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玉器鉴赏
内容
编辑推荐

8000年来,中国人制玉、礼玉、崇玉、爱玉、佩玉、藏玉、鉴玉、赏玉,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玉文化体系。本书从历史、文化以及制作技术方面对玉器作回顾总结,讲述了中国玉器自远古到当代的发展历史,点评各时期玉器的特色,涉及和出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材质,介绍玉礼器、玉佩器、玉带饰、玉摆件等器用,尤其是对玉器的仿占、作伪和鉴伪作了专业解析,是玉器鉴赏、收藏的必备参考。

内容推荐

“玉,石之美者”,集山川之精华、采日月之灵气。中华玉文化绵延8000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更是利用玉的自然特征形象地解释人们的品德和操行,久而久之,玉也就成了君子的象征。自古以来,玉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礼仪、审美情趣等方面有很大影响,是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在中国,玉器成为长盛不衰的收藏和投资对象,玉器收藏有着根深蒂固的精神底蕴。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之称,历代玉器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很高。本书通过对600件玉器文物的详介,以点带面,展示中国玉器的博大精深,传播正确、科学的玉器知识,帮助古玩爱好者炼就火眼金晴,给收藏者以信心和决心,并以精神上的陶冶与享受。

目录

第一章 玉石的种类与产地

 玉石:美丽的石头/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玉石产地

 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软玉与硬玉

 

第二章 玉器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品种

 中国玉器发展简史/玉器的主要品种/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第三章 玉器之源——高古玉器

 人类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玉器: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

 王权的熹微——夏代玉器:二里头文化玉器

 青铜文明的和声——商代玉器:殷墟妇好墓和三星堆文明玉器

 

第四章 玉器之德——西周、春秋、战国玉器

 礼玉的时代——西周玉器:三门峡虢国墓玉器

 文武兼修的道德光辉——春秋、战国玉器: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玉器

 

第五章 玉器之盛——汉代玉器

 玉有五德/金缕玉衣/玉玲与玉握/吕后与“皇后之玺”

 

第六章 玉器之变——隋唐玉器

 男人的梦幻:玉带/成人的梦想:飞天/惊世之宝:玛瑙羚羊首杯

 

第七章 玉器之韵——术辽金元玉器

 世俗之乐:荷花童子佩/北国风情:春水玉和秋山玉/渎山大玉海

 

第八章 玉器之俗——明代玉器

 仿古:赝品的盛宴/陆子冈:千年治玉第一人

 另一个世界:梁庄王墓

 

第九章 玉器之巅——清代玉器

 盛世的绝响/西域风:痕都斯坦玉/乾隆与乾隆工

 乾隆与仿古/大禹治水山子

 

第十章 玉器之新——当代玉器

 皇家风范北京工/后起之秀上海工

 

第十一章 历代玉器仿古

 北宋:仿古第一波/晚明:作伪第二波/清代:伪作的狂欢

 

第十二章 历代玉器作伪与鉴伪

 玉器作伪十三式/常见的作伪方法/古玉鉴伪秘笈

 

附录:2007-2008年中国玉器拍卖成交TOP10

试读章节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根据考古研究成果可知,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始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器。从最早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进化到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玉器脱胎于磨制石器,并最后发展成为独特的精神文化产品,承载着丰富的原始宗教、审美和文化内涵。

玉器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第一,人类审美能力的萌生。第二,玉石的发现。随着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玉石温润多彩的天然特性逐渐被发现和认识,被作为稀有之宝珍藏。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这些美丽且与众不同的石头——玉石。第三,制作工艺的成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工石器从运用简单的锤击法逐渐发展到采用钻孔、琢磨等制造技术。距今约8000年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一对玉块,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玉器。

从起源来看,玉器就是原始磨制石器的一部分,它本是一种实用工具,这一点有大量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但因为其美丽润泽的外形,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玉器又成为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为古人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玉器又成为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与神交接的通灵媒介。

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水平低下,山洪暴雨、雷鸣闪电、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存,人类对自然充满着敬畏和崇拜,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形成了巫文化,并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师。人类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图腾、神灵的敬畏,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巫师负责和超自然的图腾、神灵沟通。在巫师和图腾、神灵沟通的过程中,脱胎于石制工具的美丽的玉器就成了人类表达祈愿和与神祗通灵的媒介。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北方的红山文化与南方的良渚文化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这一点。玉的通神功能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都有反映。在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例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良渚文化中琮、璧、钺等玉礼器就是典型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师头戴面具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关于这一点,《说文解字》的作者、中国玉文化重要理论家东汉许慎曾有过非常经典的解释:“灵,灵巫也。以玉事神。”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巫能以玉事神。”巫成为人神之间的沟通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旨的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

玉能通灵,这就赋予了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这里,玉是神灵的物质表现,人类通过巫师借助玉器表达对神灵的礼敬,玉、巫师、神灵三位一体。

