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为人方法,圆融和谐的处世智慧!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说“处世之学不是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而是藏在智者的头脑中的。只要你善于开掘,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我们在社会上免不了要与人相处、共事。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因此,如何处世对每个人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深谙处世哲学的人,在经营事业和人生时,往往能够达到无往不胜、左右逢源的高超境界。不懂处世哲学的人,即使才华横溢,往往也很难有所建树。
本书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通过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事例,把平凡生活中深藏的学问展示给人们,让人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可以这么说,学会处世,是人生的第一学问。
对于为人处世,鲁迅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说法: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总把自己当成一个还在成长的孩子,这个社会对我们有着固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亲自体验和斟酌科学的处世哲学。这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恰恰挖掘和剖析了中国人消极的或是积极的处世态度,并收集了很多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例,让你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更深刻的见解。
万事都有两面性,因此,这本书在介绍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时,用两相对照的形式揭示出面子哲学与尊严哲学、关系哲学与资源哲学、权力哲学与能力哲学、乡愿哲学与荣耻哲学、鸵鸟哲学和狼的哲学、螃蟹哲学和宽容哲学、两极哲学与全面看问题哲学、酱缸哲学与中庸哲学、犬儒哲学与奋斗哲学、成败哲学与君子哲学等不同甚至相反的处世态度和人群,让消极的和积极的都一目了然,希望能让读者朋友们有所借鉴。
三、自尊者人必尊
我们要保持人格的尊严,首先就要学会不卑不亢的待人接物方式,与人交往时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懦弱退缩;在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也不可骄纵、傲慢。
某单位有两名清洁女工,大家管她们叫李姐和王姐。李姐负责一楼的清洁工作,王姐负责二楼的清洁工作。
李姐是个积极勤快做事麻利的女人,每天早上都赶在大伙上班前就来到单位打扫卫生,等大伙到来的时候,大厅和走廊已被打扫得干净整洁。
而这个时候,做完了外围清洁打扫的李姐就开始逐个清扫员工们的办公室。李姐话不多,但是很和气,整天乐呵呵的,让人觉得她每天干的是一件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工作,所以同事们都对她很尊重,看着她那么忙碌,大家经常亲热地招呼李姐说:“李姐,你也过来喝杯茶吧,有些地方差不多就成了,你也别一口气做完了,歇歇吧。”
王姐是个下岗女工,比李姐年轻几岁。她负责二楼的清洁,工作比较简单,活儿也不多,主要包括三个领导的办公室、会议室和楼层走廊的清洁打扫。
要说王姐的清洁工作做得也算很到位,而且爱惜公物,节约用水,只是她对哪个同事都点头哈腰、唯唯喏喏,一副小心谨慎、卑微谦恭的奴才相,让人实在看不惯。特别是有一次单位聚餐,通知了她,王姐立刻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局促不安地说:“你们那么看得起我,我真是太高兴了!”这让许多同事大为反感。
职业无贵贱,有人是清洁工,有人是教授,有人是领导,社会地位可能不同,社会分工或者各异,但是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比谁优越。
人必自轻然后人轻之,人必自贱然后人贱之。不受大家欢迎的王姐,本来不必被人家看不起,但是她自己刻意制造不平等,自己主动放弃了做人的尊严,自己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高一等,自己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头,结果真成了集体中被人小看的“奴才”。
人只有自我尊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是一个不变的原则。有些人在社会上经常受到别人的挤对和欺负,饱受冷落,实属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这跟他们一贯看轻自己的行事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要保持人格的尊严,首先就要学会不卑不亢的待人接物方式,与人交往时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退缩懦弱;在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也不可骄纵傲慢。
社会上有这样一些颇有身份、有地位而且也似乎是有学问的人,有的甚至还具有专家、教授头衔,他们谈天说地,讲科学论艺术,头头是道,往往是出语不凡。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对人对己的态度却相当粗野,用语有时也很无礼。有一种可能,他们因为地位上的优越感,而用粗暴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无视。
他们表面上是在不尊重别人,实际上却是在不尊重自己。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能很高,收入也可能很可观,但在他们的身上仍然缺少一种做人的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公共场合中无所顾忌,随意破坏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这些人不尊重别人,却自鸣得意。他们身上的这些不文明现象,不仅折射出了他们素质的低下,更是他们缺乏尊严意识的外在表现。
人只有自觉地尊重别人,自觉地尊重自己,才会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以有尊严的人为主体的社会,才能扎扎实实地维护个人尊严、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才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和谐社会。
要保持人格的尊严,除了自尊,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慎独。“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本意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矢志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无论在人前人后都应该保持对自己的道德自律,所以慎独本质上也是自尊意识的一种表现。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古往今来,很多独当一面、成就大事业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都把能否慎独当成衡量自己人格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他们也常常是厉行实践慎独的楷模。
1988年3月20日下午,在洛阳销售五金器材的宋振刚和妻子起大早去批发市场进货,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发现了一个被割破的小手提箱,因为觉得手提箱损坏得不是很严重,就捡回了店里,准备清理一下后用来装五金散件。
