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字王国(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的特点,选粹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亚·林德奎斯特。她上个世纪50年代跟随汉语学家高本汉学习,从那时起就迷上了汉字。她总想弄清楚,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三”、“五”、“七”,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奇。

后来她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中国古琴。

当她回到瑞典,从事汉字教学时,就决定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独轮车、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家畜与植物。结果是,这样的讲解产生了奇效,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随着教学和学习的深入,林西莉越来越感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人们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

她一次一次地回到中国,更多地了解令她越来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

这本书就是林西莉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用了八年完成的。她所讲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汉字,如关于人的身体、水与山、农耕和家畜、车和船、路、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房子与屋顶、书籍与乐器……她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刨根问底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写下它们的来龙去脉,阐释它们的美。她还集录了几百幅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地表现出相关汉字的造型来源,一目了然。还没有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收有这样多指示明确的图片。

目录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什么地方像华北平原那样单调、平坦。没有山冈,没有河谷,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黄灰色的土地。它东边与山东的山脉接界,西边与山西、陕西和河南的山脉相连。这些山不是特别高,但是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相比之下显得比它们的实际高度更雄伟。作为这种地形的动脉,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把这两个山区连接起来。

这个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统计数字表明,直到今天这个地区比中国其他地区耕地面积都大,人口更稠密。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这里。华北平原实际上是一个大三角洲,是由黄河冲积的。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像黄河那样携带那么多泥沙。尼罗河每立方米含一点五公斤泥沙,黄河平均含三十七公斤,在某些支流中,人们曾测得七百六十公斤。黄河在入海口每年能造二十三平方公里的新陆地。

这是一条危险的河流——人们确切地称它为“黄患”。当它流在它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时,它是驯服的。那里的山脉险峻,河水清澈。但是尔后——它在内蒙古的沙漠中拐了个大弯便奔腾南下,穿过黄土高原,那里的山坡上覆盖着细土,很容易被河水冲走。它穿过狭窄的河段向下流去,经过落差很大的四千公里河谷以后,冲过最后一道关,流入离入海口最后几千平方公里的平原,流速大减,河道变宽,携带的泥沙沉入河底。

泥沙的沉积使河底升高,从而也带来河水水面的升高。为了防洪人们沿河修了河堤,这个工作持续进行。河里的泥沙持续淤积,人们持续建造河堤。在很多地方河床高出周围地面十多米。当夏季的雨水比常年来得猛、下得时间长的时候,河堤很容易坍塌。但是这一切不是黄河的过错。1938年发生了一次最严重的灾难,当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蒋介石将军下令扒开郑州北面的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的前进。至少有八十九万人被淹死,一千二百五十万人无家可归,整个地区被泥沙覆盖几十年。然而并没有能阻止日本人。

有一个关于洪水的古老故事。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298年——很像《圣经》中洪水的故事的中国翻版。滂沱大雨使黄河泛滥,山脚下的平原和谷地被河水淹没,人民饥寒交迫。为了摆脱灾难所有的男人都离开家,他们在一个叫禹的人的领导下,挖沟渠,筑堤坝,开山辟地,经过八年艰苦奋斗(有的说十三年或三十年,说法不一),最后他们成功地把洪水引入大海,重新开始耕作。

这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禹正好新婚。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啊,有一次他都听到自己的儿子在哭,他也没有进去。其他人认为,他应该进去看一看,但是他回答说: “如果我可以中断工作,那么其他人也可以这样。那我们怎么能把洪水引走呢?”这样他们又继续工作。

禹,或者后来被称之为“大禹”,成了夏代第一个皇帝。过去人们把这件事看做是神话,但是人们对这件事越来越认真。不久前人们在嵩山附近找到了有城墙和岗楼的一座旧城的遗址,根据资料记载,该城是夏朝国都的所在地,离这里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

