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津(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西方首部研究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欧美顶尖的日本电影研究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小津的人生、电影技巧与美学,精巧地呈现了体现在小津电影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和文化蕴涵。西方电影研究界公认,本书是研究小津安二郎本人及其电影的必读书,也是有史以来电影导演研究的最佳专著之一。

内容推荐

本书是西方首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著名日本电影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

自1947年抵达东京后,里奇观察、研究与书写臼本长逾六十多年,是西方公认的最早、最全面、最可靠的13本电影专家,亦是战后日本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里奇通过对小津电影的主题、编剧、拍摄、剪接之深入分析,窥探其电影文法与美学风格,并以此展现了蕴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及文化意涵。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编剧

第三章 拍摄

第四章 剪接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小津电影编年

小津安二郎年谱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小津曾经说过,“拍电影,最困难的环节在于写剧本。”①剧本难写的一个原因,是小津的日本特色,需要将材料——回忆中的家庭生活、他听来的故事、他观察到的人们身上的某些东西——转化成非常个人化的内容。像他的大多数国人一样,小津的原创性并不表现于素材本身——它始终是最世俗化的东西——而体现为观察素材的角度,以及材料组合成电影的个人化的、甚至是风格特异的手法。像大多数日本艺术家一样,小津是一位形式主义者,一部电影中的事件的模型,和事件本身一样,对于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过,小津和许多艺术家不同,他很少拘泥于形式,也很少满足于仅有一种取悦观众的模型。从电影元素盼结合开始,在模型的协调及偶尔的不协调之中,他的电影的意义于焉显现。小津最费思量的,是在剧本的成型过程中,一个场景或一句对白最终该放置于何处,这远比电影制作的其他特征——拍摄、剪接等——对他来得更为重要。他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一个好剧本就意味着一部好电影;在此意义上说,他就像一个随身带着细节详尽的蓝图的建筑师,或是带着精确工作计划的木匠。

当然,任何有实力的电影导演,都清楚从根本上电影剧本具有重要性。小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剧本写作方式。一般的剧本写作,就像小说写作一样:两者都开始于一个充满希望的乐观时刻,人物即据此而成形。故事或情节由这个人物身上产生,或者(这在传统的西方电影中更为普遍)是,故事或情节驱使人物以必然的方式推进,而当一个动作结束,一个变化被察知,剧本便可以说是完成了。小津很少采用后面这一种模式,认为它会扭曲人物,破坏真实性;小津也很少采用前一种模式。㈠睛节让我厌烦,”他有时会这样发牢骚,并且,很显然,他的电影也很少有像情节这样的东西存在。相反,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最薄弱的情节,这种薄弱性又因其因循俗套:墨守成规而益显薄弱。

事件的因袭性在小津的电影中,即使以日本标准来看,也显得极端。小津后期的许多电影里,结婚和死亡是惟一允许被表现的结局,而标志着向结局推进的领悟和误解,也常常不会有什么例外存在。不言而喻的道理到处都存在,事物的一致性和显明性亦然,而小津的态度和方法,也匹配着他的材料。他从不试图搅乱这一切。

我们已经了解到,小津将剧本看成是一种蓝图,尽可能一丝不苟地遵照它行动。虽然是他(以一种日本影评人所说的原创性)将建筑学家的手法引进了日本电影中,不过,他也像日本木匠一样,在工作中使用模件。正如日本木匠在造屋的时候,每一栋房子都使用尺寸不变的榻榻米和槅扇,以及同样规格的门楣和框架,小津也一样,在构建以情感为模件的电影时,照其样子,他清楚他将应用的许多场景的规模和形式。它们变化甚微,甚或毫无变化地出现在小津一部接一部的电影中。像木匠一样,小津继续填充他的电影,以一连串建筑学意义上的强调和平衡,将一个场景和另一个场景组接起来,建造出一间完整的房子,令观众漫游其间。传统的日本木匠使用木材来达成这一目的,小津则以对自来完成。

