪塞,久而久之,竟然连自己也相信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有一种观点,在极强的刺激之下,我们很容易一次就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比如一个患有恐高症的人,他对低处的一切物体都感到恐惧,即使勉强克服这种心态,爬上了楼,也丝毫不敢朝下张望。而形成这种恐高心理的原因,则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曾经目睹过下葬的情景。当时实行的还是土葬,他看到了装有尸体的棺材被放到深深的土坑中,再联想到死亡,在这一瞬间,他对低处的物体产生了极强的恐惧感。这种感觉直到成年仍伴随着他。

儿童的心灵不比成年人,简单而缺乏抵抗力。由于他们的患维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强烈刺激的影响,若被粗暴地对待很容易导致终身的伤害,而使他一生都深受其害。

有一位缺乏安全感的女士努力地在童年寻找其中的原因:

案例一:我为什么缺乏安全感?

我现在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能否挖掘童年的经历来找寻原因呢?

我一直都很爱哭,现在这么大了还是爱哭。自己找了很久的原因,都未得其解。有一次,在刚刚睡醒却还不清醒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大概四五岁时的一个场景:那是一个良好的晴天,我在奶奶家里,堂弟惹了我,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号啕大哭。奶奶发现了,特别着急地在门外叫我,边骂堂弟边安慰我……那时我觉得很高兴,虽然还在哭,但是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了。我突然明白自己爱哭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哭来让别人意识到我的存在,来爱我。

长大以后,从儿童成长教育等方面了解到我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是因为小时候很少得到抚摸或拥抱。我6岁前都在奶奶家长大,很少能够和父母在一起,记忆中就没有妈妈的拥抱,奶奶因为操持家务也很少抱我。所以,现在每次男朋友抱我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幸福,希望他不要松开手。

新婚的老公对我很好,也很疼我,可是我还是经常猜疑他,害怕他会不忠。他是老实厚道的那种人,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无法相信他,包括身边其他的人,我没有办法真心信任一个人,除了奶奶。也许这和我的家庭环境有关系,父母感情一直不好,长年处于冷战状态,让我觉得自己很可怜。当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总是抱怨上天不公,有时候,我最大的梦想竟然是一觉睡去第二天就不要再醒来……

另一位女士,在成年以后,表现出极强的独立性,喜欢独立自由的生活,宣称要单身一辈子,还常常为自己三次“离家出走”而向别人津津乐道。

案例二:我为什么离家出走?

我经历过三次离家出走,每一次,都使我获得许多独立生活的信心。

童年的我,因为是女孩,在家里没有什么地位,需要在母亲的保护下生活。疼爱和夸奖只能从母亲家的亲戚,特别是外婆那里得到。父亲对我的管束是严厉而苛刻的,父亲是严肃、冷冰冰和不快乐的代名词,而我唯有通过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父亲一言半语的肯定。

至今让我感到心酸的是,在学骑自行车的年龄,别人都是由父亲扶着、追着自行车的,而我则是由母亲或者碰上一起学车的同学的父亲来教我骑车。有一件事我一直没跟母亲说过,小学时我在同学家里才知道,原来女儿也是可以坐在父亲的膝盖上撒娇玩耍的,而且也沾了一下同学的光,在同学父亲的膝盖上坐过几次。

在母亲外出的时候,我要暂时归入到父亲的管辖范围。记得有段时间正在啃一本武侠小说,做功课时我用辅导书的书皮包着小说,掩耳盗铃地看,结果父亲进来一睨就看穿了,好在没挨骂。晚上待父亲巡房完毕,打开手电在被窝里继续有滋有味地啃,也许是在叛逆感的作用下,那段时间觉得特刺激。所以,在我心目中,那本武侠小说占据了任何其他小说都不能代替的地位。我想是因为它给我一种挣脱管束的解放的感觉。

在小学,我经历了第一次离家出走。那次是在母亲这把保护伞外出的时候,因为一点儿小事,我受到了父亲的指责,愤怒地出走了。我穿着拖鞋,一边抹眼泪一边步行一个小时到了表姐家。哭累了的我胃口大开地吃了晚饭后就被遣返回家,路上我只是不停重复着“我不回去”。

