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兰芳与孟小冬
内容
编辑推荐

梅兰芳,一代京剧大师,其高超的京剧艺术、不屈的民族精神,使众多梅迷为之倾倒,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孟小冬,著名的京剧女老生演员,1907年生于上海,9岁学习老生,12岁登台,18岁在北京演出,为都中名士所赏识,并被冠以“冬皇”(老生皇帝)之称。

“在20世纪20年代,菊坛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易弁而钗’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和一个‘女扮男装’的‘头号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戏假成真’地谱出了恋情。”

本书作者真实地复原了“梅孟恋情”的真相,一一讲述梅、孟的结合与分手。这段没有结局的缱绻故事,因此而让当今读者感叹不已、扼腕叹息。同时,作者还描述了梅兰芳与其“钱口袋”、“戏口袋”等梨园旧友之间的交游。全书再现了“一代大师、一个圈子、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20年代,菊坛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易牟而钗”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和一个“女扮男装”的“头号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戏假情真”地谱出了恋情,虽然最后证明那只是短暂的露水姻缘,但“梅孟之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梅兰芳的人生走向;而对孟小冬而言,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蔡登山先生细述了这一段良人美眷的缱绻佳话,为这注定没有结果的梨园往事感叹不已。本书另着墨于梅兰芳与其舞台旧友及众多“戏口袋”、“钱口袋”的结缘交游,为读者拾得一段曲艺名人的生活旧影。全书选取了大量梅兰芳、孟小冬及其家人朋友的生活照和戏剧照,弥足珍贵。

目录

天南海北吐芳华:说不尽的梅兰芳(代序)/1

难遣人间未了情——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一段情/11

金屋藏娇突惊变:1927年的情杀命案/29

广陵绝响埋玉魂:孟小冬成为杜月笙的五姨太/37

从来剧艺有渊源 谭鑫培·余叔岩·孟小冬/55

曾是瑜亮终扬镳:梅兰芳与余叔岩/75

故人逝去情依旧:许姬传眼中的梅兰芳/85

尽将舞态上氍毹:梅兰芳的“戏口袋”之一——齐如山/97

别谱新声配梅郎:梅兰芳的“戏口袋”之二——黄秋岳和李释戡/115

仗义疏财为梅郎:梅兰芳的“钱口袋”冯耿光/129

《霸王别姬》成经典:梅兰芳与杨小楼的完美演出/141

梅欧阁里传佳话:张謇·梅兰芳·欧阳予倩/155

尽道人间几度闻:梅兰芳的访美之行/173

记曾吹笛伴梅边:梅兰芳的访苏之行/187

八载留须罢歌舞:梅兰芳的蓄须明志/201

试读章节

在20世纪20年代,菊坛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易牟而钗”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和一个“女扮男装”的“头号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戏假情真”地谱出了恋情,虽然最后证明那只是短暂的露水姻缘,但“梅孟之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梅兰芳的人生走向;而对孟小冬而言,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这场曾经是“众所瞩目”的婚恋所造成的伤害力,对于后者而言恐怕远比前者要来得巨大。

其实早在1926年的“梅孟之恋”之前,梅兰芳已有了两房妻室,她们分别是王明华和福芝芳。这要从梅兰芳的身世说起。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驰名的花旦,由于体胖,面貌丰满,绰号“胖巧玲”。父亲梅竹芬也是旦行,二十几岁就病死了,那时梅兰芳年仅4岁。梅家家境清寒,梅兰芳母子二人跟着大伯父梅雨田生活。梅兰芳9岁从吴菱仙启蒙学青衣,12岁起在喜(富)连成科班搭班习艺,同学有雷喜福、侯喜瑞、林树森、周信芳(麒麟童)、贯大元等,后来都成名角儿。15岁又遭逢母丧。梅兰芳后来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回忆这段贫贱坎坷的人生历程时说:“从百顺胡同第一次先搬到芦草园,这大概在我住过的房子里面算是最窄小简陋的一所了,当时也是我的家庭经济状况最窘迫的时候。我虽说已经搭班,这种借台练习的性质,待遇比科班的学生好得有限。每天只能拿一点点心钱,在我已经是满足的了。我记得第一次出台,拿到这很微薄的点心钱,回家来双手捧给我的母亲。我母亲的意思,好像是说这个儿子已经能够挣钱了。我那时才是14岁的孩子,觉得不管赚得多少,我总能够带钱回来给她使用,在一个孩子的心理上,是多么值得安慰的一件事!可怜的是转过年的七月十八日,她就撇下我这个孤儿,病死在这所简陋的房子里了。”父母的过早去世,对他而言无疑是心灵的一大创伤,还好当时还有慈祥的祖母、善良的伯母照顾他。而就在他服孝3年之后,也就是18岁时,由祖母做主与王明华女士结了婚。