在早期作品里,小津并没有使用后来成为他标志的编剧手法。他留下的关于《我出生了,但……》和《父亲在世时》的笔记显示,这两部电影的剧本,是按场景顺序的先后写出的,写好了前一个场景的对白,他才开始写下一个场景的对白。而对于场所,则或者是用一句话标识,或更通常地以一幅图画来指示。他后期的电影则使用与此相当不同的方法。野田高梧虽然没有在他和小津合写的日记中,完整记下剧本的完全创作过程,但他记录了从《小早川家之秋》的后半部起,到其他两部作品(《秋刀鱼之味》和未完成的《萝卜和胡萝卜》)开始部分的内容为止,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P023-025

序言

万籁存光影 天涯若比邻

《小津》推荐序

小津安二郎(1903—1963)是日本电影史上三大导演之一,和沟口健二(1898—1956)及黑泽明(1910—1998)鼎足而三,同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特级大师。

所谓特级大师,一是他们的艺术创作震惊了全球几代的观众,二是他们的杰出作品都曾经入选“世界十大电影”,三是他们独特的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在近百年的电影艺术史上,说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03年12月12日是小津安二郎100岁的冥诞,也是他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小津安二郎毕生拍片36年,作品共有54部,可惜早期(1927—1936)的34部默片,有18部不幸散佚,传世的电影只余36出。其中的16部默片,亦有3部残缺不全:《我毕业了,但……》(1929)仅剩11分钟,《突贯小僧》(1929)只有14分钟,而原长九本的《我们要爱母亲》(1934)的首尾都各缺一本,只得71分钟。20部有声片中,《镜狮子》(1936)是仅长25分钟的纪录片,介绍了演员尾上菊五郎的歌舞伎表演。至于其余的13部黑白片和6部彩色片,都是风格独特、意味深长和雅俗共赏的优秀影片。

小津的早期创作,包括全部无声片,深受美国电影的影响,往往调子明快,情节紧凑风趣。晚期的影片,尤其是战后自《晚春》(1949)以降和野田高梧(1893—1968)合作编剧的一系列精心制作,趋向高雅简洁,精妙完美。在日本和欧美,评论和研究小津电影的文章及著作早已多逾数百万字,但小津的作品情趣、电影手法和艺术境界,仍然大有让人讨论和发挥的余地。在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的2003年,日本松竹公司推出33部小津影片的最佳拷贝,在国内及世界各地巡回公映。在2月的德国柏林影展,4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10月的美国纽约影展,都先后放映了小津的全部传世作品,包括了新东宝出品的《宗方姐妹》(1950)、大映的《浮草》(1959)和宝冢/东宝的《小早川家之秋》(1961),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观赏机会。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在该年底亦有放映小津影片的安排。

小津安二郎的最高杰作,大家都公认是《东京物语》(1953)。英国的《视与听》电影杂志,在1992年和2002年曾邀请国际著名评论家选出“世界十部最佳电影”,《东京物语》先后位居第三位及第五位,替日本电影争光不少。根据小津自己的说法:“我要表现的是,透过子女的成长来窥探日本家族制度的瓦解过程。《东京物语》是我所有作品中最为戏剧化的一部。”影片叙述一对年老的夫妇到东京探望已经成家的子女,受到冷淡待遇。老夫妇返回乡下后,母亲病倒随即去世,留下父亲孤独地面对人生。

1957年《东京物语》在伦敦国家剧院上映,日后成为英国著名导演的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看后对之推崇备致:“这是~部关于亲情、时间和它怎样影响人(特别是父母和子女)的影片,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接受这些改变。除了表现人道价值外,《东京物语》用坦率和清晰的手法反映出整套的生活哲学,使观看这部电影成为一种难忘的经验。”

1972年3月13日《东京物语》在纽约公映,影片的新颖手法和人生观照令当地的影评人大为赞赏。《纽约时报》的罗杰·格林斯庞(Roger Greenspun)表示,影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影片由几乎纹丝不动的摄影机拍摄,并且采用低机位,也没有使用淡出或溶镜等技法。他非常欣赏小津的“空镜头”,认为小津尽力避免感伤和讽刺是一种富有艺术效果的处理手法。他肯定《东京物语》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小津的名字应该被所有的电影爱好者铭记于心。

