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雕刻艺术是明清时期中国雕刻艺术之一杰出代表。但长期以来,因其“民间性”,而未被广泛关注。在提倡挖掘、整理、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今天,给予这一深具东方特色的雕刻艺术以应有之重视,是必要的。同时将这一艺术推而广之,使其发挥应有之价值,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书所选拴马桩是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八千余件藏品中精选。希望本书的出版既能为雕塑艺术下作者提供相关资料,也能增进广大读者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的了解。
| 图书 | 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拴马桩雕刻艺术是明清时期中国雕刻艺术之一杰出代表。但长期以来,因其“民间性”,而未被广泛关注。在提倡挖掘、整理、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今天,给予这一深具东方特色的雕刻艺术以应有之重视,是必要的。同时将这一艺术推而广之,使其发挥应有之价值,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书所选拴马桩是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八千余件藏品中精选。希望本书的出版既能为雕塑艺术下作者提供相关资料,也能增进广大读者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的了解。 内容推荐 首先,中国雕塑从四面八方都能用一根流动的情绪化的线条画下来。西方雕塑以块面结构为主,米开朗琪罗、罗丹的线虽很抒情,但主要用于表现轮廓,我国几千年习书法的积淀,对姐妹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线性慧眼,诗性煮梦锅下圣火不熄;无数艺人前仆后继的求索,才积攒成套艺术方言,独立于西方大师话语之外,磨杵成针! 作者把拴马桩石刻列入民间艺术史论述的范畴。无论任何文明古国,还没见过第二个民族的辟邪迎瑞兼拴牛系马这件事上,像中国人这样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在延续数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岁月中,创造出如此大气磅薄、无法计数,每一个体又绝不雷同的奇迹。 拴马桩平平常常,不夺人视线,仅仅是中国文化大树上的一片小红叶,却是足以雄视后代五百年。 目录 何满子先生题咏拴马桩诗 雕塑浅谈 中国雕塑特色 拴马桩石刻 拴马桩雕刻艺术赏析 附录一 霍去病墓石刻艺术赏析 附录二 人之寿夭在元气 国之长短在风俗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柯文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54645 |
| 开本 | 其他 |
| 页数 | 24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91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314.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86 |
| 宽 | 190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