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叙述了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前期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目录

序言

 一 官僚帝国体制的观察视角

 二 波峰与波谷

 三 常态、变态与回归

第一章 从王国到帝国

 一 从王国到帝国

 二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三 皇帝一官僚统治阶级

第二章 官僚行政体制的完善

 一 决策权力与执政资格

 二 行政组织的进化

 三 军政与边防

第三章 文法与文书

 一 刀笔吏治天下

 二 律令秩序

 三 “以文书御天下”

第四章 爵禄与吏禄

 一 “庶人之有爵禄”

 二 禄秩的渊源和性格

 三 从禄秩到官品

第五章 儒·法与儒·吏

 一 从法术、道术到儒术

 二 “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第六章 官吏的选任

 一 吏道与功能

 二 任子与内侍

 三 察举与四科

 四 阳嘉新制和以文取人

第七章 官僚阶级的士族化

 一 乡里与豪右

 二 官场与官族

 三 东汉的士林

 四 学门与士族

第八章 动荡时代的皇权与门阀

 一 黯淡失色的皇权

 二 东晋:门阀政治

 三 南朝:“主威独运”及其限度

第九章 士族特权及其政治理念

 一 门阀的选官特权与品位特权

 二 官僚政治的扭曲变态

 三 玄学清谈的政治理念

第十章 集权官僚政治的维系和进展

 一 空话不空:官僚政治话语

 二 冰层下的潜流:官制和法制的进化

 三 选官中央化和考试制度的进展

第十一章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一 胡汉杂糅与胡汉分治

 二 异族皇权·国人武装·军功贵族

 三 胡化、汉化的摇摆波动

第十二章 从北朝到隋唐:帝国复兴与历史出口

 一 青出于蓝:官僚行政的全面复兴

 二 等级安排与身份管理的进化

 三 北朝政治文化风尚:重军功、重吏治、重法制

 四 北朝: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决策权力与执政资格

在帝制时代,政权与皇权经常是同义词,从理论上说,重大决策只能由皇帝定夺。然而皇帝又不可能以一人之心智决天下万机,所以有集思广益之功的“朝议”,被用作一种重要的决策方式。简单说,“朝议”就是先民主后集中,臣工献策而皇帝拍板儿。朝议资格和范围,可以反映出君臣间的权势分配,及各官署、各政治势力间的权势分配。汉代朝议的参与者,一般有丞相、诸卿、将军、列侯及大夫、博士、议郎等。丞相、诸卿分别是行政首长和各有专职的大臣,他们参与朝议理所当然。将军议政,可视作早期国家文武不分的政治残余;列侯议政,则显示了分封制与贵族制的历史影响——爵号是一种富有传统意味的身份标志。给大夫、博士、议郎以议政资格,则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儒生提供了发言的管道。与后代高官皆出自科举士大夫的情况相比,这种管道多少有点“另类”色彩,就是说,是把儒生士人当成一种有异于行政官吏的特殊人物来对待的。

秦汉建立了宰相制度。“相”这个官称的本意是辅助。战国后期“相”逐渐变成了百官之长,形成丞相制度,尊之则称“相邦”,汉代为避刘邦之讳,又改称“相国”了。“宰相”在古代大多数时候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一位或数位执政首脑之称,哪些官职可以看成宰相,是因时而异的。按祝总斌先生的意见,同时拥有议政权及监督百官执行权者,就是宰相。

