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鞘的倭刀(日本军力全接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二战结束60余年后,日本人终于重新铸就了一把锋芒毕露的倭刀,曾在二战中饱受日军铁蹄肆虐的亚洲各国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卫队这把倭刀的刺骨寒意。

让我们一起揭开日本自卫队神秘的面纱,感受曾经的战败国如何崛起。

内容推荐

彻底突破“和平宪法”藩篱的统合幕僚监会的成立在亚洲各国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这还仅仅是日本人精心谋划的一系列动作的开始!2006年5月24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所谓《防卫厅设置法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日本防卫厅开始了对其现行组织机构的进一步调整,除已增设的“总参谋部”之外,又进一步增设了地位和职能等同于别国总装备部的所谓“装备本部”。至2007年1月9日,日本正式修改《防卫厅设置法》,把现有的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与此同时,自民党还计划在其拟定的新宪法草案中把自卫队改名为“自卫军”。一旦自卫队再变成“自卫军”,加上已经设立的三支自卫队统一指挥机构和总参谋长职位,日本的军事体系在实质上就将与其他国家无异,其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也将名存实亡!

至此,在二战结束60余年后,日本人终于重新铸就了一把锋芒毕露的倭刀,曾在二战中饱受日军铁蹄肆虐的亚洲各国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卫队这把倭刀的刺骨寒意。没有人会相信日本人磨刀霍霍仅仅是为了把刀子放在家里自己观赏。事实上,任何人在决定动手之前,都会把手中的刀子磨得再锋利一点……

目录

序章:倭刀重铸五十年

第一部分: “皇国兴废,唯在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战力剖析

 第一章 “世界第三海军”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正常国家”道路上的海上自卫队

 第三章 “藏而不露的撒手锏”——海上自卫队水下战力剖析

 第四章 2009年,日本航母借尸还魂?

 第五章 “由海向陆”,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动向

第二部分:东亚上空日本鹰——日本航空自卫队战力剖析

 第一章 过去时:四十年打造“亚洲最强空中武力”

 第二章 现在时:“导弹阴霾”下的日本国土防空

 第三章 进行时:“攻防兼备”,航空自卫队的转型之痛

 第四章 将来时:2015年,谁将主宰亚洲的天空?

第三部分:“日出之国”“小太刀”——日本陆上自卫队战力剖析

 第一章 “非亲生子”:地位窘迫的陆上自卫队

 第二章 动不了的“精兵”:冷战期间的日本陆上自卫队

 第三章 打不出的“王牌”:“有事时代”的日本陆上自卫队

第四部分:“暗潮隐于水面之下”——日本隐形军力剖析

 第一章 “183天的核国家”,日本的核力量剖析

 第二章 隐形的“导弹大国”

 第三章 “731魔影”,日本的生化武器

 第四章 神秘的“第二军队”,日本的国防动员体制

第五部分:东亚。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

 第一章 如果战争再次来临

 第二章 假如周边真的“有事”

试读章节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海上国家,对日本而言,无论是明治时代的“富国强兵”,还是今日的“重归正常国家”,虽然这些“国家梦想”的定位不尽相同,但要实现它们所需面对的最大障碍却完全一致,那就是日本与生俱来的国土狭窄,本国资源极其匮乏的现实困难。各个时期的日本政权均将摆脱这一“岛国桎梏”列为日本的首要国策,与之相对应,各个时代的日本海军,虽然在兵力规模作战思想等方面均大相径庭,但在最核心的建军目的上却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即服从和服务于日本的最高国家目标。

自公元7世纪以来,日本在近1400年的时间里,曾先后六度发动了对亚洲大陆的掠夺性进攻,虽然在时间上规模上前后差异极大,但目的却完全相同——获得亚洲大陆上的土地、人口、资源及其他可以夺得的一切,为了实现自己的狂妄野心,日本首先就要跨过那条将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分割开来的“一衣带水”。从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败,到中国明王朝中叶的百年倭患和丰臣秀吉侵朝战争,在日本发起的这一系列“进军大陆”的军事冒险中,各个时代的日本海上力量均扮演了攻城略地的先锋角色。

