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道西风瘦马(丽江的人文历史)/旅游人文
内容
编辑推荐

背包客说,这里每一公里都精彩;地理学家说,这里是中国山河的异端;人类学家说,这是民族迁徙大走廊;其实,这里还是中国最精彩的人文山水画卷。

朋友,您不想亲自来丽江领略一下这让人魂牵梦萦的新人文旅游吗?!

内容推荐

《旅游人文》寻觅实体景观中看不见的人和事,对已消失的文化景观,稽古勾沉,虚拟显现。将寻觅到的消失景观与实体景观融为一体,使游人看到古今相通、虚实场景组合的新景观。在新旧景观叙述中,细细道出其中的文化韵味,使游人有所感悟。

作为《旅游人文》的其中一册《古道西风瘦马》,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丽江的人文历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隽丽秀美的风景画卷。

目录

第一章 大香格里拉麾下的圣洁丽江

 我们的香格里拉梦寻从春城昆明开始

 天地人合一的香格里拉

 这是一条通天之路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血泪征途

 曾经,这也是一条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的生命线

第二章 积淀深厚的精美古城丽江

 初到丽江的那个晚上

 步人丽江的茶马古道:香格里拉南大门

 丽江古城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

 高原江南上的古城之水

 古城的桥

 古城木府

 “很月楼”的传说

 束河古镇

 白沙古镇

第三章 玉龙雪山脚下的曼妙水城丽江

 出古城沿一脉相承的涧溪奔向玉龙雪山

 受玉龙雪山水滋润的玉泉公园

 从丽水金沙到虎跳峡

 不能不说说“滇山之太祖”老君山

 还有山青水秀的断层构造湖拉市海

第四章 多民族圆融和谐的文化丽江

 投入泸沽湖的怀抱

 风情万种摩梭女儿国

 有关摩梭人的故事

 在丽江古城内感受纳西族

 绚烂多姿的东巴文化

第五章 笑迎四方客的和平之城丽江

 丽江:高原姑苏,梦中的天堂

 另一位网友的关于丽江的曼妙记叙

 流传甚广的有关泸沽湖畔大狼吧的故事

 告诉你:爱在丽江,原来可以这样简单

 缘分的天空:丽江,虎跳,我们遭遇爱隋

 在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内感受“一米阳光”

 我们暂别丽江之夜

 结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香格里拉麾下的圣洁丽江

香格里拉作为意象(image),其精神内核是什么?用希尔顿的小说中一再提到的活佛(高僧)的话来说:Everything in moderation,even moderation.(凡事要适度,惟适度而已)。《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对希尔顿创造的这个新词“香格里拉”的解释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仇恨,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转引自赵鑫珊:《梦回香格里拉》,第11—12页,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香格里拉何处寻?如此梦牵魂绕的文化追寻与茶马古道有着怎样的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彩云之南的昆明。

我们的香格里拉梦寻从春城昆明开始

在中国,说哪个地方四季如春,非昆明莫属。春城,多好听的名字,单单从“春”想开去,意义指向便是个无穷无尽的世界……

4月20日,在我们白天考察完遵义娄山关,晚上享用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教授设下的晚宴之后,随即立马赶往火车站,乘坐火车,卧铺一夜无话前往昆明。

21日清晨醒来,一改在“天无三日晴”之贵州的阴沉,只见车窗外天朗气清。我们乘坐的那节车厢,是昨晚重庆开来贵州时临时挂上的,排在末尾。早上洗漱时发现,该车厢连接处的通道,铁门紧闭,透过门窗,可以看到飞逝而去的铁轨,像是正在消失的时光,很是有趣。来了兴致,我在这车厢末尾,“螺蛳壳里做道场”,原地跑步20分钟,算是热身锻炼。

回到座位,同行的小赵打趣说,庄老师一早就跑了几十公里。谁说不是呢,我在飞快行驶的火车上嘛。但是,相对而言,我的确在原地跑步,就我与车厢的关系而言,我没有前进一分一厘。这就使我想起30多年前曾经听过的那场由大学物理老师讲解的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普讲座……

上午拜访云南省旅游局,受到很好的接待,也有很丰富的专业收获。收获之一,便是有关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构筑的整体构想,容后再叙。

下午,我们四人考察组合以汪教授为首,又开始快餐式的匆匆巡游。因为已经订好晚上飞丽江的机票,不能走太远,于是,只能倒计时,选择紧靠市区的云南民族村和西山,作为主要考察目标。

省旅游局为我们派的小车发挥机动灵活的作用。风驰电掣,不一会儿,到了民族村,在大门口,照例是合影留念,然后购票进园。预定的巡游考察时间为90分钟。于是,我们不由地加快脚步,在艳阳天笼盖下的民族村走马观花。这个地方我于2001年来过,因此并无太大的陌生感。甚至好像觉得,几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那个傣族村寨,基本格局、建筑造型乃至于参与性的项目(诸如泼水游戏、放生池之类)一应照旧。游人其实还是不少的,但看上去不很多,原因是这个主题公园以特定少数民族为题材作园内分区,面积相当大,因此而显得游人稀疏了。

