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超越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本书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图书 |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超越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本书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从作者所接触的版本入手,围绕着《坛经》新旧版本的“缺席”与“出席”的实际,探索了以版本形式出现的那种变动不居的“存在”方式、“生命”的“延续”等问题;其次从版本进入到版本中的具体所“说”;让“语言”回到生活实践的语境,从“说”、“写”的角度,探讨人的实际生存状态、生存经验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再从“说”转向“说者”。由“说”转向“说者”,并不是为了去弄清“说者”的意图,以求得对其所“说”的“理解”;然后把哲学的视角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和所作所为,转向相关的人的直接经验和体悟,从而不再束缚于人的所“想”、所“说”、所“写”;最后回应《前言》中提出的问题,把对人、人生的哲学思考从“肉体”再提升到“动物”的层面,并结合以往的人类学、欧洲哲学,重新探讨了现象学和解释学所应“回到”的基础问题,对本书所涉及的问题在哲学上做一个总结。 目录 前言 一 《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 2 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 4 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 1 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 3 解读是改编的继续 4 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 5 解读的机缘 6 “啐啄同时” (三)哲学小结 1 “獦獠”与宗教典籍 2 版本的演变与生存论 3 文本重构 4 起点并无一定 5 理解如何可能 6 力量来自何方 二 《坛经》的“非关文字”——话语与无言 …… 三 《坛经》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与定义 四 《坛经》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与肉体劳作 五 《坛经》的“作为动物的人”——兽、人、神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84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0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