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自清文集/中学生枕边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

内容推荐

朱自清先生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韵致无穷,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读之令人心醉沉迷。《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在“五四”时期散文、小品“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本书汇集作者多篇小说、散文、杂文,如《狂人日记》、《祝福》、《秋夜》、《灯下漫笔》等。

目录

踪迹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海行杂记

你 我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南京

潭柘寺戒坛寺

欧游杂记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 马

滂卑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伦敦杂记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吃 的

圣诞节

房东太太

标准与尺度

回来杂记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语文影及其他

说话

沉默

正义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青年

论东西

试读章节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问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P4-6

序言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学生时代开始创作新诗,后主要从事散文写作和教育事业。

朱自清曾说:“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是不用说的,所以一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这当然是自谦之辞。朱先生才高情深,学识渊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以后,从1927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含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民主爱国运动。朱先生虽然是一介文弱书生,却感情真挚,一身浩然正气。毛泽东曾对朱自清的大无畏精神大加赞扬,主张写“朱自清颂”,歌颂他的爱国热忱。1948年8月,因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论雅俗共赏》等。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朱自清因其优美情深的散文而享有盛誉。他的散文精细凝重,有如绘画中的工笔画。他的代表作品《背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当时风靡全国,几乎家喻户晓。有的评论家说朱自清的散文毛病在于过于精细,密度过大,如煮粥,因为水少太稠了。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朱先生文章的特点、优点。

这本文集收入朱自清九个专集中的重要文章。第一部分《踪迹》五篇中,《匆匆》是一篇散文诗。朱自清1922年4月13日写给友人俞平伯的信中,他问俞平伯:你觉可称得散文诗否?信中还说:“我的《匆匆》,一面因情思繁复,散较为适当,但也有试作散诗的意思。”1935年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诗集》,也将本篇选人,可见他自己也是将本篇看作诗——散文诗的。本篇还曾选人解放前小学国语课本中。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又相约以相同题目各写一篇游记。结果俞平伯的文章显得过于细密而有累赘之嫌,朱自清这篇文章则雍容华贵,绘影绘声,如诗如画。两位都堪称丹青高手,泼墨大师,一位凝重细密,一位妙手天成。相比之下,朱先生文章似乎更胜一筹。如今秦淮依旧,桨声如昨,却未见有人写出如此美文。有斯人方有斯文,此文不虚也。

《温州的踪迹》是一组以写景为主的美文,其中《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一篇是描写一幅画的,文题也是画题。文章不像一般画评那样从构图、设色、笔法等方面去进行评论,而是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腻地描写画面的布局、色彩和神态,揭示画的内容,传达画的意境。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评论文字,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最后写道:“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这几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这组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中国现代散文,就不能不谈朱自清。谈朱自清,就不能不谈《背影》。这是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名作,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它以朴素细腻的文笔,平凡而动人的琐事,倾诉了一种真挚、深厚而朴实的亲子之爱,因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

《背影》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文意跌宕起伏,平实中显现出曲折,是《背影》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刻划人物的心理,把人物的心理、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动人。这是文章打动人心的又一原因。文章中三次提到父亲的“背影”,这种写法不仅紧扣题目,而且由于“背影”的反复出现,就像诗歌中的重章叠句一样,使文章更富有抒情的韵味。

在回答“您的《背影》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这类问题时,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前期散文名篇之一。作者心中之块垒,都寄托在眼前的荷塘月色之中,读来使人既惊其笔力之精妙,又感染上了淡淡的惆怅。清华园里,至今荷塘荷花年年开,月儿月月圆,来此徜徉留连的文人墨客万万千,朱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却成了千古绝唱。

《欧游杂记》是朱自清1932年夏,因清华大学的休假游历欧洲而写的一本游记,本是专为中学而写的。叶圣陶在为这本书写的广告中说:这本游记是“用印象的笔法记述所见到的景物,读了不单‘知道’,并且‘感到’那些景物如在目前。”文集中所选的《威尼斯》以结构绵密、状物工巧、语言洗炼见长,很能体现朱自清后期散文的特色。

《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属于评论和杂文,表现了朱自清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先生的学术论著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显示了大家风范。

朱自清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可算新诗的开拓者。这本文集最后一部分《雪朝》就是他的部分诗作。作者曾说:“前年一个朋友看了我偶然写下的《战争》,说我不能做抒情诗,只能做史诗。这其实就是说我不能做诗。我自己也有些觉得如此,便越发懒怠起来。”平心而论,朱自清的诗远不如散文成就高。但那毕竟是荜路蓝缕,开拓期的新诗也有其特殊的韵味。

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以文学家的眼光评论朱先生,对我们阅读这本文集有莫大的帮助和启示,摘录如下:“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我曾经向青年们、少年们作过多次介绍,还对我的子女们说,写散文应该向朱先生学。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有点儿偏爱,我乐于承认。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只有早期的几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儿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于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这是一生关心中学健康成长的叶老的肺腑之言,是作为作家教育家的叶圣陶老先牛教我们如何学习朱自清文章的至理名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自清文集/中学生枕边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326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44:46