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埔军校的将帅们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幅奇特的历史画卷,一道壮烈的战火景观,一部传奇的军魂军史。

本书从黄埔军人的民族爱国气概及辉煌战例、黄埔军人的严谨的军事素养与高超的近代军事战术、黄埔师生的恩怨情迹、黄浦系将领的风采与鲜明个性等几个方面展开记叙,以纪实笔墨,勾画出近代风云中的黄埔群雄。

内容推荐

中国军事走向现代化,黄埔是个重要裂变之源。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的摇篮,为民国时期的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与高级将领。本书生动记述了黄埔军校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所刻下的深深烙印。书中概述了黄埔历史风云,记述了黄埔军校及其培养的将领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又细致描述了与黄埔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展示了黄埔军人为了国家的兴盛、富强而作的顽强努力,弘扬了黄埔军人、将领们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豪放英雄气概,包括共产党高级将领与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的英姿,也以沉重的笔墨记述了国共斗争中黄埔将领们一幕幕风风火火、恩恩怨怨的历史风云……他们是各自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和中坚,既有携手合作共同讨伐北洋军阀,浴血抗击日寇侵略的灿烂业绩,也有相互角逐,血戎相向的惨烈。他们的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又往往被阶级党派之争所淹没,但又还是会留下丝丝印痕,黄埔情结挥之不去,书中也有不少反映这恩恩怨怨的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作者还以具体的史实,探寻了黄埔军校培养的将领与队伍不同于以往军队的特色,讲述了将领们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教育等等。作者还以文学手笔记述了黄埔将领的一些经典战役,以具体战例评述了黄埔群英的各自所长,并作了一些比较与评述,描述了以往史书难见的南昌起义、抗日战役、国共交战的细节,展示了国民党和我军高级将领中出身黄埔的将领的指挥作战特色和辉煌战绩。

全书视角新颖,文史相映,配以上百幅珍贵历史照片,让读者领略了别具一格的历史画卷。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黄埔雄起 将星摇篮

第二章 黄埔军魂 威震疆场

第三章 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

第四章 中流砥柱 民族脊梁

第五章 军人素质 黄埔兵法

第六章 各为主义 公仇斗狠

第七章 黄埔情浓 私谊情深

尾声 黄埔大结局

试读章节

1.军校缘起

“江山留胜迹”,在离广州约20公里的黄埔岛上,有一座黄埔军校遗址。当年一批热血男儿,以报国之躯,在这里惊天动地地呐喊、生龙活虎地训练的场景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空空的校舍和一些老照片、旧档案。黄埔的熠熠将星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只有黄埔精神依旧在时空中回荡。

黄埔军校的始创者,就是民国先驱、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

而触发孙中山创建军校的,是羊城半夜惊响起的枪声!

为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发动的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中华民国。摘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是袁世凯,可他却逆历史潮流而动,从临时大总统变成终身大总统,又想把社稷江山传给自己的子孙,于是复辟帝制,做中华大皇帝。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人重新披挂上阵,在国人的支持下,发动了护国战争,袁世凯一病不起,“龙驭上宾”。袁世凯死后,北京的政权落到北洋军阀的掌控之下。虽然还戴着民国政府的帽子,但军阀割据,祸国殃民,连年混战,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民族衰微,民权旁落,民生凋敝。为了保卫民主共和的果实,孙中山揭橥“护法”大旗,在广州建立非常大总统府,准备实行北伐,打倒北洋军阀势力。

然而,在此重要历史时刻,孙中山所依靠的军事武装却反而调转枪口指向了他自己。1922年6月16日凌晨3时,孙中山依靠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公然叛变革命,叛军叶举、洪兆麟各部占领广州全市各交通要道,并进占机关、仓库及报馆。洪兆麟指挥部下,吹响了进攻观音山总统府的冲锋号,部队分成数路向总统府发动进攻,炮火连天,枪声四起,总统府和越秀楼陷入熊熊烈火之中。

那段铭心刻骨的经历,也永远留在宋庆龄的脑海之中,她回忆:

六月十五日之夜二时,我正在酣梦中,忽被中山先生喊醒,并催速起整装同他逃出。他刚得一电话,谓陈军将来攻本宅,须即刻逃入战舰,由舰上可以指挥,剿平叛变。我求他先走,因为同行反使他不便,而且我觉得个人不致有何危险。再三婉求,他始允先行,但是先令五十名卫队全数留守府中,然后只身逃出。他走了半小时以后,大约早晨两时半,忽有枪声四起,向本宅射击……黎明时,卫队开始用来福枪及机关枪与敌人对射。敌方却瞄准野炮向宅中射来,有一炮弹击毁我们澡房。卫队伤亡已有三分之一,但是其余的人,仍英勇作战,毫不畏缩。有一位侍仆爬到高处,挺身而战,一连击毙不知多少敌人。到了八点,我们的军火几乎用完,卫队停止回击,只留几盒子弹,等候着最后的决斗。

孙中山震惊之余,也有自责,想起了数月前的一幕。

就在数月前,蒋介石还特地提醒他,广东政府的军事支柱、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不可恃,此人是《三国》里魏延式的人物,脑后长着反骨。

陈炯明是孙中山最信任的“革命将领”,为了壮大陈炯明的力量,孙中山不惜将上海的寓所几度抵押以接济陈的军队。将心比心,陈炯明应该对他忠心耿耿。

蒋介石的情绪激动起来,他连珠炮地反问道:“既如此,陈某人为什么对先生的北伐阳奉阴违?为什么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为什么与广东的敌人、直系军阀吴佩孚鱼雁往来,信使不断?设若先生一再犹豫放任,必致有束手无策、噬脐莫及、不可挽救之一日也。”

见蒋介石说得如此严重,连坐在一旁的廖仲恺也悚然变色:“那该如何处置?”