《新共和》的斯坦利·考夫曼(Stanley Kauffmann)认为,《东京物语》是历史上十部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小津是“一个抒情诗人,他的抒情诗静静地膨胀,成为史诗”。“他虽然是最日本化的,但却具备了世界的普遍性。”有三个因素令影片的结构如此精细:一是表演,二是小津的“标点符号”,三是他的视点。“标点符号”指出现在两场之间的空镜头,“正如一个作曲家使用休止符或停止一个和弦,小津在一个忙碌的场景之后插入一段空的街景,又或者插入一段铁轨,一艘缓慢驶过的小船,或者一间房子的空廊。这些镜头给我们时间将刚刚发生的事情更深地咀嚼,并使之沉淀下来。这个世界的沉静环绕着身处其中的浮躁的人”。视点是他典型的低角度,那“可能是一种心理状态多于一种视觉形象”。作为结论,考夫曼选择了“转变”一词来概括影片的主题:“时间流逝,生命流逝,带着痛苦(如果我们承认它)和随伴而来的解脱。”他又选择了“纯洁”来形容小津本人:“他现在可以说是‘无私’的以自我为中心。在《东京物语》里,他将可以呈现真实的一小部分放到银幕上。这里面并没有对于尊严的勇敢意识,他只是简单自豪地将自己奉献给人生。”

《生活》杂志的理查德·西凯尔(Richard Schickel)总结说:“小津的个人世界看起来极端微小,但我想,它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我们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东西。”

香港作家古苍梧以为:“洋人推崇小津,首先是因为他电影风格之奇特:摄影机常放离地三尺的位置,大部分画面是‘中景’,只用接割,甚少镜头运动。其次就是他的东方美学:空镜头的运用,画面空间的处理,构图等等。而小津使我触动的,却是人生世态的入微观察,人情世故的透彻洞达。”(《备忘录》。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页48)

看小津的电影,尤其是他的杰作——《我出生了,但……》(1932)、《晚春》(1949)、《麦秋》(1951)、《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1962)等——令人感动的场面比比皆是。2003年4月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的五期《影讯》,就发表了11篇由香港小津迷撰写的“我最喜爱的小津电影场面”。《戏缘》(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0)一书的作者黄爱玲选了《小早川家之秋》的“抹地的快乐”:“中村雁治郎饰演的父亲小早川万兵卫跟失散多年的小老婆偶遇,重拾当年的情缘,每天都到她家里去。不知道那个夏天是否特别炎热,但每个人都拨着扇,就像《浮草》里一样。就是这么一个午后,万兵卫去到小老婆家,她正在抹地,他将袍子系在腰间,接过她手中的湿布,高高兴兴地抹起地来。兴许他一生人都没有抹过地,但这一个下午他是快乐的。同一个夏天,他潇潇洒洒地去了,在小老婆的家,临终前只说了句:‘我就这样去了?”’(《影讯》第4期,2003年4月17日,页2)。意境之美,尽在不言中。

著名的美国影评人及剧评家约翰·西蒙(.|ohn Simon)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也是一个冷静严峻的文艺评论家。1972年他观看《东京物语》时,就被最后一幕两个年轻女人的场景所深深打动了:“真正令人心碎的是纪子承认自己的自私。如果这不是事实,对于这位真纯的人的自我否定不免令人悲伤得难以忍受;如果这是事实,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质,这更加让人伤感……如果你能平静地看完这个处理得相当低调的场景而不流泪,那你不仅不懂得艺术,你简直是不了解人生。”