西汉前期,丞相位望甚隆,经常对皇帝直言不讳,甚至言所不当言。其原因有二。一是这时还处于历史前期,大臣们还保留着隆重的元老身份;二是汉初丞相来自功臣,他们是刘邦的助手、开国元勋。所以这时候君、相关系很不定型。曹参做丞相时奉行“清静无为”方针,无所事事,惠帝表示了不满;而曹参不改初衷,直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意思是你皇帝一边看着就成了,就让我照着老规矩办吧。汉武帝初年,丞相田蚧甚为骄横,荐人做官起家就是二千石,以致汉武帝去质问他:你任命官儿还有完没完?我还想任命几位官员呢。但汉武帝时帝国走向全盛了,其统治长达53年,几乎占了西汉历史的四分之一;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自不会容忍强有力的宰相。汉武帝以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相,此人在朝无所援接,只能唯唯诺诺。此后皇帝对丞相颐指气使,公孙弘后的六位丞相,获罪自杀的二人,下狱处死的三人。做丞相的风险也太大了,弄得公孙贺拜相时,不受印绶而顿首涕泣,视为畏途。

皇帝是帝国主权的代表,而宰相是官僚行政的代表,二者互相依存,但也可能发生矛盾。相权之所以能构成一“权”,是因为官僚机器是有其自身运作规则和行政自主性的;皇帝不该为所欲为,破坏那些规则,不应自拆台脚。这就是“相权”的根据。好比你已雇了司机开车,就不好动不动就抢方向盘。汉初的相权比后世大多了,还没像后世那样被分割和弱化;但汉武帝的压制,已使之初步纳入“正轨”了。皇帝绝不允许相权大到分割皇权的程度,作威作福、予取予夺的只能是皇帝自己。丞相权力趋于低落的同时,中枢体制也开始变化、开始复杂化了,表现在侍从议政、尚书参与机密、权臣领尚书事、将军辅政或外戚辅政等制度之上。

汉武帝选拔了一批文学之士,通过给其加官侍中等方式,令其出入禁省、顾问应对并参与议政。皇宫中原先设有几位负责文书收发的小吏,员额四人。汉武帝令其不仅传发书奏,而且还协助处理书奏。尚书遂可参与机密,操持机柄,甚至劾奏朝臣、参与选官了。若用宦官任其事,则称中书。汉元帝时的尚书,已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尚书组织也在扩大:汉成帝时分五曹;加上尚书令、仆射及丞四人,共十一人。尚书机构的兴起显示,宫省近臣,具有膨胀为中枢机要机构的很大潜力。汉武帝临终前,又以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这样,一个宫中决策的架构就凸显出来了,称“中朝”或“内朝”,与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制衡。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嫌政府首脑的权力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他,并在身边另觅助手,委权于身边的机要秘书机构。

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禅、左将军上官桀副焉。由此将军参政成为常例了。后来的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等,都是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身份辅政的。东汉的辅政大臣如窦宪、邓骘、梁冀、窦武、何进,无不都是将军。按,春秋的晋国有三军将佐兼为执政六卿的制度,战国君主在命将出征之礼上有言:“朗以内寡人制之,喇以外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这时候的将军权势,显然是比较大的。大将军霍光曾对丞相车千秋称“今光治内,君侯治外”,是军官之长居内(内朝),足制外朝文官之长。将军之隆、军权之重,表明历史早期的文官政治还不够发达。

引人注目还有外戚辅政,这是汉家的政治特色。其时去古未远,“家天下”色彩仍很浓厚。汉初的外戚,是被看成宗室的。此后太后对宫廷和朝廷,也经常拥有重大影响力。吕后势力覆灭后,大臣们选择新君,齐王、淮南王都以“外家恶”、“母家恶”而不得选,代王刘恒则以“太后家薄氏谨良”而得立。文帝即位,“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皇族成员有可能问鼎帝位、取“今上”而代之,难免为皇帝所猜忌;西汉前期曾有的藩国作乱和“削藩”之事,压制宗王便成汉廷的传统国策。然而皇帝顾此失彼,引用外戚来强化皇权,却为外戚擅权开了方便之门。西汉后期后族王氏坐大,结果招致王莽篡汉。外戚的辅政权力,往往也是通过当辅政将军的形式实现的。

