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屋脊之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青年作家卢一萍的第一本散文集。卢一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情王国》、中篇小说集《生存之一种》、长篇报告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等,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这本书就是作者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作者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

内容推荐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这本书就是作者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作者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想起这些群山。正如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达了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目录

 1/长路随想(代序)

 

喀什噶尔之书

 6/想象中的大地

 14/弥漫的香妃

 19/河流的勇气

 25/喀什噶尔的灵魂

 29/驴背上的老者

 34/千年歌舞

 

帕米尔之书

 42/我是别处的过客

 51/山与湖

 60/亡者的邻居

 67/骑士

 73/在太阳中飞翔

 77/牧场的气味

 84/等待马蹄声响起

 9l/骑牛探险记

 112/传说之马

 

喀喇昆仑之书

 叶城的气味/122

 上路者已没有故乡/126

 叩开昆仑之门/129

 行走的群山/135

 明亮的河/142

 没有人能帮助你到达远方/145

 一匹老狼的嗥叫/151

 接近天界/155

 

阿里之书

 金色大地/162

 云游者/166

 词语的贫乏/170

 札达的深度/173

 世俗相/177

 古格残雕/181

 歌声/189

 羚羊跃过山冈/193

 对梅朵和琼玛的祝福/197

 山水的福分/201

 农事诗/207

 我赖于此并扎根于此/211

 

后记/215

试读章节

他蹲伏在那里,一直蹲伏在那里,如捕食的豹,如准备咆哮的雄狮,成为生命灵动与威严的象征,久远而又永恒。但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他是父亲。他不是要如豹或狮欲捕获什么,而是像蹲伏在那里的父亲,要把宽阔而又慈祥的背给你,让你到他的背上去,带你逃离人世里的灾害和苦难。

在这座高原上,你永远无法走出他的身影,他不但是你视野中的高度,也是你内心乃至灵魂的高度,带着太阳似的光芒。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可亲近,又最为雄伟壮美的雪山。

而他仅仅蹲伏在那里,我根本无法想象他站立起来时的身姿。如果他蹲伏在那里你还可以双手搭上他的肩膀,或调皮地去摸摸他的耳垂、扯扯他的胡子,可他一旦站起来,你就只有仰望的分了。

而站起来的父亲又该是多么的俊逸潇洒、风流倜傥呀。

我向他走去。我的心因为激动而不再跳动了,呼吸在喉间停滞着。我深情地呼唤着:

“啊,慕士塔格……”

中巴公路左侧是昆仑山,右侧为萨雷阔勒岭,中间就一道河川,像个顽皮的小女孩,在牧草间蹦跳。“波谜罗(即帕米尔)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这里可能就是《大唐西域记》中“不逾十里”之处吧,河是小河,黑耗牛,大红马,白绵羊,是河川中活动的景致。

昆仑山在其发源处就显得气势不凡,慕士塔格无疑最为优秀。它高居于众山之上,带着干达克尔山、孜尔孜尼东山、喀拉拜牧热克山、皮勒山、阿尔孜山和热斯卡木山等几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它们几乎没有雪线,也没有其他平凡山峦的支撑,从河川处就晶莹剔透起来,挺拔、秀美、灵动、卓然,保有昆仑山这一山系的举世无双的崇高荣誉。

萨雷阔勒岭则卑微得多,与昆仑山结伴而行,并没有使它沾上什么荣耀。它显得谦卑、和气,到了山顶处才有菲薄的积雪(自然是在夏天),其他地方则生长着零星的牧草,供羊群在上面任意游荡。山与人一样,也有各自的命运。但它像是被命运安排来衬托昆仑山的磅礴似的,它土头土脑的身影距圣洁的昆仑山很近。

公路傍着萨雷阔勒岭而行。我记得我第一次上来时,车走着,停住了,一个塔吉克乡亲下了车,洒脱地朝我们弹了弹指头,算是祝我们走好,自己却到了路边的一块草坪上,躺下来,伸展开四肢,悠闲自得地一边享受着阳光,一边睡着了。可能是那车让他坐着累吧,他要休息一下,再往家里走。从那以后,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想起他,总要往那块草坪望过去,看他是不是仍然躺在那里。

在离慕士塔格越来越近的时候,空气潮湿起来,隐隐听到母亲抚拍孩子的声音,轻柔、温暖。然后听到水禽欢快的呜叫。这提醒我,是浪在抚拍岸。果然,喀喇库勒湖很快就出现在眼前。

湖边有专门为各国登山者搭设的永久性大本营。附近还有一连串被彼此隔断的小湖和水塘,形成了许多或大或小的岬角和小岛,斑斑点点,浓淡相宜,颇似水墨风景。

彼此相距不远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公格尔九别三座山峰,构成了帕米尔高原的极高峰地区。自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高山旅行探险的最热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络绎不绝。

