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弗兰肯斯坦(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一部开创了西方近代科幻小说先河的力作。

这个被称为活跳尸的故事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拥有众多为之痴迷的读者和观众。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个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他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

内容推荐

《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不长,虽然具有哥特式小说的一些特点,但里面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复杂、怪诞,它以颇为传统的书信体的形式,通过三个叙述者的“自白”,讲述了一个“科学怪物”诞生、存在和灭亡的离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生命科学家,对生命的奥妙十分感兴趣,他在实验室里经过无数次的艰苦探索和实验,最终掌握了生命的奥秘,并创造出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巨人。他满脸皱纹密布,脸色好像枯萎的黄叶,两片嘴唇仿若两条粗劣的黑线,一副魔鬼的模样,即使是木乃伊转世也不如他那么吓人。无疑,他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认为是“科学怪物”。起初,这个“科学怪物”秉性善良,对周围的人充满了善意和好奇,并努力去接近和帮助他们。但是,随着人们对他的恐惧、歧视和厌恶,对他的殴打和攻击,“科学怪物”对人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开始变得对人仇恨和残暴起来。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周围的人们给予他生命的基本权利,甚至还要求他的创造者为他创造一个女性配偶。由于受到非人的待遇,他的心理产生了扭曲,痛苦、仇恨和毁灭占据了他全部的思想和情感,他杀害了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谋杀了弗兰肯斯坦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和他的朋友克莱瓦尔。满腔怒火的弗兰肯斯坦被迫走上了追杀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科学怪物”的道路,最终在孤独疲惫中死去。而“科学怪物”也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出生在日内瓦,我的家庭在那个共和国里名声显赫。父辈们世代为官,长期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吏。我的父亲曾身兼数个公职,声誉卓著。熟悉父亲的人都尊敬他为人正直,敬佩他处理公务不知疲倦。父亲年轻时一直忙于处理政府公务,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早早结婚,直到人到中年,父亲才娶妻生子。

父亲结婚的前因后果反映了他的个性为人,所以我有必要在此做个交代。父亲的至交中有一位商人,这位商人曾经家境殷实,后来遭遇了种种不幸,弄得流离失所。此人名叫博福特,生来自傲,不甘人下,无法忍受在曾经地位显赫、锦衣玉食的地方过着家徒四壁、默默无闻的生活。于是,他还清了债务,以最体面的方式带着女儿隐居卢塞恩城,隐姓埋名过着清苦的日子。父亲对博福特情深义重,见他命运多舛,隐居避世,不禁悲从心生。博福特为了虚伪的清高便不顾与父亲的情谊隐居起来,令父亲十分痛惜。父亲随即设法找寻他们的踪迹,希望能说服他的朋友借助自己的信誉和资助重新开始生活。

博福特隐姓埋名的办法还真管用,父亲苦苦找寻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打探到他的住所。得知消息,父亲喜出望外,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他的住所。这座房子坐落在罗伊斯河附近一条偏僻的街道上。进屋后,迎接父亲的只有悲惨和绝望。破产后,博福特的钱财所剩无几,不过这些钱倒也足够帮他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于是他希望能从当地的商行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找到新工作之前,他一直无所事事,闲来无事他便回想往昔,变得越发抑郁悲伤,痛心疾首。隐居三个月后,他便因为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什么事也做不了了。

他的女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然而,她也只能眼看着积蓄急剧减少,找不到任何方式来补贴家用,心中甚是沮丧。卡罗琳·博福特可不是一般女子,逆境反而激起了她谋生的勇气。她找到了一份手工活,帮人编织稻草,想尽了一切办法换取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父亲的病情恶化,需要她整日在身边照顾,她没有什么时间出去讨生活。第十个月的时候,她父亲便在她怀中去世,剩下她孤苦伶仃,穷困潦倒。我父亲进屋时,正见她不堪忍受这最后的一击,跪倒在她父亲的灵柩旁失声痛哭。对于这个女孩来说,父亲的出现无异于守护神从天而降,女孩接受了他的庇护。父亲在朋友的葬礼结束后,便把女孩带到了日内瓦,托一位亲戚照料。两年后,卡罗琳成了他的妻子。

