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青藏线同行
内容
编辑推荐

2000公里青藏公路盘绕在这里!

1080公里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铺设在这里!

1680杆公里的国防通信线挺立在这里!

昆仑丰碑,雪山为证。隆冬,一场大雪并没有也无法覆盖绵延四千里的青藏公路,它仍以蛟龙般盘向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明晰可见的还有路上的轮印、脚印,那是被永久印刻在青藏大地上的西部军人的忠勇胸怀和热血丹心!

内容推荐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部队上青藏高原执勤55周年,青藏兵站部组织人员创作了《与青藏线同行》一书。本书以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相结合的形式,对改革开放30年来兵站部部队的发展变化和部队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和总结;对青藏线官兵55年来扎根高原,艰苦创业,赤诚奉献的奋斗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对广大官兵大力弘扬“三个特别”革命精神,苦中求进,乘势而上,推动部队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进行了分析提炼、理性概括和艺术再现,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

目录

仰望高地(序)

旗帜高扬

与青藏线同行

一支部队与一座城市

兵车西进

永不凝固的血脉

穿越世界屋脊的电波

将军轶事

刻在冻土上的碑文

天路驿站

高处有雪莲

沉默的坚守

挺进信息高地

“小博客”走上大舞台

雪域方阵

文明花开青藏高原

后记

试读章节

荣誉室里最醒目的位置竖立着一块牌匾,那是1990年7月18日.江泽民同志给青藏兵站部的题词:“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在荣誉室一隅,人们看到了青藏兵站部包括它的前身青藏办事处以及最早的青藏公路兵站部,历届党委班子的数十名领导的照片。世事沧桑,人生沧桑,他们的脸庞无不凝聚着岁月的风尘,眉宇间积淀着转战青藏大地的风雪历程。

1956年,青藏公路兵站部成立,慕生忠被任命为党委书记,这位修路的功勋将军也就成了兵站部的奠基人。他是名副其实的“三个特别”精神的创始人。1958年,青藏办事处成立,宋西侯任主任,李景展任政委。据说,彭德怀元帅视察格尔木时,对横跨甘、青、藏三省区的青藏办事处的地位十分看重,他看着给西藏运送物资的浩浩荡荡的车队,风趣地对宋西侯说:我看你就叫“镇西侯”吧!两年后,宋西侯调入总后勤部财务部担任领导职务.陆敬轩接任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王郁文担任政委。血气方刚的王郁文当时佩戴着上校军衔,可是办事处的几位副职几乎全是大校军官。还有几位老红军、长征干部。他的果敢和建设青藏线的宏远规划,在青藏高原确实刮起了一阵旋风。

1969年5月,正军级编制的青藏办事处撤销,接替它的是青藏兵站部.正师级单位。任务不变,且随后不断地加码赋予重任。从此,兵站部历届党委班子双肩压着时代使命,为西南边防的巩固和青藏两省区的繁荣稳定.以生命为代价,在“生命禁区”里高歌奉献,万难不屈。

第一任部长王进,政委郑明波:

第二任部长张洪声,政委李兰昌:走过战争的硝烟后,又经历了“唐古拉山25昼夜”酷风暴雪的洗礼,青藏公路路况初期的粗简和部队设施的简陋.锻造了他们铁骨钢筋般的性格和意志。他们带领部队确定长期建线思想,实现部队建设“重心”转移。

第三任部长王满洲,政委马国连、杜克安:他们是青藏线的风云人物、王满洲当年在“唐古拉山25昼夜”鏖战中死里逃生,更珍惜生命,忠诚事业。他和其他领导带领部队,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瞄准全军一流部队搞建设,彻底结束了部队住帐篷、地窝子、干打垒,吃“脱水菜”的历史.全线部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巨变。

第四任部长王根成,政委范银瑞:数十年的历届领导班子和数十万的历代官兵奋战高原的成果,在他们这一届完全地凸显出来了。他们在高原戈壁新城格尔木,代表全线万余名官兵接过中央军委授予的“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锦旗,掀开了兵站部部队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五任部长魏广坤,政委范银瑞、文义民:他们在一个新的开端上,谦虚谨慎,防骄破满,以务实的作风和领导班子成员带领部队在高起点上爬坡。

第六任部长孙传章,政委文义民:他们曾是一个团级班子的好搭档,齐心协力带出了兵站部历史上第一个荣立集体二等功的团队。1998年又共同肩负起兵站部党委领班人的重任,当时被称为最年轻的“班长”。他们以卓越的领导才能把这支部队领向了21世纪。

第七任部长姬成录,政委李海乾、贾新华:享有“巴顿将军”美誉的姬成录,先后和这两位政委领班带队,美名传遍四千里青藏线。他们团结合力,创造辉煌,在兵站部建设史上首次编织出了事故“零伤亡”、案件“零发生”、通信“零阻断”、非典“零感染”的花环。

第八任部长翟振发,政委贾新华:翟振发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输油管线管理“专家”,他从管线团士兵开始,班长、排长、连长、团参谋长、团长,直至兵站部副部长,艰苦的高原部队基层熔炉,锤炼了他刚毅的性格、爱兵的胸怀,他浑身渗透着兵味。贾新华.作为兵站部历届党委班子中第一个拿到高等学府文凭的领班人,实践和知识的结合,使这位年富力强的政委成为智慧型的领导。他思维敏捷,敢于创新,意识超前。他先后和两任部长携手配合,脚踏实地领导部队勇立信息时代的潮头。