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又向三公制过渡。从汉成帝到汉哀帝间,丞相制被罢废,代之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三公制。改制的理由,据说是宰相一人难以独任三公之事,但其结果却是削弱了相权。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独尊地位,被三人的平起平坐所取代。改行三公之制的时候,君主未必有削弱相权的明确意图,但专制之下不利于君权的变动很难推行,相反方向的变动却总是如水之趋下,在下意识中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从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看,三公仍是宰相;同时尚书台继续扶摇直上,以致时人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的评论。尚书台长官尚书令的秩级虽然只有千石,可三公的选举考课官吏之权,刑狱诛赏之权,弹劾大臣之权,却被其分割了。光武帝定制,朝会之时,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官可以专席而坐,京师号日“三独坐”。东汉以太尉,更多的是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位为“上公”,在三公、大将军之上,往往是元老名臣,权望皆重。这时的中枢权力格局,比秦与汉初又复杂多了。

外戚居将军而辅政专权,在东汉仍是突出现象。东汉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皇统屡绝,权归女主”,皇太后“委事父兄”。汉和帝以后的皇帝往往幼年即位,母后临朝时为一己权势计,就引用父兄掌权。窦、邓、阎、梁、何诸家外戚,都是如此。邓氏贵宠,封侯者达29人,三公1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牧守48人。梁氏掌权时,其家族所出列侯、后妃、大将军及卿、将、尹、校成群接踵;大将军梁冀气焰熏天,“入朝不趋,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每朝会与三公绝席,十日一入平尚书事,宣布天下,为万世法”。这刘家的天下实际是梁家来消受了。’’

外戚的煊赫反而威胁到了皇帝个人权势,皇帝便求助于宦官。宦官这号人在周朝就有了。秦朝有宦官赵高,曾为二世胡亥师,干政;汉武帝以宦者主中书,到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之职弄权。东汉中期始,深宫中的皇帝开始借宦官以抗外戚: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除窦氏,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密谋废邓氏,汉桓帝与唐衡等密谋废梁氏,如出一辙。这样,宦官们得以封侯擅政,并在桓、灵时达到鼎盛,“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其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贪污纳贿,无恶不作。汉家的天下,又成皇帝和宦官共有之天下了。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还是看成皇权的旁落为好。因为,宦官、外戚终归要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是由皇帝专制滋生出来的。东晋南朝皇权衰落,外戚和宦官便同时消沉下去了,因为低落的皇权滋生不出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宦官和外戚也有不同。外戚专政,较多反映了早期政治的“家天下”特性,在帝制后期就越来越淡化了;而宦官专权则纯粹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所以在后世往往而有之,甚至变本加厉,例如唐、例如明。

秦汉的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丞相,到西汉末一分为三、变成三公,进而又有大将军辅政分其权,太傅录尚书事夺其势,宦官擅权于内。其间的制度变迁和权力结构变化,就是皇权、相权以及文官、士人、军人、外戚、宦官等等势力,在帝制早期的权势格局所交错推动的。

P38-44

序言

一 官僚帝国体制的观察视角

本书叙述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前期发展历程。由于整套丛书的分工,本书被安排承担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写作,所谓“前期”指的就是这两个历史段落。

夏商周的国家,有的学者称为“方国”,也有的称“王国”。“方国”之“方”,显示了那些形成了“国”的各个政治实体各据一方,“王国”之名则突出了此期的君主称“王”,存在着王权的情况。此阶段历时约十六七个世纪。自战国变法以降到秦汉王朝则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时候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呱呱堕地了。这种政治体制,从政治学上说应属“官僚帝国”。战国到秦汉的这个历史转型,确立了两千年各王朝的基本政治架构。帝制的终结,至今还不到一个世纪呢。