到了夏商时期,玉器的种类和使用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来大量出现的祭祀祈福的礼器如玉璧、玉琮、玉圭等开始减少,加工渐趋粗糙,与此同时,圭、璋、刀等兵器大量增加。琮、璧的减少和退化与圭、璋的增加,此消彼长之间,间接地反映了巫权的削弱和冷落,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王权势力的膨胀。

此时,由史前社会巫师主导的神权时代已转入由“帝王”统治的王权时代,玉文化也正式由“巫玉”文化转入了“王玉”文化。

中国在夏商时期进入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原来具有权力象征的玉器如圭、璋、钺、戈等变成祭祀礼器和仪仗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制玉水平,使切割、研磨、碾轧、抛光等工艺流程变得更容易。商代王室有庞大的百工作坊,其中就有专门做玉的作坊,在作坊里,玉工不断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为宫廷生产了各式各样的玉器。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六种礼器,即“六器”,也称“六瑞”。除六器外,周礼还规定了天子与诸侯的服饰制度,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缁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孺玫而组组绶”。古者君子必佩玉。至此,中华玉文化完全步入“礼玉”时代。

东周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西周初期制定的礼玉制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对玉器的价值和功能也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墨子指出:“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日不可。”意思是,和氏璧、随侯珠等虽然是天下公认的宝物,却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不是什么宝物,只不过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因而认为用玉“费财费力,不加利”,对用玉活动予以全面否定。儒家创始人孔子则高度重视玉器在人的道德修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将玉器人格化,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11个方向对玉的道德内涵作出详尽的描述。他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儒家用玉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盛行,上自王室贵胄,下至庶民百姓,尢不以玉为贵,视玉为宝,玉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装饰和丧葬等活动。伴随着尊神敬天思想的淡化和青铜器礼器的盛行,玉礼器的装饰味渐浓,主要用于朝觐、盟誓、婚聘、殓葬等。此时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玉佩饰的盛行,这标志着古代玉器重心从神到人的转变,将玉器人格化标志着儒家用玉思想的正式确立。

P20-24

序言

“玉”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本作“王”字。玉,因其质美、色美、音美,在石中称王。玉器实乃王器。

玉器在中国典章文物中是最为璀璨、最为高洁的。玉器作为国粹,从史前的朴拙、商周的庄雅,到秦汉的雄浑、隋唐的雍容,再逐步发展到明清的秀丽。几千年来,制玉、敬玉、爱玉、赏玉,国人对玉器的礼戴至深至诚,如醉如痴。是石而非石,玉超越了其物质上的属性,演变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玉器的美学是歌颂型的,因为玉本身是活的,具有灵性。

古人认为玉乃上天之石,玉是以天地精华所沐浴脱颖而出的灵性之物。又传盘古开天辟地,死后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玉器因此被视为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可令拥有者凝神聚气。“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礼仪、审美情趣等方面有很大影响,是高层次的文化载体。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至今有8000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均发现不少玉器。西汉时张骞正是有了玉石之路的指引才能到达西域各国,丝绸之路实际即是“玉石之路”——商贾们在这条路上,东来带美玉,西往带丝绸。

玉可以通天。《红楼梦》中那块通灵宝玉原是不堪女娲补天的“无才多余物”,入得世间却“灿若明霞,莹润如酥”起来。“巫能以玉事神”,是指巫用玉跟神沟通,玉由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山海经》中称玉乃神灵的食品,西王母曾从西域来中原献玉器,玉成了人神交接的桥梁。秦始皇以和氏璧制玉玺,刻辞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令天下。不同的玉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玉器成为等级的标志,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后来儒家将玉道德化,推动“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其学说中关于玉的政治理解也随之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共识。“金口玉言”、“金科玉律”、“金振玉声”等成语更是将古代王权、神权烘托得无以复加。天子祭天地用玉册铭文,传达君令以玉符为印信,玉的文化属性与社会属性渐次完善。孔子利用玉的自然特征形象地解释人们的品德和操行,久而久之,玉也就成了君子的象征。生者佩玉、食玉;亡者则裹玉、填玉。郑玄注《周礼》:“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古人认为玉是致密温润的,能保证肉体不腐,防止灵魂出壳,所以有玉塞把人体的窟窿都塞上。至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山靖王两件金缕玉衣各用两千余枚的玉片以金丝串连,已是极致。