大禹死后又发生多次洪水。从公元前602年到今天,不间断的历史记载表明,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年当中每两三年就发生一次严重洪水。这些洪水表明黄河已经无法决定它到底从哪里流走。黄河二十六次改道,不是小的改道。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黄河在离北京很近的天津附近入海,但是公元前602年它厌烦了,它把入海口移到了山东半岛以南八百公里处的海岸附近。公元70年旧戏重演,入海口移到山东北面。这次一直稳定到1194年,这一年入海口又移到山东以南。就这样黄河在一个扇形平原上来来往往,搬来很多泥沙。经过部分小的改道以后,黄河占领了其他几条河流的河道,造成很多麻烦,尔后平静下来,从1324年以后的五百多年当中它一直比较驯服,平静地从山东南部入海。但是1855年平静结束了,它又朝北流去,到了今天的河道位置。在那里它被固定下来。在近几十年当中,人们在两干公里长的河岸上修起了防洪用的“万里长城”,固定河道,利用黄河发电和灌溉。有二百万人终年管理和监视黄河。

扬子江——根本不叫什么扬子江,这是欧洲入瞎编的,在中文里人们总是叫它长江——很长的河流——这条河从来不像黄河那样令人不安。它也无数次的泛滥,但是在它流向大海的路上,周围布满湖泊和沼泽,它们能蓄积大量江水,起到缓冲的作用。特别是不像黄河那样携带泥沙,因此能较好地保持河道。

长江本身是一条很大的河流。它是亚洲最长的河流,远洋货轮可以直达离海岸上千公里的武汉,较小的船只还可以再向上航行上千公里。它流经中国最富庶和人口稠密的几个省,这一点使19世纪进入中国的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特别感兴趣。P56-57

序言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亚·林德奎斯特。她上个世纪50年代跟随汉语学家高本汉学习,从那时起就迷上了汉字。她总想弄清楚,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三”、“五”、“七”,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奇。

后来她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中国古琴。

当她回到瑞典,从事汉字教学时,就决定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独轮车、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家畜与植物。结果是,这样的讲解产生了奇效,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随着教学和学习的深入,林西莉越来越感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人们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

她一次一次地回到中国,更多地了解令她越来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

这本书就是林西莉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用了八年完成的。她所讲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汉字,如关于人的身体、水与山、农耕和家畜、车和船、路、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房子与屋顶、书籍与乐器……她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刨根问底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写下它们的来龙去脉,阐释它们的美。她还集录了几百幅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地表现出相关汉字的造型来源,一目了然。还没有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收有这样多指示明确的图片。

由于林西莉从最基本的汉字讲起,从中国古代人的生活和环境讲起,所以她讲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而且讲述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把这本书当作了解中国的入门书,从1989年出版以来,已有英、法、德等十多种译本。中文本1998年出版,译者李之义是林西莉的朋友,曾因将多种瑞典著作介绍到中国,受到瑞典政府的褒奖。他说翻译《汉字王国》是一件乐事。

中国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也注意到了这本书,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别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争议的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

由于以上的特点(文字通俗、图文搭配巧妙、选字与古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本书不但令专家学者感兴趣,即便是中学生、小学生也能看懂。可以说,这是一本有趣、实用的汉语知识读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8年10月

后记

《汉字王国》是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评价,并很快被译成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法文。在我接触的瑞典朋友当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部作品。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华人,还通过这部作品向自己的同学、同事介绍中国的古代文化。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20世纪6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多次到中国访问,在山东、陕西有她自己的点(村庄),隔一段时间她就到那些地方看一看,从而准确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因此她的有关中国的文章、讲话显得分外忠实、可信。

林西莉女士是我相识多年的好朋友,当我提出把她的《汉字王国》译成中文时,她非常高兴。在我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她具体、细致的帮助和指导,有时是面对面,有时是通过书信、传真和电话。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林西莉女士没有使用“经院式”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因为她主要是为了普通的瑞典人而写作,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其他方面都比较陌生。

有一点我特别赞赏林西莉女士:既然劳动创造了人,那么我们的祖先创造文字时,肯定会借助于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时所使用的工具,如“工”的论述;我们的祖先在制造工具时,从自身的形体获取灵感,而后又转向文字,如“鬲”字。随着考古新发现,她的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用了两年时间翻译这部作品,虽然辛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请教过不少专家、学者,但是里边还会有错译、误译的地方,欢迎广大读者指出,以便有机会时改正。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她)的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

李之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字王国(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典)林西莉
译者 李之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0139
开本 32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2-49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3
13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