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六记(足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内容推荐

《浮生六记》,一本追怀往事的书。

“事如春梦了无痕”。然而,用敏感的心灵细细回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取一些活泼的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快……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审美眼光和浪漫情怀。

沈复深情的双眸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爱美、襟怀、气概和痴情,让读者“阅而心醉”。

《浮生六记》流传久远,“浮迷”众多。其中两位超级“浮迷”——林语堂、俞平伯的贡献,让其成为经典并走向世界:1924年,《浮生六记》由俞平伯整理标点并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迅速广为流传;民国时期,《浮生六记》精彩片段被选入《国文》课本;1935年,《浮生六记》由林语堂译成英文,并相继被译成德文等多种文字。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试读章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

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次取杜鹃,虽无香而色可久玩,且易剪裁。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

惟每年篱东菊绽,秋兴成癖。喜摘插瓶,不爱盆玩。非盆玩不足观,以家无园圃,不能自植,货于市者,俱丛杂无致,故不取耳。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叶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梗;所谓“瓶口宜清”也。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则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几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以气势联络为上。若中高两低,后高前低,成排对列,又犯俗所谓“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俟冷,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宜偏斜取势,不可居中;更宜枝疏叶清,不可拥挤。然后加水,用碗沙少许掩铜片,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

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剪裁之法(不能色色自觅,倩人攀折者每不合意),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之后,剪去杂枝,以疏瘦古怪为佳。再思其梗如何人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叶侧花之患。若一枝到手,先拘定其梗之直者插瓶中,势必枝乱梗强,花侧叶背,既难取态,更无韵致矣。折梗打曲之法:锯其梗之半而嵌以砖石,则直者曲矣。如患梗倒,敲一二钉以管之。即枫叶竹枝,乱草荆棘,均堪人选。或绿竹一竿配以枸杞数粒,几茎细草伴以荆棘两枝,苟位置得宜,另有世外之趣。

若新栽花木,不妨歪斜取势,听其叶侧,一年后枝叶自能向上,如树树直栽,即难取势矣。至剪裁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起枝。一枝一节,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枝忌对节如肩臂,节忌臃肿如鹤膝。须盘旋出枝,不可光留左右,以避赤胸露背之病。又不可前后直出。有名“双起”“三起”者,一根而起两三树也。如根无爪形,便成插树,故不取。然一树剪成,至少得三四十年。余生平仅见吾乡万翁名彩章者,一生剪成数树。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余未见其可也。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种水仙无灵璧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黄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长方盆内,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颇有意思。以此类推,幽趣无穷,难以枚举。如石菖蒲结子,用冷米汤同嚼喷炭上,置阴湿地,能长细菖蒲;随意移养盆碗中,茸茸可爱。以老莲子磨薄两头,人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捣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叶缩如碗口,亭亭可爱。P47-50

序言

《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书名化用了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语句,以形成缥缈感怀的境界。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圆满,总是抛下诸多遗憾,或江湖夜雨,断雁西风;或人面桃花,失之交臂;或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于是,人们便试图用追忆填平“时间、消逝和记忆的鸿沟”,“填补围绕在残存碎片四周的空白”,用深情的双眸凝视它,用颤抖的双手触摸它,用敏感的心灵孵化它,那人生往事便如轻烟袅袅升腾,如清梦依稀重现,追怀者便如同含住了生命的乳头,获得了生命的重温。我想,这大概是《浮生六记》的主要魅力,也是这本小书风行于世的主要原因。

沈复追忆的双眸始终瞄向她的妻子芸——那个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也是人们喜欢《浮生六记》的最主要的原因。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芸的特性是可爱,自然就比美丽多出一种襟怀,一种气概,一种痴情。试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阔达;女扮男装,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与当今时尚女郎相比,芸多了一份内涵,一份古雅,一份矜持。正是因为芸的情感元素的丰富性,所以她能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情感需求:可以为红颜知己,可以为浪漫情人,更可以为贤妻良母居家过日子。但就是这样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却不料中道凄然长逝,空留下痛泪两行,孤灯一盏,长恨一世,这不得不让人扼腕感叹红颜薄命,造化弄人,在感叹之中,读者的心便被紧紧地揪住。