王明华(1893-1928)长梅兰芳一岁,也是生长在京剧家庭,她是名旦王佩仙之女,武生王毓楼之妹,余派老生王少楼的姑母。对于王明华,梅兰芳这么回忆:“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当家人。她刚嫁过来,我家的境况还不见好转。就拿一件很小的事来说,我记得穿着过冬的一件蓝缎子的老羊皮袍,皮板子破得是真可以的,这一冬天她总要给我缝上好几回,有时连我祖母也帮着替我来补。固然我们家里,从我祖父起一向勤俭持家,可是一件御寒用的皮袍,要这样东补西补,补之不已,那也是够说明了我那时的经济力量,实在薄弱极了。等她生了永儿,我家又从鞭子巷头条搬到三条以后,有一天我伯父叫我过去,跟我这样讲:‘我看你渐渐能够自立,侄媳妇操持家后,也很能干。我打算把家里的事儿交给你们负责管理。’……”从此梅兰芳总算“成家立业”了。

王明华和梅兰芳婚后十分恩爱,并先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大永”,女儿叫“五十”。刚开始梅兰芳每次演完戏回家后,都会和妻子王明华谈起演出的情况,并和儿女一起嬉戏,全家其乐融融。只是后来随着梅兰芳的渐渐成名,他的演出也应接不暇,应酬更是频繁不断,贤惠的王明华这时渐渐地也多了一份担心。因为她曾耳闻目睹有不少前辈艺人成名后,生活不能自律,作风不能检点,再加上交友的不善,以致沾染上吃喝嫖赌的毛病,最后弄到嗓子也毁了,也无法登台了,有的甚至染上吸毒的恶习,好端端的一个人从此垮了。由于“护夫心切”,她决定陪侍在丈夫的身旁,提醒他,照顾他。但这在当时封建意识还很浓厚的情况之下,又谈何容易!彼时的妇道人家连到戏院看戏也算是伤风败俗的举动,就更别提进入清规戒律十分严格的后台了。但王明华还是巧妙地女扮男装进入戏院后台,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在梅兰芳的化妆、发型和服装上,提出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在她的精心帮助下,梅兰芳的扮相更加俊美得体,表演越发蒸蒸日上,逐渐声名远播。

不料就在此时,一场麻疹病夺去了梅兰芳一双儿女的生命,4岁的“大永”和3岁的“五十”先后夭折了。这个打击犹如晴天霹雳,彻底击倒了王明华,而原本幸福美满的家也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从此梅兰芳每晚散戏回家,再也听不见两个孩子欢乐的笑声,心中的伤痛是难以言喻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思念儿女而形容憔悴、茶饭不思、整日卧床叹息时,他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掩饰自己内心的痛楚,反过来安慰妻子。他们夫妻俩就是这样互相安慰着、支撑着,度过了那些悲苦的日子。

作为妻子,王明华不仅为梅兰芳分担家庭琐事,而且还协助梅兰芳处理演出时的一些杂事。尤其是1919年4月21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第一次赴日本演出,夫人王明华与他同行,并担任了服装管理的职务,她除了为演员们缝补、整理服装,还要照料梅兰芳的日常生活。此行同来的只有演员高庆奎、贯大元、姜妙香、芙蓉草等人,加上场面人员才仅二十余人,在有限的人员中,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王明华亦不例外,她内外兼顾,处理得有条不紊。P11-14

序言

戏剧家马彦祥在《悼念梅兰芳先生》一文中说:“作为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对于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前一代和同代所有的旦角所难以比拟的。他不仅是一位京剧旦角传统表演艺术的优越而忠实的承继者,而且是一位天才的革新者、创造者。在他的五十四年的舞台实践中,他不断地为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开辟新的道路,使旦角艺术在三十余年来的京剧舞台上,焕发着灿烂的光辉。”这段话简明扼要地点出了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地位。

确实,自京剧诞生以来,长期是由老生行执牛耳的。从最早形成期的“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到成熟期的“新老生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都是以“老生”为天下,他们代表了当时京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他行当的表演尽管也都各有所长,但均无法与之抗衡。而一直要到梅兰芳的出现,旦角在他不断地改进、创新、丰富之下,才从“附庸”而蔚为“大国”,终至独领风骚,梅兰芳诚功不可没也。当年在《戏剧月刊》上,就有论者张肖伦指出,在老生衰落、后继无人的情况下,“畹华乘时崛起,称雄菊部,乃执伶界之牛耳,国内观者亦群焉,注目于梅伶一身。诚所谓时令造成梅兰芳,亦梅兰芳所以造成今日梨园之新局也。畹华十余年,悉心努力制作新剧,率以旦角为主,而厕生净丑末于绿叶扶持之列。畹华旦角之声价,更十倍于昔”。

时势造英雄,梅兰芳的出现,正赶上由老生行领衔向青衣行领衔的过渡。而梅兰芳的脚步,与整个京剧艺术的发展节律正好同步,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造就。就如同当时的剧评家苏少卿所言:“‘女主’临朝,乾纲乃衰。”旦角在谭鑫培、王瑶卿之后,终于脱颖而出。何以能如此呢?