我的父母年龄悬殊,但是这一点似乎让他们更加如胶似漆,恩爱有加。父亲为人正直、仗义,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爱得真切。也许,他早年曾经爱过某人,后来才发现自己原来错爱一场,这样的经历让他痛苦不堪,因此他对于值得自己珍爱的人倍加呵护。父亲对母亲的爱完全不同于老夫对少妻的溺爱,他的爱中闪耀着感激和崇敬。他敬重母亲的美德,希望他的爱能从某种程度上补偿她的不幸遭遇。出于这种感情,父亲也不免对母亲表现出无法言表的宠爱。父亲处处为母亲着想,事事顺着母亲的心意。他努力地呵护着母亲,就像园丁呵护美丽奇异的花朵,不让她遭受寒风的袭击,任何能够激发母亲那柔弱善良心灵愉悦之情的事情,他都乐意为之。母亲经历的磨难拖垮了她的身体,也扰乱了她那颗一直坚强的心。父母结婚前的两年,父亲逐渐淡出了公务,两人完婚之后又立即动身去了意大利,那里气候宜人,游历那片神奇的土地能够领略多样的景致,遇到各式有趣的人物,父亲很想藉此机会帮助母亲恢复身心健康。

他们从意大利游历到了德国和法国。我出生在那不勒斯,是他们的长子,我还在襁褓之中便已随他们四处周游。很多年他们都没有再要孩子。他们彼此深爱,同时也把这份浓厚的爱意播撒到了我的身上,为我从爱心的宝库中取出了源源不绝的慈爱。我最初的记忆便是母亲温柔的爱抚和父亲端看我时慈爱的微笑。我是他们的玩具、他们的偶像,比这更胜一筹的是,我还是他们的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天真无瑕、缺乏依靠的小生命,他们可以把我抚养成才,他们的手中掌握着我的命运,我的将来是福是祸,全看他们如何履行对我的职责了。他们深知自己对于这个小生命的职责,加之生性温柔多情,两人全都跃跃欲试要把我好好培养一番。不难想象,我的幼儿时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耐心、仁爱以及自律的熏陶,我就这样被一根柔韧的丝线牵引着向前,一切都显得那么快乐。

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他们唯一的牵挂。我母亲非常想要一个女儿,但是一直没有再生育。我五岁时,他们去意大利边境远足,在科莫湖畔待了一个星期。他们善良的本性经常驱使他们来到穷人的棚屋。对于母亲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责任,这还是一种需要、一种热情。想想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获救的经历,母亲也想扮演救人于疾苦的守护天使。有一次,他们外出散步,途中发现了一间破烂的茅棚,那茅棚立于山坳,显得异常孤寂。棚子的周围聚集了一群衣不遮体的孩子,一派赤贫的景象。一天,父亲去了米兰,我陪着母亲来到了那个棚子。她看见一位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将不多的食物分给五个饥饿的小孩。由于常年劳作,负担繁重,这对农民夫妇的腰都累弯了。五个孩子中有一个显得与众不同,引起了我母亲的注意。这小女孩似乎与其他孩子血统不同。其他四个孩子都是黑眼睛,身体敦实,像是游民的后代。这个女孩却十分纤细,非常漂亮。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她那一头金发宛如最亮的黄金,活脱脱为她戴上了一顶非凡的皇冠。她浓密的双眉轮廓清晰,一对眼睛清澈湛蓝,嘴唇和脸庞流露出无限的娇柔和甜美,无论谁见了她都会觉得她超凡脱俗,她就像是从天堂降临人间的精灵,脸上散发着神圣的气息。

我的母亲盯着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眼神里全是惊叹与赞美。农夫的老婆见状,便主动地聊起了小女孩的来历。这女孩不是她生的,而是一位米兰贵族的后代。女孩的母亲是德国人,生下她后便去世了。孩子被送给这两位好心人抚养:当时他俩结婚不久,第一个孩子也刚刚出生,日子过得还算宽裕。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意大利人,他缅怀古意大利的光辉历史——属于主张“奴隶要造反”的人。他致力于解放自己的祖国,可是这股力量并不强大,他最终也因此而成了牺牲品。谁也不知道,他现在是魂归西天,还是仍被关押在奥地利的地牢中苦度时日。他的财产被没收了,孩子也成了孤儿,靠施舍为生。这孩子一直跟着养父母,在这简陋的居室里出落得楚楚动人,连那黑色荆棘丛中的花园玫瑰也自叹不如。