在认真总结后,日本政府深刻汲取了之前在进军亚洲大陆进程中因海上力量不足而数度铩羽的教训,开始将海军建设视为“日本国势兴衰之命脉”,这一思想绵延100余年,至今未变!日本也由此迎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丰厚回报!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都离不开海军,海军既是先锋,又是主力。日本通过海军在战争中掠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广大殖民地,海军成了“推动日本发展的第一实力主体”,而当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时,日本也就濒临最后崩渍的边缘。

而在战后的日本正式树立“重经济、轻军备”的所谓“吉田路线”后,摆在日本建设“经济大国”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仍然是那个与生俱来的本国陆地上能源矿产储量均极其匮乏的现实。自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一直将“武力进军大陆”作为此问题的解决之道,在被惨痛的现实证明“此路不通”之后,日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逐步的转型为以海上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并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对日本而言生死攸关的问题,那就是整个日本经济对于海上运输的高度依赖。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无论是原料和能源的进口还是工业品的输出,均主要依靠海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对海上贸易的依存度,主要根据海上进出口总量、海上贸易占GNP比重、商船总吨位算出,日本在这方面比重超过90%,远远高于英国、荷兰、挪威等国的70%。海洋,尤其是海洋运输,已经成为日本的“国家生命线”!而战后重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则又一次成为日本“国运之捍卫者”。当日本从20世纪末开始走上所谓“正常国家”道路后,海上自卫队又开始扮演起探路石的角色和“国家正常化”的先锋!正所谓海上自卫队成,则日本兴,海上自卫队败。则日本亡……

第一章 “世界第三海军”的前世今生

在日本现代海军130余年的历史中,曾在20世纪20年代和本世纪初两度拥有了“世界第三”的殊荣。1921年11月12日,有美、英、法、意、日等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的革命女儿大厦举行。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休斯当选为主席。在全体会议下设有两个专门委员会,其中之一就是由英、美、法、意、日五个海军大国代表组成的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委员会。经过3个多月的争吵和反复交涉,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替换总吨位的限额是: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就这样,从明治建军之日算起,日本只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超越了法意这两个老牌海上强国,日本海军则从一支没有一艘现代化军舰的孱弱力量一跃成为世界上可以和美英鼎足而立的世界三强。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二次赢得“世界第三海军”盛名的时间则是本世纪初。但由于这主要是出自日本人自己编订的海上力量排名表,所以其合理性还值得商榷。1954年,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正式重建海上自卫队。在初期,它只是一支用于近岸防御的小型海上力量,但是经过50余年的快速扩充,目前已俨然成为一支兵种齐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远洋进攻型海上力量。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评估,目前在海上力量方面,日本有三个“世界第一”,分别是反潜能力、扫雷能力和常规潜艇战斗力。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超过100架“世界最强的反潜机”P-3C反潜飞机,而英国仅有不到30架。在扫雷技术上,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各类扫雷舰艇30余艘。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海域的扫雷作业还要依赖日本。从装备的大中型水面舰艇数量、排水量和技术水平角度考虑,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超过了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海军,成为仅次于美俄两国的世界第三强大的海上力量。海上力量。

前世:联合舰队,如樱花般在怒放后凋谢

在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上,曾有这样一支悬挂着旭日战旗的庞大舰队。在它从成军到覆灭的70多年里,为了实现本国“八闳一宇”的野心而东征西讨,铁蹄踏遍了整个西太平洋,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支曾一度位列世界三强的强大海军,就是昔日的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虽然它最终在太平洋战争中折戟沉沙,但它在几十年的血与火的历练中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惨痛教训却成为战后重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今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几乎可以看成是昔日联合舰队的再世传人。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今生,就不能不去回顾它那曾经辉煌的“前世”,去探寻那朵已经消失了60年的“帝国之花”。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开始。在这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运动中,最初还仅仅是停留在日本民间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步为日本统治集团所接受。