小津的第一部作品,是乏善足陈的古装片《忏悔之刃》(1927),但以后他一直拍时装片。现存的默片中,有描写大学生活的青春喜剧,有刻画小职员生涯的通俗剧,有黑帮片,有以流浪汉为主角和强调父子情的伦理剧。从《东京合唱》(1931)开始,家庭的题材就更形重要,写父子情及母子情的有《我出生了,但……》、《心血来潮》(1933)、《我们要爱母亲》(1934)、《浮草物语》(1934)、《东京之宿》(1935)。这个倾向延续到他的有声片《独生子》(1936)和《父亲在世时》(1942)。前片的寡妇胼手胝足供儿子读大学,但到东京谋生的儿子却有负母亲的期望,最后年老的寡母独自返回乡下辛劳工作。后片的鳏夫养育儿子成人,却要儿子忍受与父亲分离的痛苦,而当儿子成为教师后想和父亲在一起居住时,慈父却因病逝去。两片的结局都令人欷歇不已。

小津广被世人认识的作品是从《晚春》到《秋刀鱼之味》的13出后期电影,大概每年拍摄1部,称得上是精心佳构。其中以女儿出嫁为题材的有5部:《晚春》、《麦秋》、《彼岸花》(1958)、《秋日和》(1960)及《秋刀鱼之味》;剖析夫妻之情的有3部:《宗方姐妹》、《茶泡饭之味》(1952)及《早春》(1956);描绘家庭境况的有5部:《东京物语》、《东京暮色》(1957)、《早安》(1959)、《浮草》及《小早川家之秋》。13部影片中,《宗方姐妹》和《早春》比较少人注意,而《东京暮色》普遍被认为是失败作。其余10部,都是杰作或接近杰作的出色影片。13部影片亦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全部由野田高梧和小津安二郎共同编剧,二是全部有演活父亲角色的笠智众(1904—1993)参加演出,三是主演及助演的女演员,通通都是日本影坛上演技出众或容貌漂亮的人物,包括田中绢代、杉村春子、原节子、高峰秀子、京町子、山本富士子、岸惠子、若尾文子、冈田茉莉子、有马稻子、久我美子,司叶子和岩下志麻等。

总括来说,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叙事简炼而对白精妙,充满都市风貌(东京上班族、奔驰的火车)和摩登情调(酒吧、西洋海报),擅长刻画家庭和亲情,其透辟入微处,令人非常感动。画面构图,悦目和谐;空间处理,别具一格。最吸引观众的地方,是情节既亲切且幽默,虽然经营但很自然。有衷情却无伤感,面对生老病死时流露乐天知命的情趣。相对于沟口健二电影的“云雾弥漫”和黑泽明电影的“大雨淋漓”,不少人会更欣赏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天朗气清”。美国著名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曾经刊行厚逾400页的《小津和电影诗学》(1988),2003年应邀替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2003)特刊撰写了一篇短文,题为“精致的素朴——四看小津”。文章的开头先介绍初看小津的感受:“影片平静地映入眼帘,没试图攫住观众,也没花言巧语。一个低诉着的简单故事,一目了然,仅此而已。开场时,人物如平常日子起床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见到朋友打个招呼,再坐到办公桌前埋头苦干,然后相约友人,来到了酒馆或茶馆或咖啡厅。渐渐,某人也许提到或碰上另一个人,他或她就会出现,接着另一组有关系的人物,再通过日常琐事及礼貌拜访,如数登场。镜头仿佛会滑过一群又一群人,没完没了,将所有日本人都带进画面。”

而在四看小津之后,佩服之余不禁不为赞叹:“一目了然的简单故事,轻易掌握的摄影技巧,使小津在过去70年间,深深吸引与打动观众。可这个自比为卖豆腐的谦虚手艺人,一手创造了别的导演梦寐难求的电影世界。小津电影效果朴实,拍摄起来却需要铺张的精准技巧,成就了的,是情绪感染力强、技巧实验性丰富,同时教人看得开怀的作品。他不仅考验他的角色和观众,也考验电影媒介,考验自己。他的作品,展示了类型及明星电影可以变得多么丰富。他的作品,开拓了一片海阔天空,让纯电影各种可能性翱翔其间。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导演比他更接近完美的境界。”