皇帝专制和中央集权,一般是要通过官僚组织来贯彻的。就历史上大多数情况看,在存在专制、集权的地方,往往也存在着一大批官员。官僚组织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权力结构的集中化。若干骑马民族出现过若干以严酷著称的首领,但不好说那是一种“专制体制”吧,因为那里不存在官僚行政组织。当然,对传统中国政治是否是专制和集权的,人们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传统中国存在相权、存在科举考试、存在士人,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帝制中国不是“专制”的;还有人认为,技术条件限制了传统皇权,使其达不到专制和集权。这问题该怎么看呢?我们觉得,概念的界定,应以能更好地区分事物之间的差别为原则。不必过分拘泥“专制”一词在西文中的原初所指,它在中国史研究中使用已久,约定俗成了。从世界史的范围看,中国皇帝的巨大集中化权力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现象。这种政治传统一直影响到当代。1981年中国共产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邓小平也承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书甚至认为,由于儒学传统影响,东亚社会走向一种“亚洲新专制主义”。不同的“专制”用法虽所指各异,但总归折射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政治集权传统是最具典型性的,它一直影响到中国当代。部分人不愿采用“专制”一词,出于对祖先的“温情和敬意”,但那也如林达先生的《心有壁垒不见桥梁》一文所说:“专制制度的存在并非奇耻大辱,因为每个国家都经历过专制。它像奴隶制一样,只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形式”,是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方应断然拒绝专制。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影响看,把传统中国政体称为“专制的”,由此与其他与之不同的政体区分开来,在研究上是比较便利的。

在观察面对两千年传统官僚制度时,我们的基本视角有三:第一,官僚组织的理性行政。复杂的行政组织一旦演生出来,那么行政的合理化,就必然作为一种内在规则而发挥作用。比如说,它推动人们采用科层式的分官设职架构,依照选贤任能的录用程序,严格遵循法律和充分利用文档,等等。古代政治家在“分官设职”的时候,逐渐体察到那些规则并日益娴熟地运用着它们。那些规则也常遭破坏,比如皇帝超越法制而狂悖专断,或官贵们出于私利而要求特权,等等。但从长时段看,它们仍是支配行政运作的基本规则之一,并构成了制度进化的动力。理性化了的行政还是官僚组织之相对自主性的来源之一:皇帝个人的为所欲为,不能过分损害理性行政,他不能自拆台脚。宰相所谓“相权”的背后,就是官僚行政的相对自主性。

第二,权力斗争和权益分配因素。皇帝和各色官贵构成了社会的统治阶级。官僚体制不仅是一个安排行政功能的架构,也是一个安排身份、分配权势的架构。权势的分配一般采用“官本位”、是通过品阶勋爵来实现的。官僚的位阶有如地主的土地和资本家的资本。从理论上说,皇帝至高无上,集政权、法权和军权于一身,在权势和利益的分配上皇帝占大头儿,同时各种政治势力也各有其份额。君权不仅仅存在于保障其“作威作福”制度条文之中。现实政治中的君权是动态的,其贯彻的强度和运作的空间,是受各种政治势力制约的,是君臣“博弈”而达到的动态平衡。周代贵族世卿世禄,拥有重大的传统权势,这时的周天子就不好说是专制君主;战国变法中君权的强化,便以削弱和打击贵族为先声。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官员的形态及其与君主的关系,也是塑造君权的因素之一。