对任何一个旅行者而言,这湖都绝对是大自然给予你的意外的恩赐。谁会想到山下会有如此具有个性的、不乏柔美的湖呢。

喀喇库勒湖像是为慕士塔格专门备下的一面穿衣镜。这座伟岸的山从头至脚全部能在湖里照映。这个风流的父亲,即使在把背给孩子时,也注重仪表,白袍上不能有一点污渍,褐色的裤子要一直保持整洁,即使每一道折皱也不是随意熨烫的,处处体现着唯美的品性。

只有爱人是自己的镜子,从爱人那里不但能照见自己的外貌,还能照见自己的内心。

父亲黛黑色皮肤的情人——喀喇库勒湖,与山相互映照,成为当地的谚语:“慕士塔格峰有多高,喀喇库勒湖就有多深。”

“喀喇库勒”是柯尔克孜语,意为“黑色湖”,其水面海拔3500米。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湖有过描述:“波谜罗川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据大葱岭内,当赡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镜,莫测其深,色带青黑,味甚甘美。”

喀喇库勒湖的确是一座梦幻般的高原湖,如果乘车,无论是从喀什噶尔出发上高原,还是从塔什库尔干下高原,都是在正午左右经过这里。那时,天空幽深、蔚蓝,洁净得丝尘不染,雪山连绵逶迤,如涛似浪地翻卷到湖跟前,停住,然后就凝固了。不知雪山是为喀喇库勒湖的美所惊讶而止了步,还是慕士塔格伸出手臂,示意雪山不要喧哗,不要打扰喀喇库勒湖宁静的心,喀喇库勒湖就这样躺在慕士塔格的臂弯里,不知过去了多少岁月。

P51-53

序言

父亲在世时,我曾收到他的一封来信,他问我是否还走在路上。记得我读到那句话时,心情很难平静。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父亲,我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却难以看见自己留下的足迹。我不知道,一个碌碌无为的行走者还算不算一个行走者。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只能固守几亩薄田、三间土房和几册读私塾时珍存的古籍,但不知为何,他判断我存在与否不是以别的方式,而是以我是否仍然走着。

其实,父亲的一生对道路一直充满莫名的恐惧,知道那路上定然潜伏着无尽的险阻和陷阱,但他又害怕我停下来,所以,我的行走,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一种处罚。

少年时期,我是凭想象漫游的,虽然想象本身无限,但因为一个人的想象力与他获取的知识是成正比的,所以它又常常有限。

我们一旦蹒跚学步,就免不了面临走路的问题;我们一旦离开家,就面临着上路的困惑;我们就想知道,路有多长,当它绕到山顶,那是不是一条路的尽头,从那里可不可以通到天宇?如果不是尽头,它在山的另一面,又会是一种什么形态?是这些疑惑促使我们前行——不间断地前行。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孩童时代的、看似幼拙的疑惑会成为我们一生的疑惑,会使我们穷尽一生也难以寻到答案,会使我们为这些答案竭尽心智。

最终,你的渴望是走向一种能让灵魂憩息的、精神的家园。

跋涉就是整个人生。可能是清醒的,也可能是盲目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没有尽头的路使短暂的生命无限延伸,使瞬息即逝的人生走向永恒。因为,道路铭记着每一个跋涉者。无论他们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也无论他们是勇敢的,还是怯懦的。因为每一个走着的生命最终无不成了路的一部分——一粒石子,一块标记,一级台阶。

有时,我们一直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往复。出走是必须的,没有出走就没有道路,就失去了对生命的参照,对大地的亲近,对世界的感知。回归也是一种生命之需,这缘自生命对出发地的深厚情感,它是一种欲念,如果肉体不知,这就是另一种出走。

到最后,出走与回归开始混淆,开始进入到一种“上下而求索”的境界。此时,二者统一为一种方式:行走。若以行走为中心点,那么,它的一端是行旅,一端是苦旅。

远行的本质是寻求,远行的境界是抵达,远行的可耻之处是半途而废。悲壮的远行者或死于路上,或在抵达之地瞑目。有时也有抵达之后回归的人,但到那时,原来的出发点已成了新的目的地。

不知从何时起,愈是荒远之地,愈能激起我上路的雄心。但是我不明白,我一次次走向大地边缘,难道只是在寻找一片净土、一份宁静、一种安慰?难道仅仅只是我对远方的某种迷恋?或是对浮躁和喧嚣的逃避?