波德维尔虽然是研究小津安二郎的名家,但早在1974年,唐纳德·里奇已出版了他的先驱大作《小津》(Ozu:His Life and Films),启发了全球关怀日本电影的读者、学者与影评人。里奇1924年4月17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47年1月1日初抵东京后,观察、研究与书写日本长逾60年,长居日本外一直笔耕不辍,近年每周仍在《日本时报》发表深入浅出的英文书评。想了解日本电影、黑泽明及小津安二郎的神髓,里奇的经典著作是必读之书,因为他是西方最早、最全面、最可靠和首屈一指的日本电影专家。  香港著名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

舒明

后记

与小津同在的时光

翻译唐纳德·里奇的《小津》的几个月,正是充满着各种纷扰和纠缠的2008年的上半年。这一段时间里,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自不免和其他大多数国人一样,过得颇为艰难而曲折。很幸运的是,因为有小津安二郎的陪伴,这一段时光,又使我在感怀伤世之余,得以躲进一个相对平静的小世界,能够以一种平和的眼光,来看待世上发生的种种,就像《东京物语》中原节子对香川京子所说的:“人生就是这样,不是吗?”这颇像是无奈之语,其实充满自省豁达之智。

因为翻译这本书的缘故,我再次将能够找到的小津的所有作品,从早期到晚期,全部重温了一遍。从早年佻达的喜剧世界,到调子阴郁灰凉的《我出生了,但……》和《独生子》,到美丽优雅的《晚舂》、《麦秋》、《彼岸花》,到他最后一部作品——凄凉与达观并存的《秋刀鱼之味》——是一趟悲欣交集的人生旅程,正与真实的人生一样。杨德昌曾经在《一一》中说过,电影将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如此说来,看小津的电影,应该令我们更多了两倍的对于人生的睿智和洞达的观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

在重温小津影片和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个饶有趣味的发现。此前我们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到底看的是自己的小津还是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小津呢?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甚至我们只在看过寥寥几部小津影片的时候已经拜读过。一般人受这本书的影响自然不能不说是大的。唐纳德·里奇作为西方第一位严肃研究小津的影评人,其研究思路正好和佐藤忠男遥相呼应。佐藤忠男总结的小津电影的几个特点:低角度摄影(仰拍)、固定机位、人物拟态式布局、正面拍摄人物、待人物如宾客、家庭主题等等,都几乎成了我们看片时的圭臬,我们的观影感受,无不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以至于有影迷反思:我们是自己看小津,还是借用了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眼光在看小津?这次我在重温小津的影片时,刻意用与他们两人不同的观点来看,发现了更大的乐趣:比如,他们两人(还有许多影评人)都持这样的观点:小津的后期作品比早期作品更佳。是否如此呢?事实上他们所未加重点关注的小津的早期电影,却带给我不亚于看他后期作品的另一种愉悦。在某种程度上讲,我更喜欢小津早期的作品。这次从他早期的电影看起,一直看到最后一部《秋刀鱼之味》,对于小津的创作脉络,有了更清晰和丰盈的感受。

经典的作品经得起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现在国内,却有一个不大好的现象,谈小津,言必称佐藤忠男(和本书的作者唐纳德·里奇),而忽略了更多论者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小津研究的重镇波德维尔和莲实重彦,就连香港国际电影节《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中居然也对莲实重彦和其著名的《导演小津安二郎》一书只字未提,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莲实重彦对小津电影的观念,往往与佐藤忠男和唐纳德‘里奇的观念大异其趣。打个比方,里奇认为小津的电影最具日本特色,而莲实则认为其恰恰最不具有日本特色;唐纳德’里奇在书中极力称道的小津的“静止无波的世界”,在莲实的眼光下,其实内里处处暗流涌动。例如,小津常常借着衣裳的更换,以日常性的细节,将人物的不同面目呈现出来。《秋日和》以法事开始,以结婚仪式结束,借仪式的衣裳更换,来展现对话、相互调笑和表现调和的生活状态。《晚春》、《秋日和》等嫁女题材,通过更衣表现出来,在日本,一种服饰往往代表一重身份,而小津透过更衣表现出人物背后潜藏的种种不安和悬念,更借更衣将人生的变化和运动的状态导引入故事的流程里。即如《小早川家之秋》中著名的爷孙捉迷藏一场,老人换衣躲过女儿的眼睛去京都会情妇一幕,借助老人的更衣这个动作,表现他和情妇以及家庭,乃共存并置的两个世界,不同的衣服代表不同世界的习尚规条,而对每一方来说,老人均同样尊重,希望能和谐共存。又如《东京物语》中两老从京都回尾道,在三儿子散三家留宿,看见他的窗外挂着一件棒球队的球衣,后来老伴逝世,敬三和兄姐同回来奔丧,丧事一毕,三人即急欲回家,敬三更以参加棒球赛为由。“小津正是利用这球衣作为一种生活规律限界表征,提醒观众现实的无奈。”

