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继刘力红《思考中医》之后又一部思考中医、感悟人生难得的佳作!

本书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有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有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本书思怨深刻,文字清新,是当今对中医思考难得的佳作。

目录

母亲是个中医

母亲就讲“拎着三根手指走天下”

母亲教人把早产儿放在贴近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裤兜住,跟袋鼠似的

可母亲说:中医无“绝活”。她宁可把本事带进棺材,也不传给我

从母亲的行医方式上,我不仅看到了她师傅的影子,还隐约看到了那条千百年来中医人走过的道路

母亲给一个女人诊过脉后并不开药,只聊天

母亲对自己没有十二分把握的病轻易不给治,不把病耽误在自己手里

我母亲可真够听话的,就这么让师傅安安静静地饿死了

姑娘誓死要嫁他,把个爹妈气得要死,大家暴打了这男人一顿

身体健壮的运动员也会突发心脏病猝死,而有心脏病的老太太却可能长寿

母亲一脸茫然,她反复自言自语:“这糟粕不是糟粕?”母亲给人治病常往里搭钱搭药母亲治病用药如金

这次治病,母亲把压箱底的药都拿了出来,还用了一些“霸气”药,所以效果显著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健脾胃的方子就能起死回生,救人一命

医生说就和天上掉下块陨石砸到你头上一样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给中国女孩身体带来十分不良的影响

女儿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了中医院校

女儿的师傅诊脉很有意思。他给人摸脉,把在一旁看的我给逗乐了

中医就是在过穷日子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医学

人们发现自己拥有的仅仅是幸福的理由,而不是幸福本身

她拿起美国人写的书,说要科学育儿

即便是在B超上清楚看到肿瘤了,也先不做切割之想

师傅说女儿入门快是源于女儿心灵的纯净,没有受到现代科学的污染

我认为古人创造中医理论不是什么神奇的事而是生活自然

他掌握的样本越多,就越能把握住物候,越能知道这一时的“病”

保护我们的外在身体并使我们的身体与之节律一致才是人类的明智做法

不能因为西方科学文明开创了现代文明就砍断中国文化这个“不周山”

我到医生办公室说:“你们怎么让病人看门,还让他穿白大褂?”

母亲不大惊小怪地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影响到我

她最有得抑郁症的条件,事实上,她的病友中就不乏跳楼者

母亲诊所中的温情脉脉与医院的冷酷总是不自觉地在我心中做着对比

这是捍卫头脑领地,不做精神殖民地的斗争

面对这棵死去的植物,我久久伫立,心中百感交集

我们是不是应该选一个中国式的奥运口号,提出属于我们东方人的观念呢

在危急时刻,有时有技术比没技术糟糕

中医消亡之日就是人类完成机器人转变之时

乳房如今不是给婴儿准备的,而是给婴儿的爸爸留着的

用脑去接受西医,用心去接受中医

中医看病,有点治病治不了命的漠然态度

传染病来时,母亲给我吃一匙紫河车,我就躲过传染病了

父亲批评母亲的一大缺点就是做事不长脑袋而凭感觉

母亲在世时,每个季节重点吃些什么,都是有说法的

我觉得我的病很具观赏价值,我还是留着不给医生看的好

我问:“这么说,这甘草有点像我?在不同的群体中所起作用不同?”

正因为中医有理论,所以他才能在用药时是医,不用药时也是医

当把发烧视为火时,不同的药对付火的方式不一样

有时把自己交给命运并不是消极行为

让女儿这么一说,我又坦然接受

我的“爪子”变回了“玉手”

所以,这一纸检讨书就是泻肝火的药方

他从耳针疗法和草药治病入手,鼓励两名女青年担当赤脚医生

女儿的话给我指明了一个前途——做一个宠物

当中国人就是活在相声里,太有意思了

看来,无法解释,说不清楚是西医也存在的问题

我就奇了怪了,这高血压比传染病扩散得都快?

西方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家就是我的父亲、母亲

母亲的一生,既无社会经验,又不懂社会规则……但她却生活得从容不迫、舒展大方

能研究明白中医如何害人都能是个好中医

历史经常做出弃珠宝而留窝头的选择,这是不需要讲什么道理的

我对年轻人说,如果真的想向西方学习,首先应该从吃饭学起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医学理论,他便死而无憾。可中医却让他生而有惑

一直这样猜解下去,源源不断,永生不灭,这个字再不是简单的一个字

谋划医改的人如果能参考办鸡场模式,那么中医的存在价值自然就会体现出来

监狱的奖励机制让他找到了与贪污受贿一样直接的快乐

如果这瘾是先天的,是人自身的一部分,禁烟、戒酒又怎么会成功?

中医关于命、气血、精神等理论或许可以解答我对霍金这样人的生存疑问

对舅舅来说,干中医是参加工作,工作才是他的衣食之源

我觉得这个把西医比作飞机,把中医比作火车的比喻很有智慧

这下可糟了,全城的孩子就传染你们三个,这可如何是好?