为了实现日本统治集团“征伐四方”的迷梦,日本开始不惜工本建设海军。以甲午战争为例,为了能有效地对抗中国北洋舰队,日本举国捐款购舰,甚至达到了由明治天皇亲自下诏削减全国官员俸禄以筹备海军经费的地步,当时连日本小孩玩的游戏都叫做“打定远”(“定远”号铁甲舰,时为北洋舰队旗舰),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海军建设的投入程度。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继《与清国斗争方案》后,再度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提出“乘彼尚幼稚”,以武力分割中国,“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方案要求在1892年前完成对中国作战准备,进攻方向是朝鲜,中国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线路图发动了甲午战争,并几乎达到全部预期目的。《与清国斗争方案》、《清国征讨方略》都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体现了日本的国家意志,显示“大陆政策”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了。在甲午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的日本利用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对内大力发展工业,推行全民教育,快速地完成了国家的近代化改造,对外则以加强海军建设为核心,继续推行“大陆政策”。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击败俄国,正式确立了其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并由此迈入了列强俱乐部的大门,正式获得了和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平起平坐的资格。在日俄战争中,正是依靠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胜利,日本才笑到了最后。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海军在日本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从日俄战争结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6年间,日本对海军建设的投入程度让人只能用“疯狂”二字来形容。1920年,日本海军正式提出了建造“八?八舰队”的计划,这也是在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八?八舰队”这一名词,按此计划,日本海军打算到1928年共建造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并 以此取得对西太平洋上美国舰队的战略优势。但日本毕竟是国小民穷,无法与英、美相比,超出本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扩军计划让日本不堪重负,以至于当时日本民间都传出了这样的说法:“海军每建造一艘主力舰,国家经济就要不景气一年”,被讽刺为“贫国强兵”的典型。在现实的压力下,“八?八舰队”计划最终中途夭折。

但此时的日本已经不可能清醒,对外扩张的屡屡得手让日本人彻底地陷入了“日本不可战胜”的迷梦。而事实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带有相当的侥幸成分——甲午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是拜清政府的腐败所赐。在日俄战争中决定性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面对的是一支已经跨越了半个地球的疲兵。但对利令智昏的日本而言,这一切都已经被置诸脑后,当时的日本决策层中弥漫着这样一种情绪——只要日本敢干,它就可以得到它想得到的一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成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凭借着几十年来辛苦攒下的家底,日本也曾连战连胜,但随着美国战争机器的全面发动,日本在国力军力上的孱弱开始暴露无遗。实际上,在1919年美国驻太平洋的舰队就几乎与日本整个舰队一样强大,而凭借着综合国力上的巨大优势,只要美国愿意,它就可以取得对日本的巨大优势。以航空母舰为例,美国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陆续建成了17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与之对应的日本海军的“大凤”和“云龙”级航母却只建成了区区4艘!除了装备上的劣势以外,日本海军在作战思想上也严重落后于美国海军,当美国海军已经开始将航空母舰列为海战主力时,日本海军还沉迷在“大舰巨炮”的迷梦中难以自拔,硬件和软件上的双重差距注定了联合舰队的悲剧结局。1945年4月7日,被日本人视为“镇国之宝”的“大和”号战列舰在冲绳附近海面被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击沉,由此也宣告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覆亡。

P15-19

序言

“我们如果对日本人手软,我们将会犯严重的错误。我担心,如果我们不能使日本人遭受彻底失败的耻辱,即把他们打回老家去,日本领导人将会利用你没有给他们以粉碎性打击这一事实向他们的人们灌输下述思想,即日本是被科学而不是在战场上被击败的。一般说来,我不是怀有报复心理的人。然而,我总是感到,如果我们对日本的领导人不强硬,他们最终还会卷土重来,再发动一场战争的。”

以上文字摘自英国蒙巴顿元帅在1945年间写给美国麦克阿瑟五星上将的私人信函,在信中,这位后来以促成印巴分治,直接终结英国殖民时代的《蒙巴顿方案》而名留史册的二战英雄,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了其对麦克阿瑟在日本采取的所谓“怀柔政策”的忧虑和担心。这种担忧在蒙巴顿同另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信中,蒙巴顿提到“战争必须继续进行下去”、“必要时可以再扔几颗原子弹”,要一直打到“日本天皇本人亲自到马尼拉(负责全权处理日本受降事务的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司令部驻地)投降”。唯有如此,才能“永久地摧毁现在看起来已经被(美国)挽救下来的日本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机器。”,但令人遗憾的是,蒙巴顿元帅的建议并没有被麦克阿瑟和其代表的美国政府所接受。