蒋介石右手果断地向下一切,做了个快刀斩乱麻的手势:“非常之事,当以非常手段解决之,以孙大元帅名义,令陈炯明晋见,届时猝然发难,彻底铲除陈系势力。”

孙中山连忙止住蒋介石:“不用说了,我一向以至诚待人,竞存(陈炯明字)毕竟反迹未显,若是滥开杀戒,必致队伍分裂,同志寒心,内讧陡起,革命事业将遭一重挫也。”

蒋介石怔了怔,一阵失望从胸腔里腾起,随即又化成酸楚,化作不平之气。以上建议,固然是出于对陈炯明军阀本质的刻骨认识,也隐隐产生于一种嫉妒。有陈炯明在,他在广东军界就不能做第一人,也说明在孙中山心里的分量还差一等,眼前的现实就是明证,孙中山器重陈炯明,要胜过器重他蒋介石多矣。

蒋介石心中愤愤:“合则留,不合则去。”再也不多言语,拂袖而去,离开了孙中山,离开了广州。

现在,无情的现实被蒋介石不幸料中,他的警告言犹在耳,陈炯明的大炮已经对准了总统府,越秀楼一片火海。孙中山仓促逃难中,想起了蒋介石,为不纳忠言而自责。所以,他一登上永丰舰,就致电蒋介石:

“事紧急,望速来。”

孙中山的秘书林直勉在叛乱发生前,曾替孙中山拟过一份电报,请蒋介石回来,电文写得很恳切:

“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

但蒋介石置之不理。

孙中山默默无语,在对待陈炯明的问题上,已证明蒋介石是正确的,即使他今天负气不来,也情有可原。

并非如林直勉想象的那样,蒋介石一味地任I生使气,他接到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发出的电报后,就立即启程,间关赴难。

夜静更深,涛声如诉,停泊在新造村海面的永丰舰像是一只睡意正浓的猫躺在墨色中,鼾声一片,连续数日的激战、漂泊,官兵们都累坏了。

孙中山却是辗转反侧,眼瞅着月过中天,眼瞅着东方既白,依然毫无睡意,心乱如麻。如今困守永丰舰,援兵不至,孤军难支,南国烈日炎炎之盛夏,竞连一件换洗衬衫都没有,几乎走到了绝境。

孙中山从没有如此痛心过:“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缕数,顾失败之残酷未有著于此役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陈炯明这一击,倒使孙中山清醒了许多:军阀不可恃。他想起了苏联人的忠告。

半年前,他在桂林接待了由列宁亲自委派的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马林。作为职业革命家的马林对政治局势有着灵敏的感觉,早在会见孙中山之前,他对中国的情况就有过研究,因此提出来的意见也特别有分量。他向孙中山提了两条建议:第一,要进行中国革命,就要有好的政党,这个政党要联合各界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第二,要有革命的核心,要办军官学校。

陈炯明的反叛,使孙中山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掌握枪杆子!没有一支真正属于国民党的军队,国民革命只能是与虎谋皮。

要建立一支新兴的军队必须要有新兴的军事人才,而新兴的军事人才,就必须有革命青年为将来的革命骨干以担负革命的重任,由新兴的军事学校培养出来。

一个新的建军计划正在孙中山的头脑里酝酿、翻滚,他披衣起床,走上甲板,就看见一个瘦削的身影鹤立舰首,笔直的身躯如标枪般挺立,那一副倔强不羁,那一副愤世嫉俗,分明是仗义拔刀的蒋介石。

“蒋君一人来此足当两万援军。”孙中山的笑声又恢复了以前的开朗,转身对林直勉吩咐,从即日起,海上军事指挥全权归诸蒋介石。

……  P1-5

序言

现代中国,有一个十分奇特的历史特征与别致风景:即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尤其是军界领导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同一摇篮——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民国时期的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国民党的上将、中将和少将包括中下级军官,多为黄埔军校培养的学生;黄埔将领在国民党军队乃至特工部门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五位与黄埔有着渊源,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更有众多师出黄埔。“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部队出自黄埔军校,构成了中共军队的基本骨架。这一奇特历史特征引出了一幕幕风风火火的历史风云——他们是各自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和中坚,既有携手合作共同讨伐北洋军阀、浴血抗击日寇侵略的灿烂业绩,也有相互角逐、兵戎相向的惨烈。他们的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往往被阶级党派之争所淹没,但又还是会留下丝丝印痕,这是现代中国的独特现象。而中国军事的走向现代化,黄埔又是个重要裂变之源,可以说,没有黄埔,就没有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和现代化。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埔情结已成为两岸同胞交流的特殊纽带。将这一历史独特风景作浓笔描述,不仅将引来许多有趣的历史镜头、激荡的历史剧幕的展现,更将引发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埔军校的将帅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晓华//张庆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2343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