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启蒙思潮产生与发展、文学艺术中的世情写真和文人情怀、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的描述,展示了中华文明步履踉跄却永不止息的艰难探索。
图书 |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启蒙思潮产生与发展、文学艺术中的世情写真和文人情怀、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的描述,展示了中华文明步履踉跄却永不止息的艰难探索。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明清以来精神文明发展有两大主旋律,一是面对古代丰厚的文化遗产,集大成的文化意识与建设,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二是随着自身社会的演进和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传统文化呈现出向近代化转型的趋势。本册通过对启蒙思潮产生与发展、文学艺术中的世情写真和文人情怀、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的描述,展示了中华文明步履踉跄却永不止息的艰难探索。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启蒙思潮 一 “掀翻天地”的思想浪潮 二 士人社团与市民运动 三 启蒙思想的深化 第二章 世情写真 一 尊情、崇俗、尚真、求趣 二 小说中的市井社会 三 舞台小世界 第三章 文人情怀 一 独抒性灵 二 瀚墨精神 三 赋到沧桑 第四章 幻域人间 一 花妖狐魅的世界 二 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三 梦断红楼 第五章 中西碰撞 一 利玛窦规矩 二 徐光启 三 康熙的示范 四 礼仪之争 五 中学西渐 第六章 文化建树 一 《四库全书》 二 乾嘉考据学 三 学术格局 第七章 民族之花 一 历史与文化 二 英雄史诗 三 独特的科技 四 民族文化交融 第八章 书声朗朗 一 从国子监到书院 二 蒙学教育 三 妇女教育 四 善书种种 第九章 香烟燎绕 一 辉煌的坛庙 二 传统宗教 三 民间宗教与信仰 第十章 曙光再现 一 “体”“用”困惑 二 维新思潮 三 文化空间 四 教育新风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勇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325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2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48.03-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