到家后夫妻二人却意外地发现手提箱里原来还有一个夹层,宋振刚就找来钳子打开了夹层,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还装有3万元码得整整齐齐的现金,以及存折、股票账户卡等。
虽然当时因为经营生意还欠着4万余元外债,但宋振刚夫妇见到巨款却并未动心,当时二人就达成共识:不是自己的钱不能要。而事实上,如果宋振刚夫妇把这些钱物私自留下的话,是不会有任何人知道的。
于是宋振刚夫妇就根据资料上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给失主打电话,核实后让其到洛阳认领。
被盗包的广东某家电公司总经理杨老板接到电话后十分诧异与不安。他怎么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面对巨款毫不动心、拾金不昧的人,一度怀疑是小偷在设套向他敲诈,当即在电话中对宋振刚说:“如果是真的,你们就给我送过来。”
十多天后的一个下午,当风尘仆仆的宋振刚乘坐火车赶到广东,将钱物交到杨老板手上时,杨老板被震撼了。要不是亲眼所见,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会在拾到3万元钱后主动联系失主,更不相信这个陌生人还会千里迢迢亲自将钱送交到失主手上。他当即拿出5000元酬谢宋振刚,可宋振刚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杨老板被宋振刚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为了报答宋振刚,在了解到宋振刚的基本情况后,他主动提出为宋振刚提供20万元的启动资金,让他担任自己公司产品在洛阳的代理商。
宋振刚当然喜出望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宋振刚自己也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多家家电商场、工厂、连锁超市的成功企业家。
宋振刚的成功故事显然带有一点传奇色彩,但是似乎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某种程度上,慎独不仅是保持人格尊严的需要,也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一个条件。
P19-21
思维决定成败,哲学演绎人生
有一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雨伞的,二女儿嫁给了卖布鞋的。
每逢晴天,烈日当头,老婆婆就满脸的忧愁,她是在担心大女儿家中的雨伞卖不出去,大女儿一家会饿肚子。等到了雨天的时候,老婆婆却更加发愁了,因为天下雨了,二女儿家的布鞋就卖不掉了,这样一来她们一家就面临着饿肚子的窘境,所以老婆婆整日愁眉不展。
就这样,老婆婆晴天也发愁,下雨天也发愁,所以老婆婆一年到头也舒展不开那紧锁的眉头。
老婆婆的情形被一位禅师知道了,于是禅师劝老婆婆道:“这样好了,如果晴天的话,你就想你的二女儿,晴天她家里的布鞋生意好,这难道不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等到雨天的时候,你再想你的大女儿,雨天她家里的雨伞卖得好,你难道不应该为此开心吗?”
老婆婆听从了禅师的劝告,从此她那张愁容变成了笑脸。
……
人生也是这样,现实是客观的,外界的环境不是依从个人的意愿所能改变的,同一件事情,改变一下角度,你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不同的思维方式,源于不同的人生哲学,即使是同一种人生哲学,不同的人的表现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他的命运,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中国人习惯跟着感觉走,这种非理性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柏杨先生曾写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直指中国人人性中的种种弊端。二十多年过去了,你可以看到,当年柏杨先生所指责的道德或行为的缺陷在中国人身上依然存在。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历史悠久,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形色色的人生轨迹给许多人提供了借鉴,这种人文内涵的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某些行事准则,并且在实践中找到了可行性,因此长久不衰。
哲学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传统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的处世思维称做处世哲学。
那么到底是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了特定的处世哲学,还是某些处世哲学影响了更多的中国人呢?
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的确难以回答,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有很多地方是难以理解的,比如说面子。中国人将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从面子衍生出来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别人的面子成为一种最普遍最基础的交际手段,而西方人所看重的事实,在中国人眼里和嘴上却一文不值。
再比如,过去中国人对于外来者一向都是采取傲慢和妄自尊大的态度,北胡、南蛮、东狄、西夷,这就是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其鄙薄意味不言而喻。然而,当这些民族以强大的力量对泱泱华夏构成威胁时,中国人又会以极其敬仰的目光看待对方,赋予对方一种神秘感,典型的例子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中国古代的阴阳两极图是两条黑白分明的鱼,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中国人就是这样容易把事情看成黑和白的绝对,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缺少缓冲和过渡。
中国人还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只注重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所谓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结果只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就影响了很多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很优秀和值得提倡的处世哲学,比如尊严哲学、中庸哲学等。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为日常各种事务中的实践活动。
犹如下棋,步步紧逼是最没成效的,以退为进又会引来对手的咄咄逼人,这时的中庸既延缓时间等待战机,又保存实力,能做到中庸的人也是不简单的人。而且事情都有两面性,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战争,有些战争帮谁都是不对的,打破和平已经是错了,中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为人处世,鲁迅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说法: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为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总把自己当成一个还在成长的孩子,这个社会对我们有着固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亲自体验和斟酌科学的处世哲学。这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恰恰挖掘和剖析了中国人消极的或是积极的处世态度,并收集了很多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例,让你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更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