以上莲实的观点,在汤祯兆的文章《形式的背后》中有更精彩的分析。这里再举一例,莲实指出,小津处理“吃”的场面,着重的是“吃”这回事,而不是“吃”的内容。而且小津更有能力利用“吃”与“不吃”的日常问题,勾勒出背后的社会状况。《我出生了,但……》有一个镜头,只见一个小孩背着一块木板,写着“因为拉肚子,请不要给他吃任何的东西”。佐藤忠男在《小津安二郎的艺术》里,只是将这个细节看作是一个精彩的噱头,莲实则进一步分析,木板上的告示是向附近左邻右里的主妇说的,这是因为19世纪30年代(昭和十年前后),居于东京中心的家庭开始向市区边缘迁移,于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重组。在新环境中聚合的主妇,由于还没有机会作深入交往,于是往往仅能透过孩子们放学的游戏,来进行一种有限的来往。沟通之余也反映出这些新聚合的家庭主妇管教孩子的基础;不希望他们自动接近邻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物。从拒绝接受食物一个小细节,小津已经有能力把当时社会的庶民风貌捕捉下来。

事实上,关于小津的研究著作已经出了不少,除了唐纳德·里奇和佐藤忠男的这两本,除了上面提到的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还有大卫·波德维尔的《小津和电影的诗学》,以及曾和小津发生过激烈争执的新浪潮导演吉田喜重的《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都是从与两人不同的视点来研究小津的重头之作。他们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拓宽了小津研究的话题,也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小津丰富而复杂的电影世界的理解。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国内的出版社也可以引进出版,这将能引发我们对小滓电影和日本电影更有益的观察和思考。

然而,带着各种论点去看小津,其实不是我们普通影迷的作为。现在看小津,我可能更喜欢他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一些不起眼的方面,它们更能让我兴会,让我回味。这种感受,我曾在一篇《别具只眼看小津》的文章中说过,现不揣浅陋,引录如下:

当然,大卫·波德维尔、唐纳德·里奇、佐藤忠男等人谈小津已经够多了,我却仍然喜欢聆听他们之外的人诉说对小津的理解——或者不成体系,但因为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纵然三言两语,却很可能有发人深省的感悟。大师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以各自的修行,各自的阅世经验,汲取着他的智慧。懂得多或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近来看小津的电影,颇留意一些细节,引发不少的感触,比如,笠智众扮演的父亲,在电影中往往沉默寡言,有一种无声的慈祥与尊严。很多时候,他倾听别人说话,只在适当的时候“唔……”一声,这一声沉沉的、随意的,带有鼻音、也有点像从丹田缓升的喉音,似是不经意,又似深思熟虑。此中有真意,看多了才慢慢体会得出。何思颖说他被这个细节感染,日常生活中聆听别人的话时,也会下意识地沉吟,应之以“唔……”。我也很喜欢这个细节,在我看来,这个”唔……”是一种人生哲学,也就是兼好法师在《徒然草》中所说的,以一种若存若亡的态度面对人世,无所期待地度过浮生的智慧。“唔……”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只不过是阅世深了,对世间万事不再轻易下斩截的非此即彼的结语,因为世界不是一个这么容易一分为二的世界;看起来暧昧模糊的“唔……”,其实透着对一切的宽容和体谅。所以,这个“唔……”,值得细细品味。