父亲从米兰回来,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孩和我在别墅的前厅玩耍——这孩子生得比那画中的天使更加美丽,脸庞还熠熠生辉,她体态矫健、动作敏捷,比山坡上的岩羚羊更胜一筹。父亲很快便了解了这个小生灵的来历。母亲征得父亲的同意,准备劝说孩子乡下的养父母把孩子的抚养权转让给她。乡下夫妇很疼爱这个甜美的小姑娘,把她视为上天赐予的福分。然而,既然现在神的眷顾给她带来了更有力的保护,再要她吃苦受罪,对她就太不公平了。他们询问了村里的牧师,结果伊丽莎白·拉凡瑟便成了我家里的一员——她不仅是我的妹妹,更是我美丽而惹人喜爱的同伴,她陪我做每一件事情,分享我所有的快乐。

大家都喜爱伊丽莎白。人们对她有着热切而近乎崇拜的感情,我也不例外。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我的骄傲,我的乐事。她被带到我家的前一天晚上,我母亲开玩笑似的说:“我有一件漂亮的礼物要给我的维克托——明天他就可以拥有这份礼物了。”次日,她把她所说的礼物——伊丽莎白带到我面前时,我带着孩子般的严肃劲儿,拿她的话当真,把伊丽莎白看成我的人——我要保护、爱慕和珍爱的人。别人赞美她,这在我看来,就是在赞美我的一件私人藏品。我们亲密地以表兄妹相称。没有哪个词、哪句话能够描述我们之间的关系——她远不止是我的妹妹,因为她永远只属于我一个人,除非死亡把我们分开。

P21-25

序言

优秀小说出版商们把《弗兰肯斯坦》一书收录在他们的系列丛书之中,并希望我能给他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成形的前因后果。我欣然应允,因为这样我便可以借此机会简要地解答一个人们经常向我提起的问题:你那时候还是个年纪轻轻的姑娘家,哪来如此惊悚的构思,怎么会洋洋洒洒叙述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我一向不喜欢在作品中提及自己的观点,不过这一次,我的解答只是作为原先那部作品的导言,而且我要叙述的内容也仅仅与写作这个故事的过程有关,所以谈不上什么强加个人观点。

我的父母亲在文坛享有盛誉,作为他们的女儿,我自幼便萌发了写作的念头,这不足为奇。早在孩提时代,我就常常练笔,“编故事”是我闲来无事最喜欢的消遣活动。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更令我心驰神往,那就是在白日梦中浮想联翩一臆造空中城堡,随着接踵而来的思绪,想象各种纷繁离奇的事件。相比之下,我的这些梦境倒显得更加天马行空,令人惬意。写作时,我是在依葫芦画瓢,竭力效仿前人,并没有照自己的意愿抒发心意。写作多多少少是写给别人看一供我那个儿时的同伴和朋友欣赏;但是我的梦境则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我不曾向任何人谈及我的梦境,情绪不佳时,梦境是我的避难所;闲暇时光里,梦境又给我带来无穷的快意。

我在苏格兰的乡村故土度过了大半个童年。期间,我也偶尔游览过一些风景如画的地方,但是大多数的时间我都是住在丹迪附近的泰河北岸,那个地方沉闷单调,一派苍凉萧索的景象。现在回想往事,我觉得那个地方平淡无奇,但是当时的我并不这么想。当时,那片土地就是我自由的城堡,快乐的天堂,在那里,我无拘无束地与我想象中的生灵交流密谈。那个时侯,我已开始写作,只不过写作风格极为平淡。然而,也许是在我家门前的大树下,抑或又是在我家附近草木不生的荒山上,我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任凭思绪驰骋飞翔,我真正的创作便开始在这样的环境中萌生、成长。我并没有把自己写成故事的女主人公。我的生活实在平淡无奇,所以我觉得那些风花雪月式的悲欢离合和奇妙莫测的曲折经历决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不过我并没有把想象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因为我可以想象出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打发时间,而且,我笔下人物的经历远远要比我儿时生活中的感受丰富精彩得多。

此后,我的生活变得繁忙起来,疲于应付现实问题使我无暇顾及文学创作。一开始,丈夫见此情景非常焦急,他希望我能够写出惊世骇俗之作,不负名门后代之名。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激励我在文坛一显身手,证明自身价值,其实我自己也曾一度想过要在文坛获得一席之地,尽管后来对此十分淡漠。在此期间,丈夫仍然激励我写作,不过倒并不是想让我在文坛上引人侧目,只是想看看我是否有发展的潜力,今后能否写出好的作品。然而,我只字未动,四处游历和家庭琐事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此外,我还在学习,通过阅读来学,通过与丈夫交流来学。我丈夫的思想远比我的思想成熟、深邃,和他交流可以让我的思想得到升华。这两种形式的学习便是我所做的唯一与文学相关的事情。