人们爱赏《浮生六记》,还因为它的幽闲之趣。《浮生六记》不像导师爷那样板着面孔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仕途儒生匡时救弊的责任心,它没有任何功利,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养眼养心的闲书。放在枕边案头,闲来翻翻,能消歇一天的疲惫,获得心性的滋养。那是怎样的一种诗意的栖居啊!沧浪观月、太湖听涛、水仙庙赏花的情景,令人神往;“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卵为蚯蚓所哈”的童趣,令人喷饭;李杜优劣的讨论、卤虾瓜与臭腐乳的争执,令人会心;有关盆玩与插花的妙想,令人击节。真正的一对烟火神仙,赏尽宇宙间无边风月,在天地之间获得一身清气、一片灵心。因此,即使随意一个小小的设计,诸如“活花屏”、 “梅花盒”,都无不体现出妙想佳趣。人们久已疏离了幽闲之趣,奔走于红尘的热浪之中,读《浮生六记》会觉得眼前一亮,顿觉神清气爽,会深深体味到,幽闲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浮生六记》更是笔致生动、简约俊逸的美文。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朦胧面纱,使《浮生六记》的语言自然中显精致,玲珑中显疏淡,简约中显丰韵,真正拿捏到了浓妆淡抹的妙处。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那样:

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浮生六记》的确在语言上找到了疏密浓淡的黄金分割率,无论是叙事、抒情、写景,都恰到好处,使读者如品香茗,如饮佳酿,如沐春风,情不自禁地沉酣其中而流连忘返。

如此天然妙品的作者却名不见经传,我们只能从《浮生六记》的描述中整理出他的人生档案: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卒年无考。虽生于衣冠之家,但终身布衣,习幕行商,一事无成。算不得文人骚客,更谈不上摺绅栋梁,酷好诗书丹青,性喜丘壑林霞……如是而已。但沈复的《浮生六记》却为他赚够了名头,历代才俊无不赏爱有加,倾倒于它的“凄艳秀灵”。

《浮生六记》原书共六卷,并附有管贻萼为每卷所题的绝旬六首。遗憾的是,1877年杨引传在冷摊上购得的《浮生六记》就只是残本,仅剩前四卷,后二卷亡佚,此即《浮生六记》的最早版本:《独悟庵丛钞》本。此后有1907年黄摩西的《雁来红丛报》转载本,1924年俞平伯点校的霜枫丛书本,皆是残本。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收入足本《浮生六记》,并附有朱剑芒的《<浮生六记>校读后附记》和赵苕狂的《<浮生六记>考》,介绍了王均卿发现足本《浮生六记》的始末,论证了足本《浮生六记》的可靠性。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后二卷“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系伪作,乃好事者从曾国藩、李鼎元、张英等著作中摘抄拼凑而成。此次点校翻译,以(《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的足本《浮生六记》为底本,再参考俞平伯点校本。之所以选择足本《浮生六记》,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文本资料,使普通读者可以一饱眼福,研究者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有关《浮生六记》的点批,看似率性点染,但全是有感而发,无意于释疑解惑,看重的是霎那间的心灵交感。若不小心拂了读者诸君的意,还望轻轻掠过一笑置之。做《浮生六记》的翻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浮生六记》的语言已臻化境,简约、隽秀、疏淡,言有尽而意无穷。翻译成白话,则要做到明自如话,无非是把原文的含蓄处、褶皱处抖落出来,无论怎样做,都难以追慕其神韵。之所以还要做,其一是通过翻译能与作者进行一次深情的对话,其二是或许能为一般读者提供方便之门。

写到此,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很想再去游赏姑苏古城。数年前曾去过一次,“到此一游”似的走马观花,除了感叹苏州园林的精致外,印象中只剩下川流不息的人浪和熙熙攘攘的后脑勺。倘若带着沈复似的眼光去凝视姑苏古城,定当另有一番意趣。

戊子年中秋于长沙洪山庙

书评(媒体评论)

(《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俞平伯(著名作家)

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林太乙(林语堂之女,作家)

我读《浮生六记》并不很早,却是好几回用这本书作语文教材,读得很细;我曾用它教美国学生,效果很好。

——曹聚仁(著名作家)

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我读《浮生六记》,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典散文中最美好的一种散文来读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六记(足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复
译者
编者
绘者 钱海燕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3834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4.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