西西读陈辉东先生的书,书上说画画可以由脚画起。她看《东京物语》,一直有种“从脚逆上”的感觉,是一种回溯的旅程。她发现小津安二郎的人物入镜方法,虽然也古典也传统,到底和黑泽明的不同。比如,每个人直立时,如埃及的壁画一样,整个人大大的,顶天立地,站满一个镜框,而且,每一次都让观众看到脚,宁愿把头部割离画面。如是,“人物似乎都生了根”。经她慧心一点,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一直为自己所忽略。小津的电影耐看,当然有许多耐看的理由,但人物有根柢,稳稳当当,恐怕也算是一个。

于我自己,特别喜欢小津磊落清和的空镜。他的空镜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人,但有人气,无论是岸边沙滩上的空酒瓶,淡淡天空中飘浮的气球,冒着烟的烟囱,风中飘扬的衣裳……一种深厚的人间气息浮荡其间,看起来既温暖又舒服——我常常想将他作品中的所有空镜剪辑在一起,题名:日日是好日。这是一个清平的家常的人间世界,有着秋目的澄明和清扬。小津到底是入世的,他热爱的是这朗朗乾坤底下淡怡的凡人生活,虽然有注定的难耐的寂寞,但是仍然可以容受,值得容受。以禅以佛来论他的电影,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在我,他的电影是完全人间的,人人体会得出的。

看小津的电影,因为想得着一种智慧,可以令自己宁静而安详。如此而已。

后来,我读到罗维明写小津的文章,不禁有找到知音之感,他说:“每次看完小津的电影,我都变得心平气和。想人世悠悠,多难多灾,惟宁静可以致远。”我也同样同意古苍梧的这句话:“小津对世间一往情深,虽看尽人生的悲欢,却仍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向、去承担。”

翻译这本书的半年光阴,过得很快。到校完最后一页,竟然有种惆怅难舍之念。和小津同在的光阴,对于2008年上半年的我而言,实在是人生中的一段光阴。而我深知,小津仍将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光阴。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有许多人需要感谢。私下里要感谢引领我走进日本电影殿堂的香港影评人,例如迈克、汤祯兆、陈辉扬、舒琪、黄爱玲——是迈克的《采花贼的地图》让我知道了小津的名字,随后我看到了小津的《麦秋》,随后是一头扎进小津世界的沉醉不归路;汤祯兆的《感官世界——游于日本电影》和《讲演日本映画》不仅让我认识了小津、成濑、沟口等日本大师,也让我认识到了日本电影的魅力;陈辉扬的《梦影录》关于日本电影的几篇评论,使我认识到了严肃和深刻影评的智慧与魅力;舒琪的创造社,则出品了无数日本电影佳作,谨在此以一个国内日本影迷的身份,对他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黄爱玲的《戏缘》,将影评人的智慧、女性的感性情怀融为一体,她看日本电影的别样眼光,带给我不同的启发。此外,这里还要提到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特刊,在本书翻译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此对特刊的编者作者等表示感谢。此外,本书的翻译对李春发先生的译本《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有所参考借鉴,获益甚多,谨致衷心谢意。

连城

2008年7月,羊城酷暑中

书评(媒体评论)

孤独一生的小津赋有真正的幽默感,他把身边的琐事变戏法般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率领无常,惘然上路。一个成功的导演就是要做到小津的境界,既远且近,既近且远。好像很贴身,但是又必须适当地保持距离,不能一头栽在里面。

侯孝贤

小津的电影效果朴实,拍摄起来却需要铺张的精准技巧,成就了的是,情绪感染力强、技巧实验性丰富、同时教人看得开怀的作品。他不仅考验他的角色和观众,也考验电影媒介,考验自己。他的作品,展示了类型及明星电影,可以变得多么丰富。他的作品,开拓了一片海阔天空,让纯电影的各种可能性翱翔其间。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导演比他更接近完美的境界。

大卫·波德维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津(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唐纳德·里奇
译者 连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7429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1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8
15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8-722号
版权提供者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