一八一六年的夏天,我们来到了瑞士,并跟拜伦勋爵成为邻居。起初,我们三人泛舟平湖,漫步海岸,度过了不少欢乐的时光。那个时候,拜伦正在创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三章,他也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把自己的思绪谱写成文的人。拜伦相继用诗歌的形式把他的思想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思想穿上了诗歌和谐华丽的外衣,彰显着天地之间无限的光芒,让我们看了不禁为之动容。

那年的夏天后来变得潮湿难熬,常常一连好几天阴雨绵绵,将我们困在屋内数日无法出门。我们手边有几本由德文翻译成法语的恐怖小说。其中有一本是《负心郎的恋爱史》,书中的那个男人正想与发誓结婚的新娘十指相扣,不料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面色惨白的女鬼怀中,这女鬼正是被自己抛弃的旧情人。还有一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罪孽深重的家族缔造者的传奇。此人的命运十分悲惨,他的家族已经注定灭亡,他不得不在几个年幼的儿子长到充满希望的年龄之时,赐予他们死亡之吻。月光恍惚的深夜,一个魁梧、朦胧的身影出现在街道上,只见他全身披着盔甲,只露出一张脸,活像《哈姆雷特》中的鬼影。他拖着沉重的步伐在阴暗的街道上缓缓前行,最后消失在他家宅院投下的阴影中。突然,宅院的大门洞开,接着传来一阵脚步声。随后卧房的门也打开了,他来到孩子们的床前,看到青春年少的孩子们正在摇篮中酣睡。他弯下腰,带着无尽的悲哀,亲吻孩子们的额头,孩子们便像是枝头被摘下的花朵顿时凋零消亡了。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读过这些小说,但是却对这些书中的情节记忆犹新,仿佛昨天刚刚读过一样。

“我们每人都来写一个恐怖故事吧!”拜伦勋爵提议,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我们总共四人,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先写了一个故事,还把这个故事的片段写入了《默泽珀》一诗的结尾之中。雪莱才情四溢,擅长用想象的光辉折射思想和情感,他善用韵律优美的诗句,这些诗句装点着我们的语言,像悦耳的乐曲一般传达着他的思想和情感。相比之下,勾勒故事情节对他来说却不那么擅长。于是,他根据自己早年的一段经历动笔写了一个故事。可怜的波利多里想出一个吓人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长着骷髅头的女人通过钥匙孔偷看一偷看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肯定是什么惊悚怪异、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过,后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波利多里将这位女士的遭遇写得比赫赫有名的考文垂的汤姆更加悲惨。最后,他一时不知该拿她如何是好,只好把她打发到卡普莱特家的墓穴中去了,那是唯一适合她的地方。这些蜚声文坛的诗人也终因深感写故事单调乏味,很快便放弃了这个不合心意的写作任务。

我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想出一个故事,与那些激发我们来写这些故事的小说一争高低。我的这个故事要迎合人性中那神秘莫测的恐惧心理,要让人觉得恐怖至极一这个故事要让读者不敢侧目四望,周身血流凝固,心跳加速。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的恐怖小说就有辱“恐怖”二字。于是我左思右想,脑汁绞尽,然而还是一无所获。众人热切地期盼故事的出现,可是等来的却是无聊的“没有”二字,其实我感到思路枯竭,无力构想,作家之哀莫过于此。“你想出什么故事来了吗?”每天早晨他们都会这么问我,而我每次都不得不忍气吞声地给出否定的答案。

桑切曾经说过,万事皆有始,然而每一个开端都与在此之前发生的事情有着因果关系。印度人给世人一头大象支持世界,但是这大象却骑在陆龟背上姗姗来迟。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任何发明都不是从虚妄的空想中衍生而来,而是从杂乱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要发明,首先就要有这些杂乱的事物作为生产发明的原材料。发明可以让模糊无形的事物变得有形,但是它却不能无中生有。所有的发明和创造,包括那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发明创造,都在不断提醒我们哥伦布和鸡蛋的故事。发明在于对事物性质的把握,在于对与已把握事物相关的设想进行完善和深化的能力。