许姬传在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按语中,提出他的看法,说:“民国以后,大批的女看客拥进了戏馆,就引起了整个戏剧界急遽的变化。过去是老生、武生占着优势,因为男看客听戏的经验,已经有他的悠久的历史,对于老生和武生的艺术,很普遍的能够加以批判和欣赏。女看客是刚刚开始看戏,自然比较外行,无非来看个热闹,那就一定先要拣漂亮的看。像谭鑫培这样一个干瘪老头儿,要不懂得欣赏他的艺术,看了是不会对他发生兴趣的。所以旦的一行,就成了她们爱看的对象。不到几年工夫,青衣拥有了大量的观众,一跃而居于戏剧界里差不离的领导的地位,后来参与进来的这一大批新观众也有一点促成的力量的。”其实,在民国以降,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性受教育者愈来愈多,她们从家庭迈人了公共场所,获得了更多的阅读能力和娱乐的余暇。戏院里的女性观众与传统的推重老生的观众相比,更爱看独具阴柔之美的旦角。

学者贾佳更从媒体的角度观察到,1928年到1937年间,北平的杂志如《剧学月刊》、《北洋画报》等的捧旦文化,也助长了这种风气。在这之前,报刊的剧评风气还没有展开,就如同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首演《穆柯寨》时说:“这许多观众的口头宣传,是有他们的力量的。”当时还是靠着“口耳相传”,但那力量毕竟还是有限的。随着报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变化悄然发生:旦角成为报纸、杂志捧角的重点,剧评的风气起来了,报纸、杂志催生并承载了新的捧角方式。于是旦角明星化了,而梅兰芳适时成为其中最为耀眼的那颗明星。例如在1927年6月20日,《顺天时报》在第五版上刊登了一则“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的启事。启事说,为鼓吹新剧,奖励艺员,举行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在投票规定中,注明名伶为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徐碧云五人,要求从这五人所演新剧目中选出最佳者各一出。选举结果,梅兰芳当选剧目为《太真外传》,尚小云当选剧目为《摩登伽女》,荀慧生当选剧目为《丹青引》,程砚秋当选剧目为《红拂传》,徐碧云当选剧目为《绿珠》。因为五大名伶皆为旦角演员,故而又称“五大名旦”。后来因徐碧云较早地离开了舞台,于是成为“四大名旦”,而梅兰芳居“四大名旦”之首。十年间,梅兰芳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向上攀登着,直到被媒体冠以“四大名旦”之首,可说是他登上了艺术生涯的巅峰。他享誉大江南北,成为梨园内外公认的伶界大王。

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在众旦角中独领风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创造了旦角行当的新生命。梅绍武曾这样总结他父亲梅兰芳一生在京剧上的改革,说他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技融于一体,开创了戏路宽阔、刚柔并济的“花衫”行当。

……

“天南海北吐芳华”,说不尽的《霸王别姬》,说不尽的《太真外传》,更是说不尽的梅兰芳!

梅兰芳为一代京剧大师,极富盛名。本书无意为梅大师做起居注,亦非坊间的《梅兰芳传》或《梅兰芳全传》等传记作品,而是就梅兰芳一生的某些片段及影响他至巨的友朋做一探讨。其中,有为他编剧、谋划演出的所谓“戏口袋”——齐如山、黄秋岳、李释戡;有为他筹钱出国、耗尽家财的“钱口袋”——冯耿光;有提携他的忘年之交——实业家张謇;有记录他一生事迹的贴身秘书一一许姬传;有成就他《霸王别姬》经典名作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当然最精彩的是坊间的《梅兰芳传》或《梅兰芳全传》等传记作品所从未道过的“梅孟之恋”,甚至在梅兰芳“金屋藏娇”时,孟小冬的“粉丝”还因此酿成命案。作者耙梳文献,甚至查阅当年的报刊、戏曲杂志,试图还原当时的梨园情景,写出不一样的“伶人往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兰芳与孟小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登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00388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6: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