设若将此园与深圳的同类项目作比较,此处更显得“虽为人做,宛如天成”。这也许是因为地脉、文脉和人脉的直接承袭关系。从园林艺术构筑的角度上说,云南民族村也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发端于深圳的“满园秀”,即在整天的游览时间内,有序安排几乎一场接连另一场地游艺表演节目,创造出到处都有“秀”(show)的热闹氛围,在这里也有非凡表现。可惜因忙赶路,不能一一观览。若要畅游,至少得一整天。

我们游走四处,并不完全抱成一团,但按照约定,分久必合,在下午三点必须集体回到大门入口处。

然后,我们驱车前往西山。上次我来昆明,走的是从大观楼乘坐快艇游滇池的路线,因此,只能在烟波浩渺的滇池上远眺西山。此番不同,小车载着我们来到西山的索道站前,借助索道轻松上西山。这条具有观光作用的索道建在西山一侧,可以鸟瞰滇池和昆明市区。我与小张合坐一个“八面来风”的索道吊篮上(这样的索道乘坐方式,我曾在安徽天柱山感受过一回,设备简陋一些,但在气候宜人的昆明,倒不失为一个优点,好像非得如此才能与大自然更贴近),不时,将前面吊篮上的汪教授和小赵“回眸一笑”的灿烂摄人镜头。顺便,也“偷拍”几张来自五湖四海的情侣在蓝天下舒心惬意的神情。当然,也不忘在适当避开眼前遮挡视线的树丛瞬间,将昆明城市与天池融为一体的宏大景象拍摄下来。此时,数码相机28毫米(/1.5)镜头的宽幅受到限制,肩上挎的尼康FM3A加上20毫米广角就发挥其效能了。

登上西山,看到一个海拔高度标志石碑。上面镌刻着1820的数字。我看了一下自己腕上登山表的海拔高度仪:1825。还算精确。

素称“五百里滇池”,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是十二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距昆明市区10公里。在西山上看,十公里已不足道哉,滇池与昆明,水天一色,城湖映照,心舒神驰,祥和如意。倘若没有污染问题,那该多好!

下西山没坐索道,沿面朝滇池一侧的山壁石道步行。我们发觉,来西山,不走此道,那将是莫大遗憾,因为,这是一条记载着厚重历史的人文旅游线。可惜时间太紧迫,只顾一路照相,没来得及细细品读赏鉴,就与来接我们的小车会合,回程准备往昆明机场赶了。

旅游,永远需要带些“游兴未尽”的遗憾。

天地人合一的香格里拉

《中国国家地理》“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典藏版”(2004-7)的副标题为“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这一期的封面提要,写上了这样三句话:

背包客说:这里每一公里都精彩;

地理学家说:这里是中国山河的异端;

人类学家说:这里是民族迁徙大走廊。

其实,综合起来看,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是中国最精彩的人文山水画卷。

在与云南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同仁作访谈时,一系列有关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整体发展战略构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首先,“天地人合一”是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的文化主题。

P2-5

序言

编撰《旅游人文》丛书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旅游做一件实事。

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于豪富、贵族等少数人出游的大众旅游,始于二次大战之后。所谓大众旅游,是指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涌入出游行列,并逐渐成为旅游主体。西方的大众旅游大体上经历过观光游到观光度假游两个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大众旅游是旅游史上一个里程碑。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众旅游出现要晚了约三十多年,也没有经历过豪富、贵族等少数人为旅游主体的历史阶段。中国大众旅游是在文化传统厚重、文化普及缺失的土壤和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大众旅游不能同西方大众旅游同日而语。就客体层面而言,厚重的文化传统如何开挖、提升;主体层面而言,旅游人文缺失如何弥补、加深,都成为中国特色大众旅游所要解决的课题。

中国大众旅游在轰轰烈烈中行进,又是在蹒跚学步中流动。三十多年来,大众旅游的实践,渐渐使旅游大众获得旅游知识。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末叶二十多年的大众旅游,为旅游大众补上了旅游文化的课。在21世纪,中国的旅游大众已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要“下马观花”了:

他们从单一的观光游进入休闲式观光游,用更多时间解读景观文化;

他们不满足景区里的单调指示牌,要求出现景区标识系统,以求得到景观信息;

他们对静态实景已打不起看劲,渴求动态景观与之配合;

他们甚至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景区数字化处理,呈现虚拟场景,进一步提高文化档次。

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旅游景区(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的一种人文企求。基于此,本套丛书作了如下安排:

一是寻觅。即寻觅实体景观中看不见的人和事,对已消失的文化景观,稽古勾沉,虚拟显现。

二是融合。将寻觅到的消失景观与实体景观融为一体,使游人看到古今相通、虚实场景组合的新景观。

三是解读。在新旧景观叙述中,细细道出其中的文化韵味,使游人有所感悟。

本套丛书包括:《足音泰山》、《沧桑长城》、《天下黄河》、《秘闻故宫》、《诗景长江》、《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各个分册的作者努力实现可读性、学术性统一,图文并茂。丛书编委会做了选题、审读的工作。

丛书作者均是上海市民,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作为广义的志愿者,以此作为献给盛会的一份薄礼。

丁季华写于华东师大丽娃河畔寓所

2009年3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道西风瘦马(丽江的人文历史)/旅游人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志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39431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7.4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