这一点点不确定正是百分之一的希望,是四两拨千斤的支点

他说,你不知道,我在住院期间看到很多被配偶抛弃的病人

一位网友来信说人参不是不可以大量服用的,他就敢把人参当萝卜吃

她说:“摊上你这么个明白事理的妈妈真是件可悲的事……”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正是“道”与“理”的关系

试读章节

母亲是个中医。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诊脉。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

这像一场考试。估计全世界只有中医看病是病人掌握着看病的主动权。虽说是病人来求助于医生,却由病人先对医生进行能力测试,这个病人可以完全不懂医学,但却是权威的考官,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试题的正确答案。

中医的诊室从来都是病人团团围坐在医生周围。医生给一人诊脉,大家全看着。于是,这考官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全屋的病人,每个人的病都成为大家的趣味考题。

诊完脉,轮到母亲答题了。她一样样说清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病理……病人像主考官一样绷着脸听着,渐渐地露出笑容,最后伸出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就你给治了,下药吧!”这时,一屋人也都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干百年来,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检测下生存和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生成的法则。

中医的拿手本事是说出病来,说不出来,说的不准,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西医的看家本领是拿出病来,拿不出来病,让人看不到,那么西医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于是,中医要说出病在哪,病症和感觉,病的前因和后果等等。医生说的必须要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吻合,得到病人的认可。比如我听母亲说病人出汗,应明白出汗有很多种,母亲会明确指出病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什么样的汗。于是我明白了盗汗之所以叫盗汗就是人一醒汗就停。如果中医说不明白病,说的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这一答案对不上,那么这个中医就被病人判错,也就无法将医生再当下去了。这就决定了中医注意整体,层层深入,注重事物间关系,抓住主要问题的特点。

西医要给病人做透视、化验、检测等等,有时还要从人体上摘下一块组织做病理,或者干脆来个剖腹探查,怎么也得找到病——病变、病灶、病菌、病毒,也就是拿得出、看得见、测得到的具体的病。这决定了西医向精微方向发展,因为这是西医的立身之本。

母亲说病说得准,不仅通过诊脉说出患者有什么病,还能说出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现制药就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红,另一个脸蛋却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是半边脸红?我从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一味名为 “葛根”的中药说,这味药就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

我把药买回,粉碎、碾压、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

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付药。她说,流行病一旦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用中药,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啼哭不止……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治,这付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配制第二付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哧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睑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

病人来得太多了,我成了药剂师,忙着分发药品。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我又加紧赶制第二批药。这时,那些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孩子也上来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我又开始分发第二批药。

第二批药发放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秋天,母亲也是备好药等病人来。当有病人问起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了窗户……”

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

母亲有个大木头箱子,里面放着几十个瓶子,里面装着配好的药,瓶底贴着标签,写着“温胃散”、“护心丹”等药名。那时我以为这些药名是全国一个叫法,可后来在中成药中我并没有见到这些药,才知道是母亲自己的组方。

有时母亲不在家,来了熟人喊胃疼,我要是认为这病是从寒凉上来的,也敢包上两包“温胃散”给人吃。但母亲有时会把两瓶中的药兑配到一起给病人吃,还可以搭配着早晚服用不同的药,这我就不行了。

如今的中医也很少像我母亲这样成批给人治病了。时令病、流行病、瘟疫,是母亲做医生时需要先行感知的。母亲治病很像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

我之所以回忆有关母亲治病的事并不纯粹是忆旧,任何历史上的今天都是今天的历史,历史具有今天的意义,而时间是历史底片的显影剂,母亲当年备受家人责难的、连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好多做法,到今天才显现出意义。我之所以用叙述的方式从我母亲开始谈中医,只想尽可能展示历史原貌,我相信形象的信息是全面的,事实自己会说话,我希望读者帮助我解读其中的意义,或者帮我判断我的解读是否正确。

P1-3

序言

她母亲是一位“拎着三根手指头走天下”、活人无数的民间中医;她女儿正在中医院校就读,同时拜了师傅,是一个有点“另类”的现代中医生;她自认为自己太理性而没有学成中医,学了中文,做过教师,当过律师,做过妇联工作,搞过企业,现在是一名检察官,可以说是这个中医家庭的“叛逆者”。如今她常常为没能将母亲的宝贵经验继承下来,传给女儿、留给社会而愧疚、自责。于是,从2007年4月起她将自己几十年来在这个中医家庭中对中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随笔的形式在网上连载,期望能给他人以启示和参考。

正所谓“旁观者清”,她的特殊背景,使她能以一个“局外人”的平和心态来真实、客观地进行追忆、描述、议论,少了“当局者”的感情用事、高谈阔论,也没有对立者的误解成见、打骂攻击,完全都是真情实感。加上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良好的文字功底,整个文本夹叙夹议,细腻生动,清新自然,读来犹如听一位智者在娓娓讲述那身边的事情,非常轻松惬意,引人人胜。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神奇,中医的传承,中医的尴尬,中医的困境……人生态度,生老病死,健康幸福,等等命题都随着她平实、真切的记述一一自然呈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引发思索。

——策划编辑

书评(媒体评论)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书,思怨深刻,文字清新,是当今对中医思考难得的佳作。作者是位女士,是当教师的,极富才华。非中医专业人员有如此见解,实属不易。

多年以来,在对中医整体的认知上除了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以外,这是我读到最好的一本书,而且由一名非中医专业人士写出了这么多在目前中医界部认识不到的道理,实在是让人惊奇和崇拜,也觉得汗颜和无地自容。

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深邃的理性思考,温馨的世俗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令人感动!

她把中医提到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高度来看待,见解非凡!

很喜欢文中的观点,其实中医就是一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窝窝头”!是草根医学和草根文化!

《问中医几度秋凉》,标题看了几次都不怨点开,以为又是反对中医者在跳梁,因为我知道中医正是春寒。点开看了一书,就欲罢不能了,不得不慢慢品完60多节:如清纯的泉水,涓涓细流,润澈五脏六腑,沐浴身心。既是好文,又是美文,还能清凉解热、调和阴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15617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