在麦克阿瑟看来,日本天皇拥有“胜过20个师团的战斗力量”,如果对天皇进行惩罚,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这艘“亚洲大陆旁永远不沉的航空母舰”,以遏制当时已经初现雏形的“红色革命”,美国应当“限制和保留天皇制,以利用天皇更好地控制日本”。1945年10月6日,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共同拟定了《SWN55/3号文件》,决定先把天皇制和裕仁天皇个人分开,然后考虑新宪法问题。随后,美国一手炮制的《日本国宪法》正式出台,其中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在保留天皇作为日本“国家象征”的同时,美国人抹去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天皇所拥有的“君主权”,宣称“天皇是人,而不是神”。经过这一番“虚化”处理,日本天皇失去了其过去所拥有的统治总揽权、军队统帅权、宣战媾和权、缔结条约权、任免官员权、批准或否定宪法权和单独命令发布权等全部权力。

在改造天皇制的同时,美国人还大刀阔斧地解除了战后残存日军的武装。日本投降后,在本土和境外还有201个师团、150个旅团和20支舰队,总兵力达数百万。为了清除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源,1945年10月15日,在正式占领日本一个月后,盟军占领当局便撤销了自“二·二六兵变”以来一直扮演着日本“真正大脑”角色的旧日军参谋本部和军令部;10月30日,又撤销了原日本陆军省和海军省,令原日军所有人员就地待命,等候复员转业安置。12月1日,日本政府按照占领当局的旨意,专门设置了第一、第二复员省,负责安置复员的原陆海军军人。1948年1月23日,远东委员会根据《对日基本政策》,又制定了更为详细地禁止日本军事活动及处置日本军事设备案。

按照麦克阿瑟最初的设想,通过“打蛇打七寸”的方法,在将天皇制保留下来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弱化”处理,这样,由“神”回归为“人”的天皇便退出了权力中心,只是国家象征而失去了所有的实权。通过用美国式的民主方式来改造天皇制,使之能为美国式的民主政治服务。但麦克阿瑟委实高估了日本人对于西方式民主的接受能力,用麦克阿瑟本人事后的话讲,就是“日本人的实际精神年龄其实只有12岁,日本民族不具备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又低估了日本人,或者可以说是东方人特有的“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实际上,在1946年1月天皇裕仁在美国人的控制下宣布自己不是人间神仙而是人之后不久,就立刻开始利用自己的威望,以所谓“万里长征大巡幸”的名义,开始了一场麦克阿瑟本人完全无法理解的战略大反击。从1946年2月19日这一天开始,裕仁历时8年,行程3.3万里,足迹遍布除冲绳岛以外的所有46个都道府县。“天皇的巡幸,实际上也是在发动群众的爱国热忱和民族主义凝聚力,由各地爆发出万人空巷的狂热场面可以看出,日本民族还没有成为‘战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统治集团在放弃所谓“世俗权力”的同时,顽强地守住了其在日本民众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为随后日本的重新武装埋下了伏笔……

“专守防卫”四十载

纵观日本防卫政策,从二次大战以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美国东亚政策以及日本国内政治情势而有所改变。简单来说,从二次大战之后至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前,日本的安保政策主要可以区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51年《美日防卫条约》签订之后至1970年冲绳返还日本为止,称之为“吉田原则”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76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通过《防卫计划大纲》至1990年初期冷战结束为止,称之为“自主防卫时期”——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历任首相基本上都遵循了“抑制军扩急进(抑制军备迅速增长)、依靠日美同盟、优先发展经济”的“吉田路线”,为争取经济上赶超英、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实现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发展目标。在外交上基本唯美国马首是瞻,在军事力量建设上则采取了一种“有限发展”,“专守防卫”的思路。

1997年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至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爆发为止,称之为“积极防御时期”。

1.“吉田原则”时期及日本的“基础防卫力量整备”(1958—1976年)

在此期间,日本自卫队处于初步创建阶段,在借朝鲜战争爆发之际完成了军事力量的基础重建之后。

日本政府确定了“基础防卫力量整备”作为军备建设的基本发展目标,力求实现防卫力量的完全成形,为此,日本在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里,陆续推行了从“一次防”到“四次防”的四次国防建设计划,除进一步扩编自卫队外,也开始尝试建立国防工业的独立生产能力。

