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与流传
张择端:翰林学士还是翰林画家?
清明三说、上河两解
记忆中的时间:春天、夏天还是秋天?
细数繁华风物
平中寓奇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之外的“清明上河图”
| 图书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解读国宝丛书 |
| 内容 | 目录 小引 《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与流传 张择端:翰林学士还是翰林画家? 清明三说、上河两解 记忆中的时间:春天、夏天还是秋天? 细数繁华风物 平中寓奇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之外的“清明上河图” 编辑推荐 1950年的冬天,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在东北局文化部一问临时库房里整理文物,猛然间发现的一张古画令他激动万分,以至于在数十年后回忆起来,仍记得当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的感受。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952年,《清明上河图》送交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在这件作品的卷首,现在还留存着“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1953年,国家文物局把这一传世名作借调到北京,《清明上河图》从此落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自发现之后,就引来无数学者、历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人们忍不住追问:这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谁?它描绘了什么?它经历了哪些曲折与艰辛?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提出,一个又一个答案被发掘出来,一篇篇或学术或普及的论著也得以问世。 本书图文并茂地对《清明上河图》作了详细的解读。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国宝级书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详细读解。选题角度新颖, 从小知识点入手, 注重细节。全书共分七个专题, 内容涉及作品的流传经过, 作者身份, 宋代风格, 画面图解, 奇闻逸事等。以当时的造型艺术 (纸上绘画、墓室壁画、陶瓷) 为参照, 深入充分、兴味盎然地再现那个遥远年代之一角。有助于读者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内涵, 艺术魅力, 也有助于读者感受中国的古代社会。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解读国宝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吴雪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27439 |
| 开本 | 24开 |
| 页数 | 12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2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9 |
| 宽 | 171 |
| 高 | 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