我想不是的。

因为被生活伤害的人很多,被时代污染的故乡不止一处。而如果仅仅是迷恋远方,你会陷入尴尬,因为当你到达远方,远方就不再是远方了。

那么,走在路上对我而言,便是生命的形式了。只有这种形式能检验我灵魂的轻与重,生命的存与亡。

我对长路的需要,如同我对生命的需要。我不敢设想,一旦安定于某处,我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我的生命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当然,对于长路,我用两种方式行走:一是用脚;一是用心。用脚,可知路有坎坷艰险;同时,我可以看到大地的广阔,山岭的雄峻,河川的秀丽,村庄的安宁和贫困,城市的靡丽与空虚。用心,可知路的情色哀乐,路的激情战栗。更大的好处是,当我被俗常的生命所拘禁,我可以用心代替脚去行走,使我不至停息。  古代的阿拉伯人说,漫游是一条我们通达天宇的路。

波斯诗人萨迪则认为一个人应该活到90岁,在这90年中,用30年获取知识,再用30年漫游天下,用最后30年从事创作。

漫游对于生命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漫游是用最艰苦、最具体,也是最必须的方式抵达人生的终点。

缪斯是在长路上发现的。正如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大地的儿子,成为知识和心灵自由的人,成为勇敢和人道、劳动和斗争的人,那么,你就忠于浪迹天涯的缪斯吧,就在力所能及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旅行吧。

远方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崭新的,都笼罩着神秘的色彩。我每往前走一步,都可以说是翻开了这个世界新的篇章。

远方是神话,也是现实;既飘浮着苦难的尘埃,也充斥着忧郁的诗意;既有伟大的真理,也有荒唐的谬误。而正是这些,使我们目光高远,心灵纯洁,思想高尚。

既然如此,远行吧,用我们的生命和灵魂!

作者

2008年9月初乌鲁木齐

后记

虽然我认为文字在这个世界是微小的——比我本身还要微小,但我的这本书,还是用了《世界屋脊之书》这个不微小的书名。这部拙作看上去也像一部“大散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所描述的地域本身的崇高——至少在这个小小寰球,它配得上人类的仰望。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这本书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我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想起这些群山。正如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达了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是的,在我没有登临世界屋脊之前,它只是一个名词,我没有想过它和我有何关系,它的博大使我感觉不到它对我的塑造和养育。现在,我有了一个通过自己拙劣的文字向那至高之地表达敬意的机会。

1996年,我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曾直接到帕米尔高原工作和生活过三年,离开之后又多次前往那里。我去过高原上的众多沟壑,在很多毡房和冬窝子里吃过肉、喝过酒、睡过觉。我还先后在1999年、2001年、2007年因采访或工作的原因,三次前往喀喇昆仑和西藏阿里——虽然我每次都将这些旅行视为畏途,但现在,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这些文字也是我对我那带有辉煌特质的世界屋脊之旅的一次纪念。

这些文字是我从1998年到2000年断断续续写成的,时光流逝,恍然已过十年。在这十年间,我有了家庭,有了儿子;在这十年间,我远离了故乡,失去了祖母和父亲。亲人的去世,使我备感孤单。而我在那些年里,年少轻狂,萍踪万里,无视亲人的养育、慈爱和严厉,直到他们从这个世界离开,弃我于洪荒,我才知道那是我再也不可能拥有的财富。

可能是未能尽孝的惭愧,也可能是害怕人世间的孤独,我一直不相信我的祖母和父亲已离开我。在我的感觉中,他们还在故乡劳作,还在盼我回去……

这本干净的书适合献给我的祖母和父亲,适合献给更早离开我的祖父,适合献给我敬爱的母亲。我想说,我爱你们,我是你们用贫寒养育的孩子,这是我永难报答的恩情。

这些文字写成后,我再没有管它。我没有把它在整体上看做一件作品。它像我的一件私人物品——适合蒙上灰尘,慢慢变旧。直到2004年,我学会在电脑上写作后,才把它整理出来,进行了润色、加工,使它多了一些“文学的优美”。其中的一些篇章才陆续在《读书》、《中国作家》、《芙蓉》等报刊发表。虽然我在2001年写过一本记述自己从叶城到阿里行程的游记《众山之上》(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那只是我的旅行笔记。所以,《世界屋脊之书》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因为和我的朋友、同学王大亮先生的一种冥冥之缘,本书经他之手,在十年之后得以庄重出版,真是我的幸运。他认真负责的品格使我常感惭愧,这次亦然。凡书中涉及的历史地名、事件、人物、民俗的诸多地方,都得到了他仔细的校正,在此要特别致谢!

另外,本书除了配有我拍摄的照片外,还使用了我的摄影家朋友陈志峰、段离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为我的书增添了光彩,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

2008年10月15日于上海西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屋脊之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一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1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