玉可以养人。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玉是地球岩石亿万年演变的精华。温润柔滑、晶莹纯洁、致密细腻的玉石,静栖于一处,日夜散发那种柔柔的、晶莹的、神秘的光芒,内敛淡定,故把玩玉器有助于修身养性。有种说法叫“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在所有器物材料中,玉与人最为亲近。盈盈一握,温润的质感油然而生。经手之玉,必留生息。玉与人之间相感应,玉器因为有人爱,具有了人的生命力,盈动光彩,摩挲在手,隐隐中如闻低吟……思绪涌动,感觉亦幻亦真,玄妙深邃,一时一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此,能以自己的分析来诠释玉器蕴藉的寓意,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创造。人在珍爱怜惜中赋予玉石生命般的味道和灵性,玉石也最能体现出真善美的自然,最能与人心互通互动。玉器具有形态美、神韵美,是无言的诗、无声的歌,天生就该与茶香、琴韵为伴,灵秀神奇,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品器悟道。养玉是玉器收藏者最大的乐趣,玉器得以扩大其灵性、润泽,绽放灿烂光华。清代收藏家刘大同在《古玉辨》中提出“意盘”的概念,为众藏家奉为圭臬。意盘是指手持玉器,边盘玩边想着玉的美德,养自身之气质,久而久之,达到玉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玉器得到了养护,主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行话“戴活”与“替主”即是指玉石和主人朝夕相伴,产生灵气,人与玉融会贯通,同呼吸共命运,互为“第二条生命”。这是玉美的“人化”。

玉不能言,却最可人。沧桑岁月在玉器上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痕迹,须观赏者与它用心交流,体会它的温润、亲和、典雅与深邃。玉埋藏地下几千几万乃至上亿年,蕴含有大量矿物元素,《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孔子则说玉有仁、智、义、礼之德。君子佩玉,装饰之外,更是要按照玉德规范箴劝自己的言行操守。而玉在与人相亲相随中会日渐细致,更加柔润。玉常用以拟人。如“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是赞美魏晋嵇康的风姿。嵇康善饮,酒后摇摇晃晃常自倾倒,人们取“玉山”譬喻,后遂有“玉山倾倒”形容醉态。李白有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至于形容男子“玉树临风”、形容女子“亭亭玉立”现今都已是熟喻了。

识人一如识玉,识玉亦一如识人。如白居易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又如孟郊的诗:“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张循之的诗:“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可见,怀才不遇与买椟还珠是互通的。当初楚国卞和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献给厉王和武王,以欺君之罪被先后砍去了左右脚;卞和因璞玉被诬为石头痛哭三天三夜,新继位的文王命人剖玉察看,证实果真是块美玉,遂琢成玉璧,命名“和氏璧”。后来秦国为得到和氏璧,提出要以15个城池相交换,“价值连城”一词也由此而来。

好玉亦须得好工,才能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清嘉庆年间腾越厅同知伊里布得到一块好玉,红绿相问,找来工匠设计雕只鹦鹉。那名玉匠举止怪异,让人一时猜不透玄机——在动工之前,白天一整天不是上山打鸟就是下河摸鱼,后来才知道,他是借自然风光思考玉料的“巧色”。后三年雕刻乃成,奉为名品。

在中国,玉器成为长盛不衰的收藏和投资对象,玉器收藏有着根深蒂固的精神底蕴,无德者可望而不可即。然黄金有价玉无价,受利益驱动,不免滋生逆流。那些未解开的玉,大大小小的,外观就是石头,用肉眼是看不出来内在的好坏,有些人买玉叫“赌石”,做期货交易,撞运气,运气好的几百几千倍地赚,运气差的则血本无归,行内形容“疯子买,疯子卖,还有疯子在等待”,演绎的是又一出《疯狂的石头》,这已是严重偏离了玉及藏玉人的本色了。

玉,美丽的石头,是大自然的馈赠,集山川之精华,采日月之灵气。玉器经过8000年的历史演变,起源之久远、工芎之精湛、用途之广泛,汇人文之韵致,融能工之巧思,已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每一件都浓缩着它的时代信息,美轮美奂。8000年的崇玉、藏玉之风,赋予玉器独特的文化与灵性,收藏玉器可为主人添增善美和纯净的气质。中国素有“玉石王国”之称,论玉石品种和产地,则有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论器用形式则分玉礼器、玉佩器、玉带饰、玉摆件等,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琢玉技法和艺术风格,分浮雕、透雕、阴刻、阳刻、镶嵌等,或繁或简,或写实或夸张。《中国玉器鉴赏》概述玉器文化的分类,再特以“玉器之源”、“玉器之德”、“玉器之盛”、“玉器之变”、“玉器之韵”、“玉器之俗”、“玉器之巅”、“玉器之新”为题,对白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至当今的玉石来源、玉器流变,从制作特色及技术方面作总结。特别值得一提,本书对玉器的仿古、作伪和鉴伪有专业解析,帮助古玩爱好者练就火眼金睛——玉器鉴别要注意色泽及种质,当中可细分为颜色、透明度、净度、切工及裂纹诸方面。《中国玉器鉴赏》通过对玉器的全方位概览,配贴600幅珍贵器物图片,历历在目,传播正确、科学的玉器知识,展现中国玉器的博大精深。

时日有限而学识无涯,本书若有不妥与舛误,尚恳请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玉器鉴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振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2610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8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