拜伦勋爵与雪莱多次倾心长谈,他们谈话的时候,我总是十分虔诚地侧耳倾听,极少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们谈起各种哲学理论时谈到了生命起源的本质,他们不知道人类能否发现这一本质,并清晰地表达出来。他们讨论达尔文博士的实验(我并不是说这位博士真的做了这样的实验,我以前也没有这样说过,我只是说当时人们曾经传言他做过这些实验,而且,这样说也许更能表达我的意思),据说,他曾把一些细粉条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然后通过一些不可思议的方法,让这些粉条按照自己的意愿动了起来。不过,就算这样也不能产生生命。也许,我们可以使尸体复活,流电学已经给予人们希望;也许,我们能够制造人体的各部分构造,然后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给它们赋予生机的暖意。

这二人侃侃而谈,不知不觉夜幕已经降临。我们休息的时候已过了子夜。我把头贴到了枕头上,但是并没有睡着,我也不能说自己当时在思考。想象之神不请自来,把我脑海里接二连三出现的那些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大大超出了普通思维的束缚。我双眼紧闭,脑海里浮现清晰可见的形象一我看见一个面色苍白,研究旁门左道的学生跪在一具组合好的人体旁边。我看到一个可怕的身躯伸展开来,随后,在某种强大的机械作用下,显示出了生机,胡乱地抽搐,好像活了过来。这一幕真是令人心惊肉跳,因为任何模仿造物者高超的造物机制的企图都会导致恐怖至极的后果。研究邪术的学生成功了,但这种成功令他惊恐万分,魂飞魄散的他撇下自己的劳动成果逃离了现场。他希望自己亲手注入那具躯体的一丝生机会因其遭到遗弃而逐渐熄灭,他希望这个半死不活的怪物会因此一命呜呼。他希望墓地的宁静能够为这具可怕死尸的短暂生命永远地画上句号,他曾经把这死尸视为生命的摇篮,但是现在他希望这生命尽快消亡,好让他高枕无忧。他睡着了,却又从睡梦中惊醒,他睁开双眼看到一个令人恐怖的身躯站在他的床边,撩开床幔,正用一双昏黄、潮湿但却充满好奇的眼睛盯着他。

我吓得睁开了眼睛。这个想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感到一阵恐惧在我周身蔓延开来。我看着周围的事物,希望他们能够帮我驱走想象中那可怕的身影。四周的景物历历在目:这房间,这深色的拼花地板,紧闭的百叶窗,以及依稀透着朦胧的月光,我分明能感觉到明镜般的湖水和洁白巍峨的阿尔卑斯山就在远方。然而,我仍然无法轻易忘掉那个可怕的幽灵,他简直如影随形。我必须想点别的东西。我想起了我的恐怖故事一想起了那个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令人失望的恐怖故事。噢!要是我能够写出一个让我的读者像我今晚一样害怕的故事,那该有多好啊!

突然,一个令人振奋的想法犹如一道闪电迅速地在我的脑海里掠过。“灵感来了!那些令我胆战心惊的事情一定也会让别人魂不附体,我只需要把那个深夜里在我的枕边吓唬我的那个鬼怪描述一番就可以了。”次日,我宣布构想了一个故事。我以“十一月里的一个阴郁的夜晚”作为开头,把我那恐怖至极的梦中情景原原本本地描绘了下来。

开始,我只写了一个不过寥寥几页的短故事,但是雪莱一个劲地鼓励我开拓思路,加大篇幅。虽然我的丈夫并没有为我提供任何情节,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但是如果不是他的鼓励,这个故事便不会以现在这种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我这么说并不包括小说的原序,据我回忆,该序完全是承我丈夫赐言。

现在,我再次让我这丑陋的孩子走到读者中去,愿它能广为流传。我非常爱它,因为它是那些快活时光的产物,那个时候,死亡和悲伤只是些虚幻的字眼,从未在我心中产生真正的共鸣。这本书记录了许许多多散步、驱车、谈心的场面。那时的我并不孤独,我的丈夫陪伴着我。然而现在,在这个世上我已永远不能与他相见了。不过,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所思所感,跟读者无关。

最后,我再补充两句,交代一下书中所做的改动。我主要是在语言风格上作了一些润色,并没有改变故事情节,也没有加入新的想法和场景。我修改了一些过于直白、有碍读者感受叙述之美的文字,这些修改主要集中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这种改动自始至终只出现在小说中的附带部分之中,并未涉及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体内容。

一八三一年十月十五日于伦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弗兰肯斯坦(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玛丽·雪莱
译者 耿智//刘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8409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3
出版地 湖北
218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