昆仑丰碑,雪山为证。隆冬,一场大雪并没有也无法覆盖绵延四千里的青藏公路,它仍以蛟龙般盘向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明晰可见的还有路上的轮印、脚印,那是被永久印刻在青藏大地上的西部军人的忠勇胸怀和热血丹心!P002-003

序言

仰望高地(序)

雪域冷峻,高原沉寂。然而,奋战在青藏高原的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却在世界屋脊上奉献着最炽热的忠诚。在改革开放30周年和我部上高原执勤55周年之际,黄河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我部作者创作的纪实文学集《与青藏线同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兵站部部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画卷。

我部是一支长年在青藏高原执行进藏物资运输、管线输油、通信保障任务的部队。半个多世纪来,数十万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兢兢业业练精兵,一心一意谋打赢,涌现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奉献之歌。《与青藏线同行》正是这些英模群体和先进事迹在我们面前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有反映历届党委班子锻造和弘扬“三个特别”精神,带领部队务实创新、开拓奋进、保障打赢的真实记载:有一支部队与一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生动描绘;有讲述兵站部党委领导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大力探索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的艰辛努力:有扎根高原,把忠诚倾注在理想和事业中,奋战在执勤训练一线官兵的时代赞歌:有守护生命高地,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巾帼不让须眉的感人事迹……可以说,色彩斑斓,群英荟萃,催人奋进。

奉献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时、全面、立体、多角度反映了高原官兵55年的风雨历程,讴歌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再现了广大官兵扎根高原、艰苦奋斗,为国支边执勤的精神风貌,融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纪实性为一体。可以说,书中每篇文章都写真纪实、尊重历史;每个人物都真实亲切,他们是官兵中的英雄模范、杰出代表;每个事件都是岁月的记录,见证青藏线的变迁。读后发人深省,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高原军人的阳刚之气和催人奋进的崭新精神风貌,令人欣喜、鼓舞。

我们兵站部锤育了一批作家,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他年近古稀,笔耕不辍,亲自指导编写这本书。他是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兵站部的一名老汽车兵,是从青藏线走出的享誉全国的著名作家。曾任总后勤部创作室主任,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昆仑之子”。40多年来,他始终把青藏线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把自己的笔触、情感交付给巍峨的雪山和一批又一批在“生命禁区”顽强战斗、拼搏,甚至英勇牺牲的高原官兵,作品生活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感染力强,从他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青藏高原那种神奇的美、自然的美、悲壮的美……他在作品中融进了自己对青藏线官兵深沉厚重的感情,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他先后出版了40多部作品集,累计发表作品600多万字,荣获第一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等等,获得各种文学奖30多项,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文艺具有强大的社会感染力,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以深刻影响,也要接受人民群众检验。”文艺工作是我军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文学是文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阵地。《与青藏线同行》的出版,是我部广大官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成果的艺术再现,也是对我部业余作者近年来创作成绩的一次检验。青藏高原是一块文学创作的沃土,培养了一支在全军、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队伍,他们为繁荣军事文学创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部纪实文学集中的篇目大多数出自基层官兵之手,他们中有不少同志是第一次搞创作,虽然作品尚显稚嫩,但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浓厚生活气息和栩栩如生的基层官兵形象,同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是所有专业和业余作者永远都不应忘记的创作原则。火热、沸腾而又丰富多彩的青藏线生活,永远是文学爱好者施展才华的最广阔的天地。希望我们的文学爱好者们,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生活的脉搏,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三个特别”革命精神添写华章,为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青藏兵站部部队即将上高原执勤55周年之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记录那些曾经奋战在雪域高原的战友们,我们有良知、有感情去怀念那些把智慧和鲜血抛洒在青藏大地上的先辈们,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继承把生命永恒在世界屋脊上的前行者们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将用高原最炙热的阳光映照心灵,一路仰望,继续前行!

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 部长 政治委员

二○○八年十二月

后记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部队上青藏高原执勤55周年,青藏兵站部组织人员创作了《与青藏线同行》一书。本书以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相结合的形式,对改革开放30年来兵站部部队的发展变化和部队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和总结;对青藏线官兵55年来扎根高原,艰苦创业,赤诚奉献的奋斗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对广大官兵大力弘扬“三个特别”革命精神,苦中求进,乘势而上,推动部队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进行了分析提炼、理性概括和艺术再现,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

青藏兵站部党委对该书的创作编写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兵站部部长翟振发、政委贾新华给予了具体指导,亲自审定书稿,亲自参与创作,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兵站部副政委王应德、杨大祥,政治部主任王有山直接负责书稿创作的领导和初稿的修改,多次提出具体要求。本书在创作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兵站部历届老领导和所有被采访者的关心、支持和配合。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稿完成后,邹小庆、张健、陈勇峰提供了图片资料,杨峰、樊厚东、杨宣强、徐志涛、马丽慧、何勇民进行了统稿。由于水平有限,采访不深,时间仓促以及掌握的资料不全,书中对青藏兵站部部队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反映得还不够丰富和全面,有些重大事件表述可能还不够准确,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二○○八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青藏线同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宗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000664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