1958-1960财年,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防卫计划”,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实现武器装备的国内生产,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从美国引进生产技术,以许可证方式在国内进行美制武器的仿制生产。当时不仅重点兵器仍从美国引进生产技术,连零部件也从美国进口。

1962-1966财年,为“第二次防卫计划”(简称“二次防”)阶段,在此期间,日本防卫厅开始以“明示总额”的方式提出跨年度的防卫计划预算方案,并确立了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和开始独立开发先进的兵工技术的发展重点,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和自主研究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二次防”期间,日本的兵器尤其是陆军装备的自给率有了较大的提高,61式主战坦克、60式装甲车和64式自动步枪等国产装备陆续装备部队,陆上自卫队装备的国产化基本完成。到“二次防”结束时,日本已经能够自行研制生产火箭炮弹、第一代主战坦克、装甲车等兵器和零部件,并以引进生产线的形式仿制了美制F-104战斗机,使日本成为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生产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必须要提一笔的是,在“二次防”期间,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次提出了航空母舰的装备计划。

1967-1971财年,日本开始实行“第三次防卫计划”(简称“三次防”)。在“二次防”的基础上,日本开始进行加速进行飞机、导弹、电子装备以及舰艇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生产。随着“天津风”级防空驱逐舰和“山云”级反潜驱逐舰的人役,日本海上自卫队装备的技战术指标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航空装备方面,除了继续生产F-104J外,日本还于1969年正式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美制F-4战斗机。到1971年“三次防”计划结束时,日本自卫队的兵器自给率已达到91.6%,由美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只占很小比重。其海空自卫队装备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和美军相当的程度。这时期,日本还积极扩展技术引进渠道,除了美国以外,还从瑞士引进专利生产35mm双管高炮,并装备部队。1970年,日本正式确立了“专守防卫”的军事战略,其地理范围只能限定在日本本土,行使武力的条件是受到武力攻击之后。

1972-1976财年,日本开始实行“第四次防卫计划”(简称“四次防”),在此期间,日本研制成功并定型的主要兵器有:74式主战坦克,73式装甲人员输送车,75式130mm自行多管火箭炮。航空自卫队装备了第一种本国独立研发的喷气式战斗机-F-1超音速攻击机,海上自卫队的主战舰艇国产化工作基本完成。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通货膨胀,致使兵器的成本扶摇直上。到“四次防”计划结束时,日本的“基础防卫力量整备”的F1标基本实现。其中陆上自卫队基本达到18万人的计划指标,甲类装备(各种战斗车辆、枪炮和导弹等作战武器)为计划指标的97%,乙类装备(雷达、工兵器材等)在“三次防”时已达计划指标的92%,飞机达到97%,地空导弹为100%,海上自卫队的装备为计划指标的93.4%,其余装备均为100%。装备的国内采购额比率也从“一次防”前的39.6%和“一次防”时的64%,提高到“四次防”的93%。坦克、装甲车辆等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都在90%以上。日本自卫队已经完全成形,在主要装备上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具备了应付一场低烈度局部战争的作战能力。

……

彻底突破“和平宪法”藩篱的统合幕僚监会的成立在亚洲各国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这还仅仅是日本人精心谋划的一系列动作的开始!2006年5月24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所谓《防卫厅设置法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日本防卫厅开始了对其现行组织机构的进一步调整,除已增设的“总参谋部”之外,又进一步增设了地位和职能等同于别国总装备部的所谓“装备本部”。至2007年1月9日,日本正式修改《防卫厅设置法》,把现有的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与此同时,自民党还计划在其拟定的新宪法草案中把自卫队改名为“自卫军”。一旦自卫队再变成“自卫军”,加上已经设立的三支自卫队统一指挥机构和总参谋长职位,日本的军事体系在实质上就将与其他国家无异,其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也将名存实亡!

至此,在二战结束60余年后,日本人终于重新铸就了一把锋芒毕露的倭刀,曾在二战中饱受日军铁蹄肆虐的亚洲各国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卫队这把倭刀的刺骨寒意。没有人会相信日本人磨刀霍霍仅仅是为了把刀子放在家里自己观赏。事实上,任何人在决定动手之前,都会把手中的刀子磨得再锋利一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鞘的倭刀(日本军力全接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辉//邱岱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5269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31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