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川渝方言影视剧为研究对象, 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文化表征,不仅简要回顾了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历史,还以本土文化为核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表征因素(方言, “ 麻辣烫”,民俗和川剧).论析了蕴藏于川渝方言影视剧中的本土文化。
图书 | 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当代电影研究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川渝方言影视剧为研究对象, 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文化表征,不仅简要回顾了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历史,还以本土文化为核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表征因素(方言, “ 麻辣烫”,民俗和川剧).论析了蕴藏于川渝方言影视剧中的本土文化。 目录 导论方言影视剧与本土文化表征 上编 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历史形态 第一章 滥觞:《抓壮丁》的经典神话21 一、《抓壮丁》的创作过程/21 二、《抓壮丁》的演出情况/22 三、《抓壮丁》的延伸效应/25 第二章 接续与探索:从《人与人不同》到《重庆掌故》30 一、实景拍摄:从改编方式到原创方式的过渡/31 二、在继承中嬗变的喜剧风格:从讽刺喜剧到轻喜剧的过渡/33 三、地域文化差异:从“蜀人崇文、巴人尚武”看方言剧“火种”的接续/39 第三章 第一次高峰:《凌汤圆》和《死水微澜》——同源共根的两枝奇葩42 一、历史题材的选择/43 二、方言魅力的发掘/49 三、地域风情的展现/60 四、川剧精神的融注/60 第四章 第二次高峰:艺术样式的拓展69 一、“川渝化”的束一德:从《傻儿师长》到《山城棒棒军》/69 二、方言电影的魅力:《百万彩票》和《麻将棒棒手》/90 三、让收视率说话:《雾都夜话》和《天府龙门阵》/101 四、执著于“改编”的马功伟:从《在其香居茶馆里》到《变脸》/105 第五章 第三次高峰:大潮与喧嚣109 一、大潮/109 二、喧嚣/112 下编 川渝方言影视剧的文化表征 第六章 显层表征之一:‘魅力无穷的川渝方言119 一、传神的绰号/122 二、丰富的“言子儿”/127 三、细腻的语气词/135 第七章 显层表征之二:异彩纷呈的“麻辣烫”139 一、文化视角差异下的川渝人物形象/140 二、“麻辣烫”性格举隅/142 三、呼唤真正川渝味的品牌式人物/152 第八章 深层表征之一:独具特色的巴蜀民俗156 一、摆龙门阵/158 二、饮食与酒/166 三、赶场与泡茶馆/177 第九章 深层表征之二:源远流长的川剧文化185 一、川剧的源流/185 二、川剧艺术精华——“悲剧喜唱”/189 三、方言剧中的川剧/194 余论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方言影视剧200 附录 川渝方言影视剧目录204 一、电影/204 二、电视剧/205 三、电视台栏目短剧/212 四、川剧电视剧/215 后记216 主要参考文献21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当代电影研究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义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2739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2-01 |
首版时间 | 2009-02-01 |
印刷时间 | 2009-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7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