王朝中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官僚权贵,如文法吏,士入,士族,军功官僚,外戚,皇宗,宦官,在异族政权中还有部落贵族,等等。他们所来自的社会阶层不相同,其向皇帝分割权势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各色官贵的政治角逐会造成不同的政治形态,如文吏政治、士人政治、门阀政治、军功贵族政治、宗王政治,还有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异族统治等。文法吏与皇帝的结合,很容易导致一个刚性的专制皇权;儒生士大夫与皇权的结合,则将促成一个弹性的皇权。在王朝初年,军功集团可能拥有较大势力,但随后又可能被文官群体逐渐取代。皇宗、外戚、宦官都是皇权的附属物。在历史前期,外戚、皇宗拥有较大参政空间,到历史后期则大受限制。宦官势力有助于君主独裁,但也会导致皇权的恶化,并使皇帝与士大夫之间出现裂痕。异族政权中存在着民族冲突的张力,这时部落显贵通常是皇权的坚强支持者,部落因素也会造成政治斗争呈现出无规则性。士族门阀具有“贵族化”的性质,而在官僚“贵族化”了的时候,皇权往往就比较低落,二者呈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说,当门阀只凭门第就能占有官位之时,皇帝予取予夺的权力就被分割了。这里所谓“贵族化”是一个过程。一些时候官员在趋于身份化、特权化、阶层化、封闭化、自主化,这种演化最终结果是贵族化,但现实中它可能停留在某种程度上,或浓厚或轻微。在皇权与不同政治势力以不同方式结合起来的时候,会呈现不同的面貌。甚至,当官员发生贵族化时还会出现专制和集权的弱化。

说到士人,轮到第三个因素了,即知识群体及其文化传统的因素。在传统中国,大多数时候官僚来自知识文化群体,或说士人。士人拥有古典文化知识和儒家政治理想,提供了帝国统治所需的文化知识,维系着正统意识形态;他们还发挥着制约皇权(通过谏诤等活动)、整合社会(通过教化等活动)的特殊功能,这些特殊功能使帝国体制较富弹性。由此,中国官僚政治就呈现为一种特殊的“士大夫政治”。当然,士人的行为模式也不仅仅取决于其文化观念,他们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其特殊利益的社会阶层,甚至演化为封闭的政治集团,例如中古时代的士族门阀。士人阶层及其文化传统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是灼然可见的。例如,它催生了那些培训和录用士人的制度,如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他们的文化理念也影响着制度的样式。王莽的“复古改制”就是一个好例子。总之,“士大夫政治”,是传统中国最富特征性的现象之一。

……

中国政治文化体制的连续性,几乎是举世无双的,它显示了吸收异化因素的巨大能力,历经变迁而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和深层结构。四千年的中国史,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可以说是其政治文化体制的1.0版,两千年儒教帝国可以说是其2.0的升级版。直到今天,世界这五分之一的人口,依然生活在一种独特体制之下。它在多大程度上,将继续保持其制度文化的独特性,或在多大程度上,逐步与世界潮流一体化,已是其所面临的最重大选择之一。历史考察的主题,总是与时代主题相关的。中国近代的变迁,以往是用“传统一现代”模式来解释的,这也是“分期论”在20世纪占据主导的原因之一。而21世纪的“中国崛起”,以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等等却暗示,近代的变迁和转型,也可能是一种吸收现代因素或消化异质因素的自我更新过程,成为中国制度文化的一个3.0升级版。是否真会如此呢?这反过来为历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通过对其漫长进化中的常态、变态、周期等等的考察,来探索其“连续性”的秘密。

后记

《中华文明史》出版后,有关方面决定再出版一套普及本。我被委派编写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这一卷。自己不怎么擅长深入浅出的东西,写作效率很低,两年中拖拖拉拉,经常呆看着电脑,一整天也弄不出多少字,倒弄得很烦。

不过逐渐还是发生了一定兴趣,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无益。十多年前,曾为吴宗国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项目,写作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相关章节,约十万余字。透过那个框架结构,表达了自己对若干宏观问题的看法。后来又被要求为《中华文明史》写作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一章,我便以那个框架为基础简化出了两万字,交了差。当时的写作有些匆忙,后来愈觉粗糙,还发现了个别错误。那么这次普及本的写作,倒也提供了一个修订机会,还可以把自己在等级管理和品位结构方面的一些新认识补充进去。普及本的初稿于2005年5月交稿。到了2007年底,被告知出版有望,又抓紧做了一遍润色。但感觉遗憾的是,这两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礼制上的一些新思考,已无暇补入了。

阎步克

2008年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步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2197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42-4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