在大学我经历了第二次离家出走。父亲在给我学费的时候教训了我。我虽然知道自己在家里没有什么说话的权利,但冤枉气还是很难咽下的,而且人大了翅膀硬了,也有躲避的地方了,我收拾行李就提前回校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回家。

大学刚毕业时,我不得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又让我感受到了身在牢笼的感觉。于是,为了挑战父亲的权威,我竖起了第三块里程碑。我选择做了一名导游,虽然工资不高,却可以全国四处游荡。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他无法理解有着很好的学历背景的我却要选择这样一个并不体面的职业。

我没有解释,当我真的成为一名导游时,童年躲在被窝里看武侠小说的感觉又来了。我到底是为自己成为名导游而高兴,还是为自己又一次成功对抗了父亲而高兴?我也不清楚,但我确实很高兴。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话:“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其童年时代业已形成的人格。”每个成年人遇到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在其童年找到诱因。童年的经历,特别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已经为我们的心理发展埋下了一粒种子。

一位深受记忆衰退困扰的电子工程师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

P28-32

序言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着强烈的渴望——渴望爱和被爱。但是,这些渴望并非都能被一一满足,因为得不到的爱,因为不安全的爱,因为过多过滥的爱,因为自私的爱,我们无法自由成长,这成了我们心底的痛。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甚至造成沟通障碍、怪异嗜好、婚恋困惑等心理症结。

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是个又丑又笨的女孩。给她这个认识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父母。不管她做什么事,他们都会找出理由来否定她。她因此变得非常胆小,不敢大声讲话,不敢笑,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不敢穿新衣服,不敢说半个“不”字,她希望做隐身人,这样父母就找不出理由来嘲笑她了。长大成人后,她陷人社交恐惧症中,看到同事朋友扎堆聊天,就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呢?我有没有什么事让他们抓住把柄?她的发型永远是齐耳短发,没有勇气做出一点点的改变。她不敢在人多的时候说话,总担心说错话或发音不准。她常常想:为什么别人都快乐,而我总有那么多烦恼?

他的童年在阴郁中度过。他的父亲是在全国各地到处跑的推销员,不但追女人,而且还嗜酒,很少回家,终日游离于家庭之外,偶尔的几次回家就和妻子打架。母亲是当地剧院的一位演员,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与无数男人发生关系,很少照顾孩子们。家庭的动荡使得他很早就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和生存能力,他出演《欲望号街车》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由此奠定了他在电影圈中的地位。但另—方面,他也非常好斗,孤僻而冷漠。他数次结婚,生下20个性情阴郁的子女。他和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情妇总在自杀,他欠下11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

她看起来是一个温柔、美丽、单纯的女子,可是她却说:“你被我欺骗了。我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结婚两年,却先后和5个男人有染,我知道这样对不起爱我的丈夫,可我实在又禁不住诱惑。”原来,7岁那年,她无意中看到母亲和一个“叔叔”的不轨行为,母亲警告她:“千万别告诉你爸,否则,我们会离婚,你就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她心里又恨又怕,从此生活在一种愤怒和恐惧中。长大后,结婚了,她仍然没有安全感,只有不断地寻找猎物用以填充内心的空虚。同时,她也要报复她的母亲,小时候,她以和母亲唱反调的方式来抗议母亲,现在,她就以这种母亲最敏感、最痛心的方式来打击母亲。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无论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无论是爱还是伤痛,它们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成长的脚印里,都需要尊重和接纳。

揭开冰山的秘密,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快乐?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品质——寻找自我,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目的。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常常会囿于自我的狭隘、偏执、敏感、脆弱,我们为此苦恼,也痛恨它,但又往往向它投降,因为它的魔力实在是太大太大。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问题从何而来,那就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在,开发和联接生命中宝贵的资源,发掘出真正的、更高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来自内心的生命能量——从接受中成长,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目的。

父母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最真诚的,而我们所受到的伤害都是他们无意中犯下的错。我们现在也在做父母,或者很快要做父母,我们也想给孩子一朵花一个花园,那么,如何让玫瑰的芳香如期传递给他们,而避免让刺刺伤他们玻璃般的心呢?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目的:让我们所受到的伤害在我们这儿终结吧,别让它代代相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二次成长(别说父母是祸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21582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